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關閉了自己的朋友圈。其實并不是臨時起意,之前就意識到朋友圈占據(jù)了我越來越多的時間,但是一直狠不下心來。作為一個自制力不夠的人,我總是管不住我刷朋友圈的手哦。從早上睜開眼不自覺第一件事就是摸出手機先刷會朋友圈,走路刷,吃飯刷,從睜眼第一件事到睡前最后一件事,都是在刷朋友圈。朋友圈真的占據(jù)了我太多時間,那些我原計劃看書看電影的美好時光,那些我和好友在一起難得的聚會,我們卻都拿著手機聊著天。
有網(wǎng)友總結(jié)朋友圈如下:
自拍發(fā)吃新媽曬娃秀方向盤,
養(yǎng)生雞湯菩薩生辰給我點贊。
橫批:香港代購。
換成詩就是:
星座,偏方,不了情。
勵志,謠言,睡不醒。
扭胳膊,崴腳,打吊瓶。
朋友圈真的有那么多信息需要時時處理嗎?其實并沒有!剛關閉朋友圈的前兩天我特別擔心錯過朋友發(fā)的動態(tài),作為一個手機狂魔,以前基本是第一時間點贊回復的積極分子。現(xiàn)在突然匿了,她們會不會覺得我不關心她們了?看不到朋友們的消息,以后聚會說不上話怎么辦?其實關閉了朋友圈之后,你還是可以從朋友的頭像進入,去看看ta最近發(fā)了什么。遇上朋友聚會,你可以花幾分鐘了解下朋友圈的近況,并不需要擔心在一起會沒有話題。而那些關心你的人,你們平時自然也會有交流,并不局限于朋友圈對不?那些你關心的人,你掛念ta的時候,給一個電話豈不是更溫暖?
有時候刷朋友圈,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幾個并不熟的人,有的是一面之緣加的微信,還有的是因為活動、兼職加上的人。很多人加了微信之后就再也沒有說過一句話,卻天天活在我的朋友圈里,社交網(wǎng)絡的發(fā)達,讓我們的通訊錄越來越臃腫。
這讓我想到了150定律。著名的“鄧巴數(shù)字”,由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提出。該定律根據(jù)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wǎng)絡推斷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wěn)定社交網(wǎng)絡的人數(shù)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約是150人。——百度百科
有句話說的很好: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意識到你的生活對他人毫無意義。其實反過來也是成立的,他人的生活對你也是毫無意義的。
朋友圈的人曬幸福、曬旅游、曬成功,大家看了哇,好羨慕!可是跟你有什么關系呢?你只會刷著朋友圈流著口水說我要努力。
關掉朋友圈后,我減少了發(fā)朋友圈,在經(jīng)歷了一開始去刷朋友圈結(jié)果出來的是掃一掃之后,也就不再去刷朋友圈動態(tài)了。減少了朋友圈碎片化信息之后,我獲得了更多自己的時間,其實暴露在各種信息流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喪失自我的思考。吳曉波說過:“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朋友圈刷多了會更空虛,但是看書不會啊。以前老師就告訴我們:“書和電影必須有一樣要在身邊”。好在我現(xiàn)在醒悟也“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最近又開始看書做筆記看電影的美好生活。對比之前的生活,就想說刷朋友圈會讓你越刷越無聊卻停不下來,看書會讓你越看越覺得自己無知,需要學習的地放太多。刷朋友圈讓人空虛,看書使人充實。
附贈關閉朋友圈指南:設置-通用-功能-朋友圈-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