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 張小哈
你相信嗎?88歲的她,依然堅持創作著當今最前衛的作品。這就是在世身價最高的女藝術家,草間彌生的故事。
在1935年的日本松本市,你可能經常會在街上看到一個背著書包的小女孩,鬼鬼祟祟的跟蹤著一個男人。
那不是女版名偵探柯南,
而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藝術家:
草間彌生跟蹤的人是:
指揮草間彌生跟蹤爸爸的人,則是:
跟丟了爸爸,就會被媽媽罵,每天都會被卷入父母周而復始的爭吵。在這樣奇妙的家庭里,草間彌生十分痛苦。
她常常會出現幻覺,感覺被數百個堇花包圍,花朵們帶著怪異的表情,像一個個人一樣騷動。
在暗淡的水池邊,綠藻下面還會出現人影。草間感到自己的靈魂無數次被人影拖出,錯亂的身心被拖入了未知的虛幻世界。
發生幻覺和幻聽時,年幼的她只能顫抖著跑回家,給媽媽講述自己看到的景象,但媽媽從不相信她。
在無人理解的封閉環境下,她多次想到自殺。但最終她選擇拿起畫筆,記錄下自己所看到的幻想。畫筆下的圓點成為了她與這世界對話的唯一通道...畫畫成了幼小的她自我療養的方式,
“她成為了創作的囚犯,創作成為了她的醫生。”
日后我們能看到她的作品有“崩潰和累積”“增生和分散”“粒子般的消散感”“看不見的宇宙回聲”這樣的概念,都是基于她兒時的經驗。
當時的日本社會普遍認為“女生當畫家沒前途”。草間的家庭十分富裕,屬于資產階級,會贊助當地的畫家,但若是自己的女兒當畫家,就要另當別論了。
母親只要看到草間畫畫,就會掀翻桌子,把畫撕破丟掉。在這樣的情況下,草間彌生還是頑強的畫了好多張畫,層層疊疊的堆到天花板。
“如果不是一直在畫畫,自閉又敏感的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
后來,她進入了京都的藝術類高中學習,但老師什么也不教,只讓大家拼命把圖畫得很精細。
于是她完全不去學校,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拼命畫畫,陪伴她的只有她最愛的南瓜。她覺得南瓜的外形實在是太可愛了,讓她有強大的安定感,于是試著用寫實的方法畫了一個月的南瓜。每天,都忘記世間的一切,畫到朝霞籠罩京都...
草間彌生不想呆在讓人窒息的日本京都畫壇,一直想要去遼闊的遠方。她很好奇:漆黑黑的群山后面到底是什么呢?
于是她有了去美國的想法,她在大使館的《名人錄》里找到了美國著名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的地址,并鼓起勇氣寫了封信,同時寄出了14幅水彩作品。
沒想到20天后,歐姬芙就回了信,表示自己愿意幫助草間彌生,同時把她的畫推薦給了自己的經紀人。
這對于遠在日本,默默無聞的草間是巨大的鼓勵。她始終認為:要繼續走在創作這條路上,呆著有阻礙,陳規,偏見的老家,是絕對沒有希望的。她下定決心離開這里...
臨走前,她在家鄉的河灘附近,將自己的數千份作品全部毀掉,決定和自己的過去徹底割裂。也堅信自己去了美國會超越從前的自己,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如果當時沒有去美國的話,我就不會是今天的草間彌生了。”
到了美國后,草間在紐約租了畫室,沉浸在藝術的世界里。但很快,隨著口袋里美金一點點用光,她在美國陷入了貧困的谷底。
她撿了一塊壞掉的門當床睡,每天用畫畫來抵御寒冷,吃朋友送的癟栗子,雜貨店丟掉的高麗菜。
雖然現在兩手空空,可她一心改革藝術,全身的血液都在為之沸騰。隨后,她在紐約的每一個作品都意味著一個詞:顛覆
顛覆一:藝術可以沒有“視覺中心”嗎?
她在工作室立起一面巨大的黑色畫布,然后在上面盡可能用極細的筆觸畫滿數百個圓點,完全不留空隙的編織了一張白色的網。不知不覺間,從手到腳,房間里的一切都會被這張網所覆蓋...
這張畫沒有整體構圖,更沒有視覺中心,沒有遵循藝術作品的常規做法,觀看者會感覺到茫然:whaaaaat?
但它反復呈現的千絲萬縷的恒常運動,卻讓觀看者被一種暗示與沉靜的氣氛所感染,進入“空無”的眩暈中。
《無限的網》在展覽上大獲好評,并暗示了“普普藝術”的到來。
顛覆二:藝術可以讓眾人參與嗎?
草間彌生從1967年開始策劃行為藝術的演出,她的演出即使在現在也是極其大膽的。參與者脫掉衣服,在彼此的身上畫上圓點。
“我會用圓點包覆你的身體,消融自我是唯一的解脫。”
這一行為雖然違反了十幾條美國的法律,卻受到了嬉皮士們的追捧。她用行為藝術來發出反戰和性解放的宣言,甚至創設了裸體彩繪的集團。
顛覆三:藝術可以像熱狗一樣賣嗎?
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她以兩美元一顆的價格直接銷售展出的銀球作品,想要批判藝術界的商業化。但這種行為震驚了整個雙年展的策展單位。
“藝術作品是神圣的,你竟能賣得這樣廉價?”
她就這樣一次次刷新著人的觀念和眼球,逐漸在美國藝術界走的越來越遠。
在紐約,草間彌生不只收獲了藝術界的聲譽,還擁有一段柏拉圖式的愛情。那就是傳奇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他對草間彌生一見鐘情:“世界上竟有這么漂亮的人兒。” 于是每天送信,對草間彌生展開攻勢,熱愛藝術的兩人很快走到一起。
但約瑟夫·康奈爾的母親對他們的關系極力阻礙,讓約瑟夫認為女人是污穢的...而約瑟夫由于有輕微的戀母情結,非常相信自己媽媽的話。
在草間一次去日本的途中,約瑟夫去世了...在他去世前,還念念不忘要完成“草間彌生的裸體盒子”的作品...她失去了心愛的人...
在這之后,草間的病情越來越惡化。一天,她回到日本,穿著她特有的鮮艷奪目的衣服,走進醫院說:
她將工作室設在醫院的對面,每天早上十點開始創作,晚上六七點離開。自此又開始了漫長且孤獨的創作時光。
她創作了無數讓人向往的作品。
連川普的女兒都去和她的作品《消融之屋》合影并po到了instagram上,瞬間收獲了14萬的贊。
藝術的潮流時刻在變化,草間彌生不希望自己的創作風格像百貨公司的櫥窗一樣更換,始終用自己內心世界的波點來挑戰時尚。
如今,只要她在哪個城市辦展,大家都會蜂擁前往排隊看一看她的夢境。
她成為了當代在世作品價值最高的女藝術家,她的作品價值增速是北京房價的10倍,作品《白色28號》在2014年紐約佳士得拍賣中賣出了710.9萬美元的高價。
波點也成為了時尚和潮流的代言元素。
她說自己是一個“一停止創作就會自殺的精神病人”。如今,八十多歲的草間彌生依然沒有停止創作...她始終懷著這樣的信念:
“我要以我的藝術填滿億萬光年的浩瀚宇宙,我要讓地球上所有人看到我的作品,懷著這樣的希望,我的心在燃燒。”
“密集恐懼癥”“精神病人”“圓點女王”“怪婆婆”,世界給她貼了無數個標簽。
但她不需要成為任何標簽,也不需要成為任何人,感謝她的堅持,也感恩整個世界認可了她的幻想世界,讓我們能在走進她夢境的同時,忘卻現世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