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原是多情人
原創 棲山君
白居易為啥不娶琵琶女?
因為琵琶女超齡了!
白居易最喜歡15歲的小女孩,姬妾養到18歲就要換一批。直到70歲時,折騰不動了,還有樊素和小蠻相伴左右。
最最重要的是,那一日的潯陽江畔,白居易遇到了自己的初戀,那是他一生都想娶回家的姑娘。
有人說,白居易是個“渣男”啊!他撩起妹來簡直是爐火純青,揮灑自如!不論是潯陽江頭還是鄂州河畔,他總能遇到落單的少女,然后撩一句,姑娘,我這里有酒,你有故事嗎?
他一生養姬妾無數,萬般輕狂,從15歲到18歲,三年就要換一批新顏色,天下人唾棄他太過風流,可他的背后其實藏著別人不知道的深情。
那一年,白居易寫出《長恨歌》名動長安,世人皆以為他寫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在悼念那場早已失去的,爛俗且虐心的初戀。
01
初戀湘靈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鄭,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中國現實主義詩人。彼時,離世人眼中的盛唐已經過去了20年之久,白居易出生沒多久,家鄉就發生了戰亂。
2歲時,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一直在外任職,二人鮮少見面,白居易的童年是與母親陳氏相伴度過的。直到長大些,白居易才跟隨母親,投奔了在徐州任職的父親。
雖然世道艱難,但是陳氏對白居易是寄予厚望,從小悉心教導。年幼的白居易從小就聰穎過人,展露出了文學天賦。
三歲會認字,五歲學作詩,九歲通聲韻。
憑著天賦與后天的努力,白居易10歲就開始寫詩,并且很快在同齡人中嶄露頭角。但是,相比于做個文人,白居易似乎更想要入朝為官。
在大唐璀璨如星河的詩壇中,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都曾對那個繁華的長安眷戀不舍。如今,少年的心中,也悄然埋下了一個“長安夢”。
11歲時,徐州發生戰亂,為了躲避戰亂,白季庚將家人送去了宿州符離安頓。自白居易記事起,他總是跟隨父親到處奔波,如今到了符離,有了難得的安穩。
母親陳氏對白居易非常嚴格,她每日都教導白居易要好好念書,不要與農家的孩子一樣,日日只知道玩耍,也不要和他們過多的接觸。
母親的期望與自己的夢想重合,少年心中,入仕,成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目標。
12歲,在符離讀書。
13歲,在符離讀書。
14歲,在符離讀書。
15歲,在符離讀書。
公元788年,16歲的白居易,帶著他的夢想,第一次踏入了長安。
當時的長安,雖不如盛唐時那般繁華,但是文人墨客也是匯集于此。想要一朝成名,入仕為官,沒有名家的提攜,絕非易事。
于是,白居易尋找機會,結識了宰相好友顧況,希望能得到他的舉薦。
那一日,白居易帶著他的詩集拜訪了顧況。當時,顧況在詩壇頗具盛名,生性高傲的他對眼前的這個愣頭前絲毫沒放在眼里,他瞥了一眼詩集上的名字,白居易!
顧況露出一絲嘲諷,調侃道:“白居易?這個名字不對,長安房價如此之貴,想要在這里白居可不容易。”
白居易連忙說道:“老師,您還是先看看我的詩作吧!”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當顧況細細品讀完白居易的詩,感嘆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那一年,16歲的白居易名動長安城,成為了詩壇閃耀的新星,文人們爭相結識,權貴們將他奉為座上賓。但是,白居易沒有獲得舉薦,他是清醒的,他沒有留戀長安的繁華。
于是,貞元六年,19歲的白居易回到了符離。有了顧況的支持,白居易像打了雞血一樣,日日苦讀,從不懈怠。
常年用功,讀到口舌生瘡,寫到手心生繭,甚至少年白頭,終換一身文采絕代。
母親陳氏對白居易寄予厚望,她說,白居易是屬于長安的,爺爺與父親的路他也同樣要走。白居易懂得母親的良苦用心,也從來不敢違背。
但是,少年心思懵懂,偶爾也會向往窗外的自由生活。讀書時,他總會偷偷望向窗外,看著同齡人在水中嬉戲,田間打鬧,山間唱歌,好不快活。
直到一日,他偷偷望向窗外時,一抹身影闖入眼簾,女孩出落得亭亭玉立,巧笑倩兮,少年的心瞬間被擊中了。他急忙放下書本,跨門而出,攔下了女孩。
他說:“你好,我叫白居易,我想認識你!”
那一年,少年19歲,女孩15歲,一段愛戀,終是開了花。
女孩名叫湘靈,出生于貧寒的農家,既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大家閨秀的端莊。整日在田間勞作,跑跑跳跳,天真爛漫。
湘靈性格活潑,有著皎皎月光般的明亮笑容,有著百靈鳥般婉轉動聽的歌聲,這一切在白居易眼中尤為美好。他為湘靈做了一首詩,希望湘靈能懂他的心。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湘靈是農家女,不認識字,他便用最樸素的語言,一字一句地念給她聽。湘靈日日從白居易窗前經過,目光觸及時,又羞澀躲開。
膽子大了一些后,湘靈便會托著腦袋,伏在窗前,看著白居易搖頭晃腦地讀著那些他不懂的詩。這是白居易最美好的日子,曾經只知讀書的少年,如今懂得了愛情。
一日,白居易送給了湘靈一面明鏡,他說:“詩人劉希夷曾給心愛的女孩寫過一首詩'愿作輕羅著細腰,愿為明鏡分嬌面。'”
還有一句沒說出口的,他,想娶湘靈為妻!
湘靈羞澀地接過鏡子,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從此,二人情根深種,漸漸長成了彼此纏繞的花。
愛情雖然美好,但是現實終究殘酷。很快,母親陳氏發現了白居易與湘靈的感情,于是,他們的愛情有了最爛俗的情節,棒打鴛鴦!
母親陳氏出生于潁川陳氏,是名門望族,門第觀念根深蒂固。她認為,白居易的妻子即便不是官宦世家的女子,也會是書香門第,但絕不是湘靈這樣的農婦!
但是,這一次,白居易沒有再聽從母親的話,他說,此生非湘靈不娶。陳氏聽聞此言,勃然大怒,為了斬斷白居易的情思,陳氏帶著白居易再次離開了符離。
貞元九年,父親白季庚遷任襄陽別駕,母親陳氏帶著家人一起去襄陽與父親團聚。臨別時,湘靈將明鏡還給了白居易,說:“我等你回來,若想我了,就看看這面鏡子。”
白居易握著手中的匣子,鄭重地點了點頭。車輪漸漸啟動,白居易漸漸模糊了雙眼,湘靈的身影也漸漸模糊,直到再也看不見。
一路上,白居易頻頻回眸,期待能看見湘靈的身影。他跨過高山,路過湖水,總是不經意間就想起湘靈,每次思念都是淚眼滂沱!
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
遙知別后西樓上,應憑欄干獨自愁。
在襄陽的日子里,白居易又回到了苦讀的狀態。因著父親官職不低,白居易的生活也漸漸富足起來。但是,他仍想起在符離的清貧日子,因為那里有他的湘靈。
夜深人靜時,他總是無法入睡,寸寸相思,刻入骨髓。他相思成疾,無聲哭泣。而母親陳氏對此一無所知,她天真地認為,白居易終究會忘記的。
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
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
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
白居易只想回到符離,再看一眼湘靈。
貞元十年,父親白季庚去世,23歲的白居易扶柩回到符離,為父親守孝三年。他再一次見到湘靈,可是這次,因為禮法,他不敢與湘靈親近。
貞元十二年,守孝期滿,白居易已經25歲了,而湘靈也已經21歲了。在古代,這個年紀已經為人父母了,但是白居易和湘靈還是單身。
白居易再一次跪倒在母親面前,請求陳氏同意,他能夠迎娶湘靈。這次,母親陳氏仍舊決絕地拒絕了,除非她死,否則湘靈別想進門。
母親的門第觀念,讓白居易痛苦,也讓湘靈絕望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為了白居易與湘靈無法跨越的鴻溝。白居易無法說服母親,也沒辦法放棄湘靈,在深受相思之苦時,他寫下了《長相思》。
妾住洛橋北,君住洛橋南。
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
蔓短枝苦高,縈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湘靈,我愿化作山間的喬木,與你枝枝連理;我愿成為原型的走獸,日日跟隨,并肩前行。
白居易不甘心,他想,如果他能向母親證明,不靠聯姻,一樣可以入朝為官,母親興許就能答應他娶湘靈了。他手中握住了這顆救命稻草,苦苦掙扎,卻不知結局早已注定。
貞元十五年,白居易參加了鄉試,第二年,他入京參加了會試。那一年,他一路高歌猛進,高中進士及第。他意氣風發,揮筆寫下: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那一年,白居易28歲,回到符離,再次請求母親答應他與湘靈的婚事。誰知,母親拒絕得更加徹底。
“進士算什么,你還沒有做官。曾經你是布衣,湘靈配不上你,現在你是進士,她更加配不上你!”
白居易想,是不是只要做官了,母親就不會反對了。于是,他重返長安。貞元二十年,白居易通過了吏部的考試,被授予了校書郎的職位,定居長安。
這一年,白居易32歲,湘靈也已經28歲了。他們想用彼此的堅持,撼動母親心中那座門第的大山,但是,母親仍然不愿松口。
這次,白居易真的絕望了,他不再掙扎,他對湘靈說:“我要去長安了,以后不會再回來了。”
湘靈無話,只是將手中的鞋子送給了白居易,她等了這些年,這就是答案。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一段年少時的懵懂情感,在白居易32歲時,終于畫上了句號。
有人說,《長相思》有《長恨歌》的影子,連理枝、比翼鳥,是白居易源源不斷的愛意,最后卻化成了綿綿無絕期的恨意。
白居易恨嗎?他是恨的,他恨自己的懦弱,也恨母親將自己的人生觀,愛情觀強加在自己的身上。父親造就了母親的不幸,而母親想要強留白居易一起承擔起不幸。
白居易的母親陳氏與父親白季庚相差26歲,母親其實是父親的外甥女,有了這一層的關系,陳氏的婚姻注定是不會幸福的。
陳氏15歲嫁給白季庚生下白居易,此后,二人兩地分居,陳氏一直過著喪偶式的生活,她的心也在日漸的磨礪中,變得堅硬無比。
這樣的母親,白居易不忍心傷害她,但是,心中的恨卻無法消減。從此,白居易的人生仿佛是顛倒了一般,從溫柔浪漫的少年郎,變成了現實主義的中年人。
02
現實青年
元和元年,34歲的白居易終日和元稹飲酒作樂,在一次酒醒后,白居易仿佛參悟般,辭去了校書郎的職位,請求調任盩庢縣(今西安周至縣)縣尉。
他逃離了長安,成為了一名親近百姓的父母官。他想,長安的浪漫終究是粉飾太平,他想要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想要更加貼近現實。
這一年,是白居易開掛的一年。
這一年,白居易去仙游寺游覽,寫下了《長恨歌》,他批判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寫著寫著,白居易想起了遠在符離的湘靈,旁人都道他寫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唯有他自己明白,這其中只有他與湘靈漫漫無絕期的恨,是為《長恨歌》!
這一年,白居易和好兄弟元稹終于搞起來大動作,轟轟烈烈的新樂府運動吹響號角。這是民生凋敝的中唐,盛唐早已遠去,李白的浪漫也早就不適合當下了。
他眼中的大唐民生凋敝,但是上位者眼中的大唐卻繁華如舊,這一切都是粉飾中的大唐,他要將這虛假的盛世砸個粉碎。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元和二年,一日,烈日當空,白居易來到田間,想要向農夫們收稅。話還未出口,他就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婦人懷里抱著瘦弱的孩子,另外一只手抓著幾根麥穗。
見眾人都看著她,她急忙解釋道:“我不是來偷麥穗的,只是來撿一些給孩子吃。這些年官府收稅,家里承擔不起,只能把地賣了。”
眾人聽著,紛紛嘆氣,拿了一個饃饃給婦人道:“這個給孩子吃,我們這些麥穗收了,也不知道夠不夠,也許也要賣地了。”
白居易聽著,心里生出無限的愧疚。想他不用勞作,一年就能獲得300石糧食,而這些辛辛苦苦耕種的農夫們,卻沒有糧食吃,收稅的話怎么也說不出口,只能頹然離去。
回到家中,他心里的沉悶感久久不能消散,于是揮毫潑墨,寫下了《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白居易將底層百姓掙扎的生活牢牢記在心里,他愧疚不已,他想,這民間的疾苦,必須要讓上位者看見。
這一年,白居易因為《長恨歌》被唐憲宗賞識,調回京城,任職左拾遺。根據《新唐書·百官志二》記載:
門下省有左拾遺六人,從八品上,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
上任后,白居易一直秉持著“有闋必規,有違必諫”的原則,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他暢所欲言,將百姓的苦難化成詩篇,獻給唐憲宗,希望他能看到當下社會的現狀。
他不顧世俗的眼光,猛烈地抨擊朝廷,抨擊不作為的官員,他將新樂府運動推向了高潮,也將他的快意恩仇展現得淋漓盡致。
誰家起甲第,朱門大道邊?豐屋中櫛比,高墻外回環。累累六七堂,棟宇相連延。一堂費百萬,郁郁起青煙。……主人此中坐,十載為大官。廚有臭敗肉,庫有貫朽錢。——《傷大宅》
誰誰誰,貪污腐敗,為官十載卻坐擁數間百萬房產,家里有吃不完的肉,花不完的錢!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皇宮里的太監和他的手下,只給了人家半匹紅紗一丈綾,就將老人的千余斤炭買走了,完全看不到老人家衣不蔽體的慘狀,實在是喪心病狂!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買花》
民間物價飛漲,老百姓連一束花都買不起,這花的價格有多高,竟然比得上十戶中等人家的稅收,簡直就是天價!
白居易不僅懟同僚,懟下屬,懟太監,連皇上犯了錯,也毫不客氣地懟上去。氣得唐憲宗直說:“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難奈。”
元和三年,37歲的白居易結婚了,娶得是同事楊虞卿的妹妹。楊氏出生名門,母親陳氏很是滿意,但是白居易卻不開心。
妻子端莊持重,孝順父母,友愛弟妹,但是唯獨不是白居易心里的那個人。他又想起符離那個活潑靈動的湘靈。夜深人靜時,他拿出湘靈還給他的那面鏡子,回憶往昔。
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
經年不開匣,紅埃覆青銅。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元和六年,母親陳氏墜井身亡,白居易給母親丁憂守孝。此時,橫亙在他與湘靈之間的障礙沒有了,但是,白居易明白,已經回不去了。
但是,對湘靈的思念與日俱增,在某個獨居的夜晚,他寫下了《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得不到的愛人,讓白居易更加投身于火熱的事業中。工作中,他更加賣力地抨擊著這黑暗的官場,吃人的社會。閑暇時,他與元稹飲酒同醉,醉后,他便借著酒勁抨擊得更猛。
白居易做官太真實,太正直,他的為官作風,讓他在官場上得罪了許多權貴。他們都想看著白居易跌入塵埃。
元和十年,一日清晨,長安城內一片肅殺。長安街頭,大唐宰相武元衡竟被當街暗殺,其他人都明白要明哲保身,但是白居易卻直接上書唐憲宗,要嚴查兇手。
然而,唐憲宗卻勃然大怒,指責白居易越級上報。曾經的政敵們紛紛開始落井下石,說白居易的母親是因為看花墜井身亡的,他卻寫了賞花詩和新井詩,簡直是人神共憤。
這一年,白居易43歲,他被貶出京,成為了江州司馬,他的內心是憋屈的。大概是,經歷過繁華的人,很難再甘于平凡。
這一年秋天,白居易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杯酒間,忽然聽見一陣斷斷續續的琵琶聲。他邀請琵琶女上船同游,聽她低低地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一曲《琵琶行》,訴說平生事,郁郁不得志,天涯淪落人!
曾經名動長安的白居易,被貶出長安后,長久以來壓抑在心里的那份孤獨感與不被理解的感覺,終于在琵琶女這里得到了共鳴,大概是經歷過繁華的人,很難再甘于平凡。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終于,白居易豁然開朗。他想,這官場,這社會,他怒過罵過,但是他無力改變,也許歸隱田園是他最終的結局,這樣也好。
胸中十年內,消盡浩然氣。
自從返田畝,頓覺無憂愧。
蟠木用難施,浮云心易遂。
悠悠身與世,從此兩相棄。
從此,白居易放下了手中的“劍”,將目光轉移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他的詩也從暗喻諷刺的官場社會變成了輕快悠然的生活小事。
有人說,白居易是向命運低下了頭,怨他沒有堅持初心。不是的,白居易只是選擇了一條“窮則獨善其身”的道路,他明白如果將一顆真心用在了錯的地方,終將沒有價值。
03
游樂人間
那一年,在被貶去江州的路上,白居易遇到了故人,湘靈!彼時,白居易44歲,湘靈也已經40歲了。這些年,湘靈沒有嫁人,一直跟隨父親四處漂泊。
十幾年未見,湘靈已經無法和記憶中的少女重合,彼此都有了歲月的痕跡,他們抱頭痛哭。
我梳白發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
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
隔了25年的歲月,再見時,只能感嘆年少的情誼,物是人非,最后兩人依依惜別。
在經歷了官場的排擠,愛情的求而不得,曾經那個熱血向上的少年再也不見了。白居易從執拗走向了圓融,他開始注重享樂,學著做起了一名隱者,寄情山水,游樂人間。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閑。
然而,諷刺的是,就在白居易放下了執拗,不再尋求改變,想要與世界同流合污時,他卻被重新啟用了。
元和十五年,一度實現“元和中興”的唐憲宗,因一心追求長生不老,長期服用丹藥,暴病而亡。李恒登基稱帝,史稱唐穆宗。
唐穆宗因喜愛白居易的才華,將他召回長安,升為朝散大夫,官居五品。此后,白居易在官場一直順風順水,先后出任蘇州、杭州刺史,最終做到刑部尚書退休,官居二品。
長慶四年,50歲的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回京途中,路過符離,他又見到了思念無比的湘靈,湘靈還是守著未嫁的諾言。
這次見面后,白居易離開了符離,而湘靈遁入了空門。
53歲時,白居易卸任蘇州刺史,回洛陽途中再次路過符離,這次他沒有見到湘靈。在符離,他見到了一個酷似湘靈的少女,不覺想起他初遇湘靈的場景。
欲入中門淚滿巾,庭花無主兩回春。
軒窗簾幕皆依舊,只是堂前欠一人。
他想起湘靈曾笑著說:“如果你不娶我,我就出家當尼姑去。”湘靈的容顏在他腦海里慢慢變得模糊,而這場35年的愛情也隨著湘靈的出家落下帷幕。
仿佛是歲月打通了任督二脈,白居易的生活開始變得放浪形骸。他開始整日飲酒作樂,風流韻事不斷,日日沉靜在溫柔場中。
不得當年有,猶勝到老無。
白居易的家中妻妾成群,美女環繞。按照唐朝官制,白居易的官職最多只能養三個家伎,但是白居易卻不管那么多,他一人就養了三十多個。
他尤其喜歡15歲左右的少女,等到她們年紀大了,就再換上一批。
十載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蛾眉。——《追歡偶作》
他放蕩不羈,成為了世人眼中的浪蕩子,好色之人,可是他不在乎。
他年歲大了,體力不支,常遭好友同事嘲笑,羞憤之余,他寫道:
花叢便不入,猶自未甘心。
公然開車,完全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白居易的家伎中,最出名的莫過于擅長唱歌的樊素與擅于跳舞的小蠻。他曾為兩人寫道:
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有人說,這首詩暴露了白居易的好色,晚節不保。但是,我認為,這就是白居易的真實,他對待自己的欲望無比坦誠。
愛財也好,好色也罷,他都坦坦蕩蕩地寫進了自己的詩中,他擁有極度的欲望,卻又極度誠實,這也不失為一種魅力。
這樣快活的日子也沒過多久,70歲的白居易便散盡家財,病痛纏身。他再也養不起這些女孩了,于是他將樊素、小蠻都放了出去。
離別前夜,他與樊素低語話別,哭一陣笑一陣,到了明日,陪伴他五年的樊素就要離去了,此后這皎皎月光,綿綿春風還有何情趣。
白居易是一個多情的人,從江州到杭州再到蘇州,最后到洛陽,在不同的時期里都有不同的女子陪伴,都是他掛念和放心不下的人。他為她們寫詩,來紀念曾經風月無邊的日子。
他愛湘靈嗎?肯定是愛的,但他后來也愛上了樊素,愛上了小蠻,愛上了春草,愛過許許多多溫暖他人生的女子,他的詩里還說著風流,可到最后究竟又是誰,負了風流啊!
04
最后
他將深情盡數給了湘靈,所以這世間誰都不可以,因為都不如你,然而,好像又誰都可以,因為反正都不是你。
別來老大苦修道,煉得離心成死灰。
平生憶念消磨盡,昨夜因何入夢來?
也許,這就是他不會娶琵琶女的真相!
花甲之年,他也曾回到符離找過湘靈,想與她共赴白首,可是湘靈拒絕了。符離猶在,紅鯉嬉游的濉水,恬靜安然的朱陳村都在,只是沒了再也沒了年少時的白居易和湘靈。
公元846年8月,白居易病逝于洛陽,葬于香山,享年75歲。
白居易是不枉此生的,湘靈為他終身未嫁,元稹、劉禹錫視他為知己,樊素小蠻忠心不二,就連天子也為他寫贊歌。
他生在中唐,卻像活在盛唐。這就是大唐,成就了李白的桀驁不馴,承載了杜甫的憂國憂民,亦能包容白居易的放蕩不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