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閱讀《給教師的68條寫作建議》第二章:寫教案。
教學是創造性的勞動。可偏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備課、寫教案,又免不了陷入重復的泥潭。教師專業成長的第一步,就需要樹立新的觀念——以對自己成長最有價值的方式來備課、寫教案,在備課質量和教案的研究性上下功夫。
作者指出,備課可以從寫教材解讀文章開始。
一、有計劃地寫教材解讀文章
于漪老師的“一課三備”:
首先,動員和檢驗自己的腦力,獨立備課;其次,參考輔助資料,如名師優秀教學設計,在對比中完善教案,提升自己;最后,通過課堂實踐,檢驗自己的備課質量,總結經驗,查漏補缺。
五個備課目標:
1.清晰、明確而合理的課堂教學目標。
2.充足的教學內容或教學資源。
3.預設教學程序。
4.預設問題指導方法和途徑。
5.教學評價與反饋。
二、怎樣寫教材解讀文章
首先,樹立一個觀念:文章是給自己看的。寫教材,解讀文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動自己的思考。
其次,當成讀后感來寫。包括通過閱讀文本獲得哪些信息、收獲、感受?文章傳達什么思想情感?表現手法有何特點?對作者有哪些了解?想讓學生學到什么?
再次,融合“教學問題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即備課的5個方面)
寫好教材解讀文章,關鍵是兩點:主題確定是否恰當、適合,自己的“認知內存”是否豐厚。
解決這兩點,須注意:
1.以教材或課文為圓心,列出書單讀書。
2.為文章明確一個主題,或擬定一個標題。(讀“《xxx》有感”“解讀《xxx》”不能算作標題。)
三、寫出高價值教案
作者將教案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的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掌控課堂,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第二層次的教案,除了“實用”,還具有幫助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反思的工具價值。
第三層次的教案,能夠在教學某方面有突破和創新,具有學術研究的傳播價值。
說來慚愧,作為一個有30年教學經歷的所謂“成熟教師”,我對于教案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最低層次。認為“只要把重要的部分寫到一張紙上或教科書上,自己能看明白就行。”所以,除了要上交供檢查的教案,我上課用的就是隨便一張紙上或課文空白處寥寥幾個核心詞語或問題,有時是簡單的板書或結構導圖。顯然,正如吳松超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的那樣:“這種備課,寫教案方式,并不利于教師積累經驗和促進教學反思,不系統,不深入的思考思維就只能處于較低的水平,對問題的探討淺嘗輒止,形成教學粗枝大葉,跟著感覺走的不良習慣。”這正是我習焉不察的弊端所在!近來是覺得有問題,卻并不知道問題何在。今日讀至此,方如夢初醒!
“如果確認自己享受上課,也樂于與學生相處,愿意把生命托付于課堂,那么打破發展平靜,提升教育生命的品質,唯一的途徑就是專業發展。”對著這幾句話,我一再反問自己:“我能夠確認嗎?”
是的,我確認!這不正是很久以來自己唯一能引以為豪的嗎?那么,就必須有意識地讓教學跳脫出經驗的層面,繼續鉆研課堂,研究課程,研究學生,聚焦高價值教案寫作,構建出自己的課程教學體系,讓自己的教學上升到科學與藝術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