【公開課】唐詩新思路 歐麗娟教授·肆

歐麗娟老師是我上大學后很喜歡的一位國立臺灣大學的教授,曾經在網上聽了她的紅樓夢及中國文學史系列課程,老師學識淵博,令我心折。下文整理本學期歐麗娟老師的公開課唐詩新思路。感謝b站評論區的@南康L,我將兩人的筆記結合,對老師的課程進行了整理。? ?

先上b站鏈接:

唐詩新思路 歐麗娟老師


????? 在上一個單元里我們看到了人是多面的,歷史是復雜的。陳子昂作為唐朝復古派的開路先鋒和開山祖師卻出現了“陽違陰奉”的做為,也就是對于他反對不遺余力的六朝文學,在表面的批判反對之下,其實是大力吸收的。而唐代詩歌的內涵之豐富博大,更是必須奠基于六朝所打下的深厚基礎,才能青出于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峰造極。因此對于詩人和詩歌史,我們都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看待古人的問題的時候,也不能太過單向,而除了“單向化”以致消減的“人與歷史的多面性”之外,一千多年后的讀者對于唐詩的理解還有哪些問題呢?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深度”的問題。

????? 本周是第二個單元,要談的是王維的《雜詩》,對于這首詩我們很可能是愛得不知所以然,而原因在于:我們對于人性的了解不夠。王維的《雜詩》是一首短短的五言小詩,大家耳熟能詳:“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首詩從王維的生命史來考察的話,比較有可能是在他年輕的時候所寫,因為王維從十五歲離家到長安尋求出路到他二十一歲考中進士,有六年的時光。但考上進士并不等于就是宦途順遂。因此甚至有學者認為:王維為了應試而在長安折騰了近二十年,如此一來,《雜詩》如果寫在這個階段,就便算是一篇“少作”;那另一種看法是:古代讀書人從年輕就在外做官,像賀知章他到年紀很大了才辭官回家,于是感慨“少小離家老大回”,所以也有可能是王維在外面已經做官很久了,遇到從故鄉來的人,所以問了這樣的話。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當然我們首先還是應該把表面比較淺的、字義上的解釋說明一下。其中什么叫做“來日”?來日不是指未來的意思,就中古時期的用法來說,指的是一種過去式。正確的意思就是往日、昔日,它跟現在我們把它當做是“將來”的用法是不一樣的,所以張相先生的《詩詞曲語辭匯釋》就說得很好:他說:“來日,猶云“往日”也,與作“將來”解者異。”也就是說王維遇到這個朋友,問他從故鄉出發來到長安的那個啟程的時候,這已經老早是過去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月,時間當然已經是過去式了。王維之所以問那個“來日”,是因為那是鄉親所能掌握的最近的日期,以及最新的消息而王維所問的最新狀況則是:“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所謂的“著花”就是“開花”,是平仄不同的同義詞,當詩人必須遵守格律的時候,它可以替換使用。而句尾的“未”這個字,是一個句末的否定的疑問詞今天的國語里已經沒有了,但是它保留在閩南語里,例如“吃飽未?”“睡飽未?”“未”是中古的用法。那么“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意思就是種在雕刻精美的窗前,那株梅花開花了沒有?王維的這首《雜詩》,照理說一般人在離家已久,好不容易遇到鄉親時,應該最迫切想知道的是父母、家人是否平安那家里是否安好無恙的問題。確實,我們從常情來說,好像是如此然而奇特的現象就出現了,王維問的都不是父母家人,而竟然是:“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想想看,如果我們好好面對王維的這個寫法那讀者通常就必然會發生困惑。畢竟寒梅開花了沒有,這是一個多么微不足道的小問題,即使這棵梅花是王維親手所種植的,對它特別有感情但是你首先問的不是父母親人,而是窗前的梅花。而且除了“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唯一的提問之外就再也沒有其它的提問,那父母親友完全都沒有涉及,這實在是非比尋常的情況。對于這樣一個“不想則已,一想就疑慮重重”的現象當然就留給讀者很大的思考空間。而如何解答,這就和讀者個人的知識學問、以及人生體驗,就息息相關。其中有現代學者提出了一個令人驚駭的說法。他聲稱:這首詩證明了王維是一個很自私的人。為什么呢?因為離家那么久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故鄉來的人,他竟不問家鄉好不好,父母平不平安,而問的是他窗前那個梅花開了沒有,這不就證明他很自私嗎?然而這個說法,立刻會產生很大的問題。請看:一首證明詩人自私的詩,竟然會流傳千古,讓無數游子傳頌不已,難道歷代的讀者都喜歡自私的詩人,喜歡表現出詩人的自私的詩篇嗎?

????? 王維的這首《雜詩》毋庸置疑地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無數的讀者傳頌了一千多年,也收錄到重要的詩選課本里,那么我們千古以來竟然在一直欣賞一首“證明這個詩人是很自私”的詩,而這個是可能的嗎?即使讀者并不是以“道德”作為評價一首詩的標準,但是說一首證明詩人是自私的詩,竟然能夠感動無數的讀者,這是不是太不合情理?還是說后代的讀者都很盲目,沒有看出這首詩顯示的王維是很自私的人,因此才會被這樣的提問所觸動,然后很多人的心都在盲目中千古共鳴?那這個當然顯然也很不合情理。再說,寫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的詩句的王維,他又怎會在羈旅異鄉,思鄉情怯的情況之下,對于故鄉親友問一個自私的問題?仔細想一想這些當然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樣的解釋,真的是一個太過奇怪的說法,必須說這首《雜詩》作為和王維另一首思鄉的名作也就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樣是大家瑯瑯上口,傳達了他們集體的內在心聲的一個代表作,猶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都屬于“得人心之所同然也”的杰作,什么叫做“得人心之所同然也”呢?我們來看歷代詩評家對王維這些作品的絕佳的闡述。李東陽在《麓堂詩話》里就曾經評論說:“詞能達意,可歌可詠,則可以傳。王摩詰“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之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外。必如是方謂之達耳。”后來清代的趙翼在《甌北詩話》里也認為:“王摩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至今猶膾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北仨氄f同樣的,王維的這首《雜詩》也應該是得人心之所同然,能夠代表人心中的千言萬語,所以才能流傳千古那么究竟到底這一首詩的優點在哪里?“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的這個提問,到底是觸及到人性的哪個面向?觸及到哪一個人性的問題?為什么會跟一個離家很久的人的心境,如此深刻連接在一起,而且深深觸動人心?仔細多想,確實很難提出合理又深刻的解釋。

????? 而我們要提出新的解釋之前,還可以再先請大家一起看看,其他的詩人是怎樣寫類似的情境,又是否還有其它的解釋。我們來看,王維之前,確實也有人寫過類似這樣離家久別,而在異鄉重逢的詩,那個詩人是初唐的王績。王績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這一首詩簡直和王維的《雜詩》是如出一轍,都是離家很久,然后他在京師思念故鄉,偶然見到鄉親時,他向對方提出詢問,表達出對于家鄉親人的種種掛心。王績說:“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忽逢門前客,道發故鄉來。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衰宗多弟姪,若箇賞池臺。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柳行疏密布,茅齋寬窄裁。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后開。羇心祗欲問,為報不須猜。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萊。”這時王績人在京都長安,離家多年之后很想念故鄉。有一天遇到故鄉來的親戚鄰居,心情非常激動,緊緊握著對方的手,然后“破涕共銜杯”,又哭又笑因為好高興遇到一個故鄉來的人,所以笑中又帶淚。接著他就忍不住像連珠炮一樣問了許多的問題,從親友長幼,乃至庭園中的石頭、水渠、花果、樹木,無事不問。一連拋出十四個問題,顯示出對故鄉的滿滿掛念,以及久別之后渴望問訊的急切的心情。請看,他最開始問的是“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也就是家鄉的那些人怎么樣了?孩子如何?“衰宗多弟姪,若箇賞池臺。”意思就是說,我們家里的那些子弟們,哪一個還會欣賞他們所居住的舊居中的園林池苑呢?于是接下來,既然提到舊園,那就說:不知今天還在不在如果舊園還在,其中也應該栽種了新的樹木了吧?那柳樹的行列有的疏有的密,它是分布園子里最多的植物,可以用來歇息的茅齋,也多少會有些修葺了吧!是不是這邊擴建了,那邊拆掉了?那布局既然會有所變更,原來的竹子也有可能移到別的地方。那再多種幾株梅花。而除了這些花草樹木之外,花園總還有山有水于是接著,王績推測“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水渠里的水流,應該還是源源不斷的吧?那石頭我估計,也應該長了青苔了吧還有“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后開”。園子里面的果子哪一棵會先成熟?。磕囊欢浠ㄊ潜容^晚開的呀?一路下來,王績一共問了十四個問題最后詩人說:“羇心祗欲問,為報不須猜?!彼f,因為我的心一直一直懷念著故鄉,所以迫不及待很想知道各種問題的答案,所以我仔細一直問,你也趕快直接回答問題,不要遲疑,什么答案都直接告訴我,以滿足我懸念的心。這首詩看起來很正常,很能夠把離家很久以后,對于故鄉的懸念,心中蓄積的各式各樣的問題一股腦兒地都爆發出來。表現出對故鄉的人、事、物的無比牽掛。大家都是這樣體會的。

????? 然而,在經過更多的人生體驗,對于人性有更深刻的體悟之后,我們會發現王績的這首詩,實際上是落于下乘的。必須說,王維是在王績之后,卻后出轉精,青出于藍。這并不只是說詩歌的藝術表現而已,還包括對于人性所把握到的深邃的程度,也都是遠遠超過王績,因為王績的這首作品,其實只是停留在一般人的普通層次而已,他只是在字面上,呈現普通人都能夠體會的常識化的那一面,而讀者也都是因為有這樣的一種情境,所以才“似乎”覺得這首詩是最吻合我們一般有的反應的。說“似乎”,是因為實際在當下的某個特定的處境之下我們不可能像連珠炮似地問這么多的問題的。原因我們等一下會說明。不過歷代詩評中卻很少闡述到這一點。那么這一點呢,我們也是等一下再作解釋,現在我們要先看的是:比較起來,王維只問了一個問題就是:“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比較起來,他似乎就融合了王績在《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之中的“別種幾株梅”和“林花那后開”這兩句意思是:“隆冬春寒中的梅花開了沒有?”而也就只有這么一句相較起來,在同樣思鄉情切的背景之下,王維的提問就顯得太過簡略了,那這確實如同我們剛剛已經提醒大家,是一個非比一般的狀況,也當然引起了各種不同的揣摩跟詮釋,那最負面的一種,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就是用這一點來推論王維是自私的。然而這個說法的不合情理,當然就無需贅言,至于另外的其他的歷代詩評家對于王維這首詩的詮釋,主要都是從正面的角度來闡發他這個提問的意義。而且呢,重點在于強調他簡單卻有韻味,例如清代注解王維很知名的評論家趙殿成,他便認為透過和王績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來比較,王維的詩顯得更為耐人尋味他說:“右丞右為短句,一吟一詠,更有悠揚不盡之致”,意思是說:王維右邊的這一首詩,也就是《雜詩》,它雖然只是短短的一首詩但是呢,在吟詠之間令人感到悠揚不盡。于是在下面,你就不能夠再加任何的詩句。確實,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啟發之下,仔細想一想:在“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兩句之后,還能增加什么問題呢?仔細想,任何增加的新問題,都不免顯得牽強造作而且呢,會顯得笨重,損害了這首詩原本悠揚不盡的含蓄韻致,于是在百般嘗試之后呢,我們會發現都難以妥貼,也因此趙殿成才會贊嘆:“欲于此下復綴一句不得”而趙殿成他只有贊嘆,卻并沒有進一步地說明告訴我們說為什么這首詩會這么好,他只是告訴我們這首詩的吟詠的效果,另外呢,清代的宋顧樂他提出了比較具體的意見。他所評論的,我認為也應該是最好的一個,他在清初引領康熙詩壇的大文人王士禎,又叫王漁洋所匯集的《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中作了一番注解。他指出:王維這首詩“問得淡絕、妙絕”,有如《東山》詩“有敦瓜苦”這一章,“從微物關情,寫出歸時之喜”;那么王維的《雜詩》,“亦以微物懸念,傳出件件關心,思家之切。此等用意,今人那得知?”意思是說:王維跟王績的那些問法不一樣,他問得很淡只問了“寒梅著花未”這樣淡淡的一句而已,卻又巧妙、微妙到極點。然后他就解釋原因在哪里?他認為這就像《詩經·東山》篇的第三章“有敦瓜苦”這一章一樣,異曲同工。《東山》篇的那一段是說:“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鸛鳴于垤,婦嘆于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币馑际钦f:我到東山去作戰,久久不得回家。如今從東方回來,一路細雨綿綿觀鳥在土墩上鳴叫,妻子則在房間里嘆息,快快打掃庭院收拾房屋,因為作丈夫的我,經過漫長的旅途,就要回家了。而圓圓的葫蘆瓠瓜,躺在柴堆上看到這樣一個婚禮上所用的小東西,因為那是當時在婚禮上又剖成兩半,夫妻各執一半,也代表了夫妻的恩情于是看到這樣的一個“有敦瓜苦”,不禁感慨:我離家去東山,到今天已經整整三年其中,“瓜苦”也就是瓠瓜,一種葫蘆剛剛我們提到了,古俗在婚禮上會把瓠瓜剖成兩張瓢,然后夫婦各執一瓢,盛酒漱口,也象征了夫妻的結義由此可見“有敦瓜苦”代表了這位征人戰士對妻子的想念,而這四個字就是《詩經》用一個很小的東西來傳達感情,用一個瓠瓜寫出歸鄉時的萬分欣喜,這就是所謂的“從微物關情”的意思。而他認為王維是異曲同工的,王維在《雜詩》里也是用微物來表達懸念,用一個很小的東西,就是“寒梅著花未”,來表達對故鄉的深刻懷念。這么一來,也就可以舉一而反三,傳達出“件件關心”可見宋顧樂的解釋是:王維之所以“問得淡絕、妙絕”,是類似《詩經·東山》篇的筆法也就是以小觀大,舉一以反十,而不只是反三,連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東西都關心了,那其他更重要更多的事情也就一定更關心,也就不用多說,毋庸多言,也不問可知。所以“知道了窗前的花開了沒有”,就等于知道家里的各種情況了,宋顧樂這個“以單一來概括其余”的說法當然非常好,而且符合《詩經》的這樣的一個手法,那他自己也很自豪,所以他才會說:“思家之切,此等用意,今人那得知?!彼X得他當代的那些詩評家,都搞不清楚這首詩的意思,那其他人的說法也都不對,只有他自己最明白,所以他特別作這樣的詮釋而這個說法,可以說是我所見過的最好的解釋。不過,宋顧樂所講的,可能也還不夠好。原因是他的這個說法,其實是一個理性邏輯安排底下的產物,也就是說詩人在創作的時候,舉一個很小的東西來概括其余,以“微物”懸念來傳達“件件關心”,這是一種事過境遷之后的后設安排,是經過理性認知之后的一種藝術技巧??墒侵灰羌记伞⑹前才诺募记?,他就是在理性的空間底下去運用的,他并不是見到故鄉來人的那一瞬間的心理狀態,因為在那個當下心情非常激動,事實上是無法考量到這樣一個邏輯性的安排,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暗示。所以,我們認為不會是這樣的一種反應。而王績呢,更不用講了,王績《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這首詩絕對是當下過后再去寫的。也就是說他在遇到故鄉來(人)的時候,心情很激動,心里面也確實很想問那些問題,但是他是在等心里平靜下來之后,再把這個遭遇,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十四問題寫成一首詩。然后所有關心的人、事、物,也就全部塞到這個作品里面來,一一的羅列。而這樣的做法,是偏離他真正遇到故鄉來人的那一瞬間、很激動的時刻的那個心理狀態。

????? 也就是說,乍見鄉親的那一刻,當下心情都是激動無比的??墒鞘裁唇屑訜o比?他并不是王績一般,在他的詩里表現出件件關心,也不是像宋顧樂所認為的,選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來讓你舉一反三,舉一個來概括其余。這都不契合人在這個當下的心理反應。談到這里,關鍵的差異已經慢慢清楚了,那就是我們一再強調的,無論是王績的做法,還是宋顧樂的解釋,他們都避開了、或者沒有真正把握到“乍見鄉親”那一瞬間的心情,也就是那一瞬間那個激動的狀態,容不下邏輯安排的理性反應,也不會大大小小問題都一一爆發相對地,王維所深刻把握到的也精確反映的,正是那一個很激動的當下的瞬間。所以《雜詩》里,他沒有要你去舉一反三,也沒有要你去做什么合乎理性的安排或推論。他就是要很精確的展現出那個“乍然相見”的瞬間反應。于是王維、以及所有有這樣經驗的人,那個乍見鄉親當下的一瞬間,你只會問“寒梅著花未”,就是這樣。至于乍見鄉親的那一瞬間的激動心情,究竟是什么呢?除了百感交集、說不出話來到底是什么感受,以致當下當事人只會問出“寒梅著花未”?我們認為有一個非常重要、也最關鍵的因素,那就是人心里面很深的恐懼。是因為恐懼,所以才讓你只問那一個微小的問題。就像佛教所說的,“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因為愛,所以會產生憂慮,甚至產生恐懼。而這份恐懼就是因為很深的愛而產生的,這個也才是王維為什么只問“寒梅著花未”最可能的原因從這里,我們就要提出另外一種解釋說明為什么王維只問“寒梅著花未”,而且還能夠深深觸動人心的原因,究竟在哪里?這個新解釋的緣起,很幸運地,不是我自己的親身之談。對此呢,我深深感覺到:一個善于學習的人,應該是不辭涓滴在生活中,從其他的人的人生體驗里面,取得對生命不同的感悟而也幸好,有的時候人可以不用親身感受到熬煉,只要透過學習便能夠明白:原來人類的各種經驗里面,還有這一種這種人生體驗的事情,就是因為有沒有經驗或者是有經驗,像王績,卻缺乏那種敏銳感,于是呢,他就不能夠真切的體會。那更重要的是,當你知道有這樣的一種體悟之后,你也更能夠讀懂其他有類似情況的文學作品,那你在生活當中對于人,也可以更加的慈悲,也更加的寬容。這個故事的緣起是我的高中國文老師段延春先生,他在課堂上告訴我們他的親身故事,海峽兩岸由于歷史的不幸,而導致了無數人的不幸。1949年,百萬人倉促來到臺灣,沒有想到這一去就是三十年漫漫無盡的阻隔,為許多人的心中留下無法彌補的傷口和遺憾。慢慢地隨著時間,隨著歷史的變化,稍微彌補這個傷口跟缺憾的機會來了,兩岸逐漸開放于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通信以后,隔絕三十年的親人終于可以在第三地,也就是中間的這個香港會面,焦慮、期待、擔憂的煎熬,就在終于見到弟弟的那一瞬間,達到巔峰。請特別注意,是那一瞬間,而且是乍見之下的一瞬間當時雙方當然都是滿面滄桑,三十年的歲月,本來就會對很多人事物造成重大的改變,更何況大家都吃了很多的苦,也承受了各方面的身心折磨,大家都不是以前那個記憶中年輕的小伙子了,其他就更不用講了。對于各式各樣親人的、還有家鄉的變化等等,都是既關心卻又害怕,在那心情無比激動,甚至百感交集的當下,累積了三十年的許許多多的話、許許多多的懸念和疑問匯集在胸腔里面都要洶涌而出,急切地想問,好立刻得到解答。又有好多的話急切想說,好讓對方知道自己心中懸了三十年的焦慮和悲苦??墒怯腥さ氖?,連老師自己都非常意外的是,在那樣百感交集、千萬個問題都急著要冒出來的爆破性的激動時刻,第一個蹦出來的問題,竟然是一個事前根本就一點都不關心、自己也完全沒有打算要問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是什么呢?這個問題是在他無比激動因此說不出話來,然后又恢復語言能力之后問出來的問題,竟然是“家鄉現在有沒有電”?而有沒有電?這是什么了不起的問題?連當事人都覺得這一點都不重要,也因此他根本沒有意識到、也沒有預測到自己會問出這樣一個不管答案是什么,都無關緊要的問題。我在臺下坐著,聽到老師講述這段切身的經驗,那一瞬間,似乎我就驀然懂了為什么王維的《雜詩》問的是“寒梅著花未”了。原來如此,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這首詩,他為什么會問這個問題,所隱含的真的是人生無比辛酸的遭遇,才有可能重現了王維這首名詩的幽微深刻,簡單地說,王維在這里問“寒梅著花未”絕對不是說他是一個自私的人,如同我們前面再三提醒的以為他只是關心自己的花,而不關心父母親人,這實在是匪夷所思的說法。可是也不是宋顧樂所說的那一種“以小觀大、舉一反十”的藝術技巧,因為王維所表現的,是人生真實血淚的最精確的反應,也就是說這里王維問“寒梅著花未”捕捉的正是久別重逢之后,乍然相見的第一瞬間。當時第一瞬間的感受是什么?王維就藉由文字去加以定格,他不是事后再去回溯,經過藝術技巧的安排用來以小觀大,那當然更不是王績這種在第一瞬間過后,把所有問題像連珠炮一樣巨細靡遺地羅列出來,那真的已經是在激動過后平靜下來一方面心里面已經有了余韻,一方面則是雙方開始促膝長談、娓娓道來,才能出現這樣一一羅列的情況。所以說,王績所寫的思鄉情切也固然是思鄉情切,但不是雙方乍然相見時,激情動蕩的那一瞬間而是這個瞬間過后的那個階段,甚至是事后要去寫出這段經歷時,他再回過頭去重建的。但是王維不是。王維就是非常逼近那第一瞬間的那個心靈現場,那個心靈現場是什么呢?是連他自己都未必清楚意識到,也不是刻意安排底下,脫口而出的第一個問題。那個問題就是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小問題,所以才會是“家鄉有沒有電”?所以才會是“寒梅著花未”?

????? 而這么一來就更值得思考了,那是為什么呢?人在乍然相見的久別重逢的第一瞬間,在那樣非常激動的心情之下,為什么問的會是一個自己并不以為重要的問題?答案是:這和人類非常復雜幽微的心理機制有關,而人類許多復雜幽微的心理機制背后,都有一個根源,那個根源就是“自我保護”。于是才會形成了各種自我防衛的心理機制,然后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表現形式,其中包含了我們的夢境,我們為什么會做這樣的夢,就是一種心理機制,一種防衛作用的自我保護的反應,還有我們可以舉《紅樓夢》的例子,像《紅樓夢》里面,香菱為什么會出現全盤性的失憶──家鄉、父母、自己的姓名、地址,完全不記得?或者呢,像其中的迎春,為什么會這么沒有自我的,簡直就是一種病態的依順,抹殺自我去迎合別人?再看惜春,她又為什么會這么絕情的六親不認割裂她跟寧國府,她的生身血緣之地的關系?可見這些種種心理反應,進一步探索追究,都可以發現:背后都有一種很簡單的根源,也就是這些生命體,它正在啟動自我保護機制,避免自己受到傷害。既然這個自我保護機制是一種生命的本能,王維在心情激蕩的那一瞬間,所做的這樣的一個提問,也是這種本能底下的一種自然反應,當然因此不在人的意識控管之下,換句話說,王維在那個第一個瞬間所問的問題,之所以是這么微不足道的小問題,那正是生命的本能的反應,在自我防衛機制的啟動之下,所進行的一種自我保護進一步思考或者是細心揣摩,為什么這里會涉及自我防衛的需要?為什么這個時候他需要自我保護呢?就是因為恐懼,因為他其他沒有問出口的問題對他來講太重要,重要到甚至足以致命,那些懸念了好多年的問題,攸關他心靈最深切的恐懼,對人而言,越是重要的問題,就會越是害怕知道答案,因為你不知道是YES或者是NO。如果對方跟你說NO,那么你苦苦守候的期望破滅,多年的等待成空你可能就會被推到地獄的深淵。而如果答案是說YES,那么這么多年來的懸念就得到放下與解脫,瞬間你就進入天堂樂園,可是這是兩個極端的結果,而且沒有人知道命運的抽簽,會是抽中哪一個。而萬一是那個NO的答案呢?它會讓人承受不起。所以心里面很隱微的恐懼,就開始啟動生命的自我防衛機制,你的本能知道生命的脆弱,所以人類的求生本能,就在潛意識中自動發揮來保護你,不讓你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去得到壞消息,以免崩潰所以越是重要的問題,你越不可能第一個跳出來問,只有當時間拉長,慢慢地你的心情平靜下來,心理建設已經準備好了可以有足夠的勇氣去迎接壞消息的時候,這時候自然地,你就會去提問最關心的那些問題而此時,就算那個問題的答案是可怕的,也會讓你非常悲痛感到傷心,可是那已經不是致命的狀態,關鍵就在于需要時間,而人們的心理防衛機制,就是在替你準備這個時間,以致于在這個時間中,自動封鎖致命時刻的提問。因此第一瞬間問出來的,才會往往是一個你根本不在乎答案會是什么的問題,所以“有沒有電”不重要,沒有電我們可以點蠟燭,這個跟生命沒有關系的。同樣地,“花開了沒有”的答案也并不重要。也許今年氣候暖化提早開了,也許今年寒冬,那個花朵整個被冰雪摧毀了。但是這個對人無關緊要。所以呢?為什么《雜詩》這首詩會傳誦千古?一定是詩里面有一些什么東西,非常微妙地觸動一代又一代許許多多的游子、有共同經驗的人的心靈而那到底觸動在哪里?我想,我學到的這個體悟應該是最合理的由此可見,人類的有些心理反應是共通的,是“共飲長江水”的,那么透過古人的詩,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幽微的而不自知的心理反應。

???? 可以說,王維的提問是出于“不敢問”的心理。而唐詩中,又剛好有一篇名作詩中清楚點出“不敢問”的心理,我們就放在這里一起看看那首詩,是初唐詩人宋之問的《渡漢江》,宋之問這個詩人,被視為奠定唐代的新體詩歌格律的重要人物,他和沈佺期合稱為“沈宋”,所以在歷史上有很高的一個歷史定位。但是呢,他們在人品德操上面并不算是正面的,他們算是墻頭草,那么就在政治的變化局勢當中,往往趨炎附勢去依附有力人士,來保障自己的榮華富貴,那這么一來,政治場是來來去去、權力無常的。于是有些人得到政權的時候,就很討厭他們,找到機會就把他們貶逐到南方。那宋之問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而作為一個詩人,必須說他還是一個好的詩人,雖然從一般的標準來講,他的人品確實是有問題的。不過在此我們剛好可以做出一個,請大家要注意的一個區分因為“人品”跟“詩的表現”,并不是一定要劃上等號一個人品不好的人,不一定等于他的所有的詩就一定虛偽。這事實上是必須分開來看的兩個問題尤其當一個詩人,他總有遇到以切身經驗由衷地流露出某些人生感受的時刻《渡漢江》這一首詩正是這樣的時刻。再加上宋之問在格律上面的努力,所以他所做出來的詩就是擁有傳世價值的好詩。那這一首《渡漢江》可以說就是一首血淚之作,確實是他當時那一瞬間非常真誠、純凈的情感的流露,所以確實是一首好詩。請看一下詩歌說:“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彼沃畣査涣鞣诺侥戏?,嶺外的嶺,就是指五嶺。它位在江西的南邊跟廣東的北邊兩省的交界,那一道綿延的山脈就叫做五嶺,嶺外就是南嶺,而這個地方是唐代官員被貶謫到南方時會經過的路線,以及他們貶謫的所在地,也可以說是一個士人“榮枯”,幸與不幸的一個常常見到的關卡。那在有關唐代貶謫的路線考訂上,我們會發現通過五嶺再往南走,就是廣東而這對于唐代人來講,就是一個荒涼顫栗之地,也可以說是氣候瘴癘,足以致命的所在,宋之問就是來到這樣的地方,所以才會說,“音書斷”,跟家人親友完全斷絕音訊,而且心中還有無限的茫然跟恐懼。然后呢“經冬復歷春”,你看,還不到一年的時間,經過了一個冬天,現在又來到春天,可是他的心情已經無比激蕩。就在這深切的懸念中,就足以產生下面的這兩句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請大家注意,就是這個“情怯”以致他不敢問出口,什么話都沒有說出來,整首詩就結束了“怯”,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一份恐懼,而這份恐懼就是導致“不敢問”的心理根源當然了,嚴格來說,這一首《渡漢江》,以及他的不敢問來人的背景,和王維是不一樣的。因為宋之問作為一個戴罪之臣,他第一個當然是感到羞愧,第二個也可能是覺得恐懼,所以,他明明見到故鄉來的人,但是連上去跟他相認都不敢,就更不要談上去問一些有關家鄉的消息,所以他這一個近鄉情怯是另外一種情景,跟王維的《雜詩》并不完全一樣不過呢,其中的那個“不敢問”的感受確實可以相通的,或者是說藉由宋之問所說的“情更怯”,以及“不敢問”那份怯懦所隱含的恐懼是恰恰可以說明,爲什麼王維問的是“寒梅著花未”而且微妙的是,兩者都是定格在乍見故鄉來人的那一個時候,也就是心情最激動的那一瞬間,而這也可以說,這是這兩首詩最相通的地方了彼此參照,就可以看出那一種思鄉情切的微妙的某一刻的獨特的情境。

?????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補充另外一篇作品,雖然它可以說又是另外的完全不同的情景脈絡,它所反映的也是完全不同的一個心理機制,可是卻很值得在此和大家來分享,也一并做一個進一步的厘清,讓我們從此對這個作品有更深刻的體驗跟理解。假設說王維的《雜詩》是“不敢問”的結果那么,辛棄疾的《丑奴兒》這闋詞就是“不敢說”,欲說還休,辛棄疾的《丑奴兒》同樣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他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鼻鞍肫摹吧倌瓴蛔R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最是適合少年心境,許多人也都體會過,也因此樂于吟詠可是生命是往前走的,人生不會永遠停在“年少春衫薄”的時刻“不識愁滋味”,而“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辛棄疾,也終于被時間、被歲月推到了“而今識盡愁滋味”的人生階段了??墒鞘颤N叫做“識盡愁滋味”呢?20歲左右的年輕人,即使完全不明白,什麼叫做“識盡愁滋味”,卻也可以自以為很熟悉,很了解。對于凄切、悲涼、滄桑等等凄美的詞匯,也都感受深刻,而且浸潤在這些詞匯所帶來的情景里點滴在心頭,還可以寫出很動人的文章,來描述這些感受。但是,正如辛棄疾所體悟到的:事過多年以后,再回頭去看,那真的只能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詩人前輩并沒有冤枉你,對你年少階段明明很深切的刻骨感受,卻說是“強說愁”,因為那是只有等到真切地走入你歷經人世的苦痛,被“東西南北風”“千磨萬擊”而讓你真正懂得什么叫愁滋味以后,再回頭去看看20歲的愁緒,你就會發現,那真的只能說就是無端閑愁,那并不是當事人主觀認知的問題,這是一個“比較”的問題。而一旦進入到比較,永遠會有最高級、更高級,人生就是這樣一個無盡的體驗的累積,跟可以永遠更深切的體悟。而那個更深切的體悟,可以用同樣的話說出來,表面上看起來一樣,可是它的境界就完全不同。所謂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個階段呢,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到了第三階段,還是“見山是山,見水又是水”,表面上字面是一樣的,但是在經過千回百轉之后,那個經驗和見識,已經是本質截然不同。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要學會:不要照字面來理解,因為字面永遠只是字面它可以很像,但是真實的內在是:只要你多了解就可以知道,它到底是花拳繡腿還是很漂亮的錦繡文章?還是說它真的是一字一字充滿血淚的嘔心瀝血?那是只有長久的經驗跟努力學習,才能夠學會判斷的一種本領那么從少年的“不識愁滋味”,到如今的“識盡愁滋味”,那識盡愁滋味的表現方式又是什麼呢?他到底是急著想找人傾訴,還是嚎啕大哭?令人意外的是,都不是辛棄疾的反應,都不是這樣強烈的情緒反應,而是“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我們要問了,他為什么就不說了呢?這真的很奇怪,而一般最常見的答案是:啊,那是因為詩人,因為辛棄疾他發現到語言很有限,不能夠充分表達那一份愁滋味。當你要表達的時候,覺得語言好蒼白無力啊,無論你用怎樣的語言,都沒有辦法傳達內心的那一種愁滋味于萬分之一,所以你就不說確實,有很多人會提出這個答案,也的確能夠符合大多數的人的一種大部份的情況,那么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解釋,是說那個“識盡愁滋味”的人因為百感交集,他在彌漫著蒼涼的心境底下,反而不知從何說起那就這一點來說,我們也可以找到一個范例來加以呼應,那就是蔣捷的《虞美人·聽雨》這闕詞。這闕詞也非常的膾炙人口,他說:“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笔Y捷的《虞美人》也是許多文藝少年很喜歡的一闋詞,當然經過多年以后再回頭去重溫更能體會的,其實都是后半闕了,也就是最后這半段。其實是最耐人尋味。請看“而今聽雨僧廬下”這一句為什么它是在和尚的廟邊呢?不是他年輕時候“紅燭昏羅帳”的閣樓,也不是中年時期“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的客舟,而是歷經滄桑,經過大喜大悲之后返璞歸真,一切回歸平淡,那時候“鬢已星星也”,發鬢出現了點點的斑白,因為年歲漸增深刻體會到悲歡離合的無情本質,所以這個時候你有幾許無奈,還有無限感慨,甚至還帶有一種不再強求的坦然,所以才會“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你聽著雨聲清晰入耳,心情有一種歷經滄桑之后的平靜,所以你不會再喧囂地求告,到處去伸張自己的苦楚心酸,因為那種平靜,來自于你最深刻的了解到這種最深的心聲說是沒有用的,說出來只不過是制造噪音,或者只會扭曲原貌,或者只會更增加無味。都只會讓自己陷入到一種浮躁的、小氣的,等著別人來給你安慰的那種姿態,而平靜里面,會有一種尊嚴,因為一切都回到自我的內心里然后你就明白,有一種尊嚴是建立在沉默之上。于是人就越來越沉默。辛棄疾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是不是這樣呢?他確實也更清楚的說明這一點,只不過關鍵性的差異在哪里?關鍵性的差異在于:辛棄疾的這闋詞觸及了一個比《虞美人》更有意思的問題,也就是說在你能夠平靜的聽著階前雨聲點滴到天明之前,實際上,人不是不想說的,因為當一個人識盡愁滋味的時候,心中已經是愁苦不堪難以承受,所以還是會多多少少希望能夠交流一些,跟人多多少少談論一些來表達心中、或者是卸下心中的沉重負擔。請看辛棄疾不就重復了兩次“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嗎?他事實上是真正想說的,因為人生很有限的,那樣的一種愁滋味既然是“識盡”所產生,它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就像快要滅頂,快要淹死的人那時候生命的本能一定會讓你掙扎求生。而怎樣的掙扎呢?那就是你會想要找個人說幾句話傾吐一下,以稍稍減輕那份痛苦,哪怕是一分一毫的重量都好,因為當人被沉重的負擔壓到活不下去的時候,雖然明明知道那一兩分的減輕痛苦于事無補,可是,有那一到兩分的當下,還是會覺得一絲一毫的安慰,而這一絲一毫對于識盡愁滋味的人而言,都是確切需要的,于是我們終于明白辛棄疾的意思是什么了,事實上他還是“欲說”、想說可是為什么他終究還是沒有說呢?這是我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而且更有意思的另外一點是,當他終究不說的時候,他卻又是道出“天涼好個秋”這又是為什么?這是我們要問的,要解答的第二個問題,雖然只要我們看字面,就可以回答得出來,辛棄疾欲說、想說的內容是什么,當然就是他識盡的愁滋味,可是他最后說出來的,卻是天涼好個秋,在表面上看起來就跟剛剛我們提到王維問“寒梅著花未”有點像,他最想問、最想說的,當時都沒有問、沒有說,而最后問的跟說的,都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么兩個比較起來,頗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是,識盡愁滋味這句的關鍵詞是在“盡”這個字,而我這么多年來所學會的一個道理,或者是一種心態,就是人間的事,重點不在名詞或動詞,而在于“副詞”,副詞是最重要的它告訴我們一個人是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說,重點不在于是什么、做什么,而是你怎么做,又做了多少。而這些呢,又都是副詞的功能,所以重點是在這個“盡”字換句話說,辛棄疾不是只是領略一般的愁滋味,那個我們一般人每天都會遇到辛棄疾要說的是一個很極端的一種體驗,是當你識盡各種痛苦悲哀的經驗之后這一種極端的狀態,確實是沒有辦法用言語來表達的而這個時候當然也只好承認,我們的語言本身非常有限。痛苦,單單“痛苦”這兩個字詞也都絕對不是當事人所真切感受到的當你在痛苦的時候,會發現你所說的“痛苦”兩個字真的是輕飄飄的,沒有重量的,完全跟你內在所感受到的,不能夠劃上等號。所以要用“盡”這個字才能說明愁滋味的時候,情況就不是這么簡單,而是非常極端必須說“欲說還休”的原因,并不是因為發現語言蒼白無力不足以表達,所以才還休而是因為很清楚的我們看,辛棄疾明明白白說他是“欲說”的,他是想說的。由此可見,用“語言不足以表達”,來解釋欲說還休是不通的對辛棄疾而言,他所要傳達的是當人在識盡愁滋味的當下,痛苦到沒有辦法承受,因而咬緊牙關的時候,另一種人生最極端,也可以說是最深層的體驗,你要忍受非常人所經驗的那些苦痛跟壓力,事實上如果能夠紓解于萬一,對當事人來講都是很難得的拯救,因此必然的,一個人在識盡愁滋味的當下是想說的,即使詞不達意,語無倫次,即使感到語言蒼白無力,真的是搜索不出恰當的用詞,但是你還是會很想要訴說的。因為只要有人肯聽就多多少少能夠在傾訴的過程中,紓解這種愁滋味于萬分之一,而萬分之一對這種受盡苦痛的人來說,都可以帶來一點點的減輕,一點點的救贖,即使,即使很快他又會落入到那個苦痛的萬丈深淵,但是當那減輕救贖的一瞬間,就仍然可以讓他多喘息了一口氣,而這對于被淹死的人來說,多少都有一點點拯救的作用。所以辛棄疾是“想要說”的,這個我們再次強調:跟“語言能不能達意”,是完全沒有關系。辛棄疾之所以“欲言”又止,終于“還休”,有著更悲哀的原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527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687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640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57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82評論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011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09評論 3 44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83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14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35評論 3 35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65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48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38評論 3 35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51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88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79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27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