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會問自己“如果當初。。。我是不是會更好”。
如果當初選擇復課,我會不會考上一所更好的大學。
如果當初沒有放棄考研,我會不會已經是個女博士了。
如果當初堅持留在北京,我會不會有更好的發展。
… …
“當初”后面會接很多東西,但基本上不外乎兩點“堅持”和“改變”。
今天早些時候,翻看微信,看到咪蒙的公號上放出這個題目《如果勇敢一次,人生會不會是另外的樣子》。我不禁又回想起了我的那些“當初”們。
其實現在想想,哪有那么多的“如果”呀。
你要是想去做,就去做好了。對于踐行這件事情而言,猶豫不決是很可怕的小怪獸。有這功夫考慮要不要做,說不定早就有結果了呢。
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是結果導向型的。
舉個栗子,馬上要讀大四的A同學最近很迷茫呀,她在想我是應該好好找個實習單位去工作呢?還是像B那樣準備考研呢?找個工作吧,現在好像還挺早,而且看到那么多小伙伴考研,我還是挺蠢蠢欲動的,也想試試。但是考研吧,考上了還好說,萬一考不上,我這半年多的時間不就耽誤了?工作的話,還可以攢攢經驗,讓簡歷更好看一些。不行,我得好好想想。
每個人都會遇到在某個階段需要做出選擇的事情,不可避免的我們會假設很多情況,能做到怎么樣?不能做到又怎么樣?然后從中選擇一個我們自認為最優的方案。但是當發現這個“最優方案”執行不下去或者跟預設的情況完全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想像“如果當初。。。我會不會更好。”或者“如果當初勇敢一次,現在會不會是另外的樣子”。
可惜呀,沒有如果。
Better late than never。
在沒有做之前,你永遠無法知道,一件事情的可行性。哪怕外界把它描述的無比美好或者可怕。因為那都不是屬于你的,是別人的。
想要自己知道答案只有兩種方法:一是去做,二是放棄不要再想了。
因為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獲得了什么。
現在,再想想這句話“如果勇敢一次,人生會不會是另外的樣子。”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人做的事情沒有一件是毫無意義的,無關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