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點,就是追新逐異,貪巧求速。你跟他說要切實篤行,他聽不進去。有人跟他說有新理論,過去的笨辦法過時了!新時代到來了!他就趨之若鶩。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人上正道很難,而入魔道極易!
【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樸還淳而見諸行事之實乎,抑將美其言辭而徒以譊(nao)譊于世也?天下之大亂,由虛文勝而實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則《六經》不必述。刪述《六經》,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羲畫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間言《易》如《連山》、《歸藏》之屬,紛紛籍籍,不知其幾,《易》道大亂。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風日盛,知其說之將無紀極,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說而贊之,以為惟此為得其宗。于是紛紛之說盡廢,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書》、《詩》、《禮》、《樂》、《春秋》皆然。《書》自《典》、《謨》以后,《詩》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蕩之詞,蓋不知其幾千百篇。《禮》、《樂》之名物度數,至是亦不可勝窮,孔子皆刪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說始廢。如《書》、《詩》、《禮》、《樂》中,孔子何嘗加一語?今之《禮記》諸說,皆后儒附會而成,已非孔子之舊。至于《春秋》,雖稱孔子作之,其實皆魯史舊文;所謂‘筆’者,筆其書,所謂‘削’者,削其繁,是有減無增。孔子述《六經》,懼繁文之亂天下,惟簡之而不得,使天下務去其文以求其實,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后繁文益盛,天下益亂。始皇焚書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經》,若當時志在明道,其諸反經叛理之說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刪述之意。自秦漢以降,文又日盛,若欲盡去之,斷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錄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則其諸怪悖之說亦宜漸漸自廢。不知文中子當時擬經之意如何,某切深有取于其事,以為圣人復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實衰,人出己見,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譽,徒以亂天下之聰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爭務修飾文詞以求知于世,而不復知有敦本尚實、反樸還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啟之。”】
王陽明說:“你以為闡明圣賢之道,是使得道理返璞歸真,見之于日用常行的實際行動呢?還是用美艷的言辭嘩眾取寵呢?天下之大亂,都是因為空洞的虛文盛行,而切實的行為衰敗了。如果圣賢之道能彰明于天下。那孔子也不用刪述六經了。刪述六經,是孔子不得已而為之。
“從伏羲畫出八卦開始,奠定了易經的基礎。周文王在被紂王幽禁時,演繹八卦為六十四卦,并寫作卦辭。周公又根據前人所注,寫成爻辭。這是易經的發展脈絡。但是,在這之間,夏代有《連山》,商代有《歸藏》,都是《易經》的不同版本,紛紛擾擾,版本眾多,說法混亂,令人不知所從。孔子看到天下好文之風越來越盛,人人都想搞點自己的說法,這《易經》的解說沒完沒了,于是取文王、周公的版本加以闡發,確立為《易經》的正宗。其他各種混亂的說法才消停了。《易經》的解說標準確立下來。
“另外五經,《書》、《詩》、《禮》、《樂》、《春秋》,也是這樣。《尚書》在二典三謨,也就是《堯典》、《舜典》、《大禹謨》、《皐陶謨》、《益稷謨》之后,《詩經》在《周南》、《召南》之后,像《九丘》、《八索》這樣浮夸淫蕩的文章詩歌,不知道有幾千幾百篇。《禮經》、《樂經》當中關于禮樂的各種名目、物件、規則等等,也不可勝數,孔子對這些都進行了刪減、訂正,那些多余繁雜的說法就廢棄了。對《尚書》、《詩經》、《禮經》、《樂經》,孔子只有刪減,沒有自己增加一個字。而今天我們讀的《禮記》呢,那是后儒附會而成,已經不是孔子的原文了。
“至于《春秋》,雖然說是孔子所作,實際上是魯國的史書,本來就有的,孔子‘筆削’之,筆,是抄錄其舊文,削,是削減其繁復,也是有減無增。
“孔子述《六經》,是怕繁復之文,亂了天下正道文章,想要簡易明白的,反而得不到,要使天下人去其繁文而求其實質,而不是用文辭來教化天下。《春秋》之后,繁文越來越盛,天下思想越來越亂。秦始皇焚書坑儒,得罪了天下士人,他固然有他的私心,而且不該把《六經》也給燒了。但是,如果他志在闡明圣賢之道,把那些反經叛理的書拿來燒了,那倒是正合孔子刪述之意,去蕪存菁。
“自秦漢之后,崇尚文辭之風又盛行起來,若要把他們都清除,那也清除不了!只能效法孔子,把那些接近正確的抄錄下來,加以宣傳表彰,讓良幣驅逐劣幣,那些奇談怪悖之論自然淘汰。我不知道王通當時仿作六經是怎么想的,但我卻深深的理解和贊同他的做法,我想即便圣人重生,也會像他那樣做吧!天下之所以得不到好的治理,就是因為惑世的虛文盛行,而切實的行動衰落。個個都要拿出點‘自己的觀點’,新奇的觀點競相高下,以眩惑人的耳目沽名釣譽。這只能混淆天下人的視聽,使得天下糜亂相爭,爭相以修辭文詞來求出名。而不知道還有實事求是,返璞歸真的做法。這都是那些著書立說,闡述經典的人所開啟的風氣!”
王陽明所論,對前人的思想文字,只減不增,是一個重要的學術原則。既然是闡述先賢之道,覺得繁復的地方可以刪減,但是一定不能自己補充,不要加進“自己的觀點”,這樣才能把先賢之道傳下去。
但是人們為什么要加進自己的觀點呢,主要原因是三個心——勝心、虛榮心、別有用心。
勝心,王陽明說:“其說本已完備,非要另立一說以勝之。”前人已經耕耘過的領域,學術結論已經止于至善,他非得搞個新說法,說什么什么理論過時了,現在是什么什么的時代了,現在的騙子,還是這樣在騙。
虛榮心呢,就是老想有“自己的東西”,“自己的觀點”。儒家說:“善為天下公。”真理只有一個,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天下所公有的,沒有什么“自己的東西”,“自己的觀點”。如果是你自己的,那肯定是錯的。
我把人的思想,分為思想、理論、方法、觀點,四個層次。思想是想象力,窮盡物理,洞察未來,對象是正在生成之物。理論是解釋一切,有一個例外解釋不了,這理論就不成立,對象是既成之物。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體系,對象是具體問題。那觀點是什么呢?觀點是個人看法,對象往往是別人的專業,給別人添亂,給學生挖坑,給天下添堵。
那別有用心呢,就是謀財害命,不一定是取人性命。他耽誤人時間,就是害命。人性的弱點,就是追新逐異,貪巧求速,你跟他說要切實篤行,他聽不進去。有人跟他說有新理論,過去的笨辦法過時了!新時代到來了!他就趨之若鶩。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人上正道很難,而入魔道極易!
我的《傳習錄》學習參考書目:
《傳習錄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撰著,謝廷杰輯刊,張靖杰譯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