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徐愛錄【16】
【原文】
愛問文中子? ①、韓退之 ②。
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賢儒也。后人徒以文詞之故,推尊退之,其實退之去文中子遠甚?!?/h4>愛問:“何以有擬經之失?”
先生曰:“擬經恐未可盡非。且說后世儒者著述之意,與擬經如何?”
愛曰:“世儒著述,近名 之意不無,然期以明道,擬經純若為名?!?/h4> 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效法?”
愛曰:“孔子刪述‘六經’③ ,以明道也?!?/h4> 先生曰:“然則擬經獨非效法孔子乎?”
愛曰:“著述即于道有所發明,擬經似徒擬其跡,恐于道無補?!?
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樸還淳而見諸行事之實乎,抑將美其言辭而徒以譊譊④于世也?天下之大亂,由虛文勝而實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則‘六經’不必述,刪述‘六經’,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羲畫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間言《易》如《連山》、《歸藏》⑤之屬,紛紛籍籍,不知其幾,《易》道大亂??鬃右蕴煜潞梦闹L日盛,知其說之將無紀極,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說而贊之,以為惟此為得其宗。于是紛紛之說盡廢,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書》、《詩》、《禮》、《樂》、《春秋》皆然?!稌纷浴兜洹?、《謨》⑥以后,《詩》自《二南》⑦以降,如《九丘》、《八索》⑧,一切淫哇逸蕩之詞,蓋不知其幾千百篇?!抖Y》、《樂》之名物度數,至是亦不可勝窮,孔子皆刪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說始廢。如《書》、《詩》、《禮》、《樂》中,孔子何嘗加一語?今之《禮記》諸說,皆后儒附會而成,已非孔子之舊。至于《春秋》,雖稱孔子作之,其實皆魯史舊文;所謂‘筆’者筆其書,所謂‘削’者削其繁,是有減無增。孔子述‘六經’,懼繁文之亂天下,惟簡之而不得,使天下務去其文以求其實,非以文教之也?!洞呵铩芬院蠓蔽囊媸ⅲ煜乱鎭y。始皇焚書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經’,若當時志在明道,其諸反經叛理之說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刪述之意。自秦漢以降,文又日盛,若欲盡去之,斷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錄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則其諸怪悖之說亦宜漸漸自廢。不知文中子當時擬經之意如何,某切深有取于其事,以為圣人復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實衰,人出己見,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譽,徒以亂天下之聰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爭務修飾文詞以求知于世,而不復知有敦本尚實、反樸還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啟之?!?/h4>
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效法?”
愛曰:“孔子刪述‘六經’③ ,以明道也?!?/h4> 先生曰:“然則擬經獨非效法孔子乎?”
愛曰:“著述即于道有所發明,擬經似徒擬其跡,恐于道無補?!?
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樸還淳而見諸行事之實乎,抑將美其言辭而徒以譊譊④于世也?天下之大亂,由虛文勝而實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則‘六經’不必述,刪述‘六經’,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羲畫卦至于文王、周公,其間言《易》如《連山》、《歸藏》⑤之屬,紛紛籍籍,不知其幾,《易》道大亂??鬃右蕴煜潞梦闹L日盛,知其說之將無紀極,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說而贊之,以為惟此為得其宗。于是紛紛之說盡廢,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書》、《詩》、《禮》、《樂》、《春秋》皆然?!稌纷浴兜洹?、《謨》⑥以后,《詩》自《二南》⑦以降,如《九丘》、《八索》⑧,一切淫哇逸蕩之詞,蓋不知其幾千百篇?!抖Y》、《樂》之名物度數,至是亦不可勝窮,孔子皆刪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說始廢。如《書》、《詩》、《禮》、《樂》中,孔子何嘗加一語?今之《禮記》諸說,皆后儒附會而成,已非孔子之舊。至于《春秋》,雖稱孔子作之,其實皆魯史舊文;所謂‘筆’者筆其書,所謂‘削’者削其繁,是有減無增。孔子述‘六經’,懼繁文之亂天下,惟簡之而不得,使天下務去其文以求其實,非以文教之也?!洞呵铩芬院蠓蔽囊媸ⅲ煜乱鎭y。始皇焚書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經’,若當時志在明道,其諸反經叛理之說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刪述之意。自秦漢以降,文又日盛,若欲盡去之,斷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錄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則其諸怪悖之說亦宜漸漸自廢。不知文中子當時擬經之意如何,某切深有取于其事,以為圣人復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實衰,人出己見,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譽,徒以亂天下之聰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爭務修飾文詞以求知于世,而不復知有敦本尚實、反樸還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啟之?!?/h4>
[注釋]
①文中子:即王通(584—617),字仲淹,隋朝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棄官后,退居講學,卒后門人謚其“文中子”。他主張儒、道、釋三教合一,以儒為主。曾仿《春秋》作《元經》,擬《論語》作《中說》,故稱其擬經。
②韓退之:即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倡散體,倡導儒學,排斥佛老。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③孔子刪述“六經”:孔子晚年敘《書》,傳《禮》,刪《詩》,正《樂》,序《彖辭》《象辭》《系辭》《說卦》《文言》,作《春秋》。故有孔子刪述訂正“六經”之說。見《史記·孔子世家》?!傲洝保础对娊洝贰渡袝贰秲x禮》《樂經》《周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
④譊譊(náo náo):爭辯,喧囂。
⑤《連山》、《歸藏》:《連山》相傳為夏朝的《易》,《歸藏》相傳為商朝的《易》,后都失傳。
⑥《典》、《謨》:指《尚書》中的《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和《益稷謨》,并稱為二典三謨,是儒家王道思想的重要源泉。
⑦《二南》:即《詩經》中的《周南》、《召南》兩篇。
⑧《九丘》、《八索》:遠古時代的書名??装矅豆盼纳袝颉份d:“八卦之說,謂之《八索》,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這兩部書包羅萬象,所述許多是關于天人之際的知識,后被用來泛指學問。
[譯文]
徐愛問先生,怎樣評價王通和韓愈這兩個人?!?/p>
先生說:“韓愈是文人中的英杰,王通則是一位賢能的大儒。后人僅僅因為文章詩詞的緣故就推崇韓愈,其實韓愈比王通差遠了。”
徐愛問:“那么王通怎么會有仿作經書這樣的過錯呢?”
先生說:“仿作‘六經’恐怕不能都算是過錯。你姑且說說后世儒者根據‘六經’而作著述的本意,與仿作‘六經’有什么區別呢?”
徐愛說:“后世儒者的著述,求名的私心也不能說沒有,但其目的主要是闡明圣道,仿作‘六經’則純粹是為了名聲。”
先生說:“著述以闡明圣道,是效法誰呢?”
徐愛說:“效法孔子刪述‘六經’,以闡明圣道。”
先生說:“那么就獨獨只有仿作‘六經’不是效法孔子嗎?”
徐愛說:“著述對于圣道固然是有所發明闡述的,但仿作‘六經’似乎僅僅是模仿‘六經’的形式,恐怕對圣道的闡發沒什么用處?!?
先生說:“你認為闡明圣道,是指返璞歸真,使道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呢,還是只是夸夸其談,借華麗的言辭嘩眾取寵呢?天下之所以大亂,是因為虛文盛行而實行匱乏。假如圣道已經明白于天下,那么孔子也不必刪述‘六經’了。刪述‘六經’,孔子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自伏羲畫八卦到周文王、周公,這之間闡述《易經》的有《連山》、《歸藏》等,五花八門,簡直不計其數,而《易經》所要闡發的圣道卻被弄得極其混亂、莫衷一是??鬃诱J為天下喜好虛文的風氣日益興盛,《易經》將會被歪曲,于是取用文王、周公的學說來做一個總述,認為只有這種學說體現了《易經》的真正宗旨,于是其他學說漸漸都被廢棄了,然后天下對于《易經》的闡述才得到統一?!稌?、《詩》、《禮》、《樂》、《春秋》也都是這樣逐漸統一的?!稌纷浴兜洹贰ⅰ吨儭芬院?,《詩》自《周南》、《召南》以后,例如《九丘》、《八索》等,一切淫穢逸蕩的詞句,大概有成百上千篇。《禮》、《樂》中的名物道理,也是數不勝數。孔子都把它們刪除,并且做了正確的闡述,于是其他的種種邪說都被廢棄了。像《書》、《詩》、《禮》、《樂》中,孔子刪除時何嘗加過一句自己的話?今天《禮記》里的許多闡述,都是后世儒者附會而成的,已經不是孔子刪述的原本了。至于《春秋》,雖然大家說是孔子的著作,實際上是魯國舊史書中的文字。所謂‘筆’就是摘錄原文;所謂‘削’就是刪除繁雜,是有減而無增。孔子刪述‘六經’,害怕紛繁復雜的虛文擾亂天下,一直刪減得不能再刪了才罷,希望使天下人去掉對虛文的追求而求實行,他并不是要用文辭來教化天下?!洞呵铩芬院?,繁雜的文辭更加興盛,天下也更亂了。秦始皇出于私心焚毀儒家典籍,得罪天下,其實他不應該把‘六經’也給焚毀了。如果當時他的宗旨是闡明圣道,將那些離經叛道的學說,悉數拿來燒掉,則正暗合了孔子刪述‘六經’的本意。自秦漢以來,追求虛文的風氣又興盛起來了,但要想除盡這種風氣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效法孔子,選錄那些與‘六經’相接近的著述進行宣傳表彰,那么其他的怪悖理論也就慢慢地自行滅亡了。我不知道王通當初仿作‘六經’的本意是什么,但我深切體會到他的做法有可取之處,認為即使圣人重生,也是不會改變他的做法的。天下之所以沒有大治,是因為虛文興盛,而實行之風衰敗。人們各抒己見,標新立異,以迷惑世俗而取得名譽,這只能擾亂天下人的思維,混淆大家的視聽,使得天下人逐漸頹靡,爭相追求虛文,以求盡快在社會上出名,而不知還有敦歸本心、崇尚實行、返璞歸真的做法。這些都是那些著述的人所開啟的?!?br>
[解讀]
這場對話篇幅很長,師徒從對韓愈和王通的評價開始,起先并未說明什么大道理。但由此過渡到上文所說的“心即是理”,理明則心正。那么如何才能明這個“理”(道)呢?于是,王陽明借由對王、韓二人的評判,進一步闡明“理”是心之本體,“文”是顯現于外的形體,用文辭教化天下,必然使人舍本逐末,忘卻天理,失去本心。
王陽明所論,對前人的思想文字,只減不增,是一個重要的學術原則。既然是闡述先賢之道,覺得繁復的地方可以刪減,但是一定不能自己補充,不要加進“自己的觀點”,這樣才能把先賢之道傳下去。
但是人們為什么要加進自己的觀點呢,主要原因是三個心——勝心、虛榮心、別有用心。
勝心,王陽明說:“其說本已完備,非要另立一說以勝之。”前人已經耕耘過的領域,學術結論已經止于至善,他非得搞個新說法,說什么什么理論過時了,現在是什么什么的時代了,現在的騙子,還是這樣在騙。
虛榮心呢,就是老想有“自己的東西”,“自己的觀點”。儒家說:“善為天下公?!闭胬碇挥幸粋€,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天下所公有的,沒有什么“自己的東西”,“自己的觀點”。如果是你自己的,那肯定是錯的。
可以把人的思想,分為思想、理論、方法、觀點,四個層次。思想是想象力,窮盡物理,洞察未來,對象是正在生成之物。理論是解釋一切,有一個例外解釋不了,這理論就不成立,對象是既成之物。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體系,對象是具體問題。那觀點是什么呢?觀點是個人看法,對象往往是別人的專業,給別人添亂,給學生挖坑,給天下添堵。
那別有用心呢,就是謀財害命,不一定是取人性命。他耽誤人時間,就是害命。人性的弱點,就是追新逐異,貪巧求速,你跟他說要切實篤行,他聽不進去。有人跟他說有新理論,過去的笨辦法過時了!新時代到來了!他就趨之若鶩。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人上正道很難,而入魔道極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