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
? ?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也頒行了。《指導綱要》是對課改以來綜合實踐活動經驗的梳理、總結和超越,是一次重要的躍升。在深入思考、系統設計、整體建構的過程中,《指導綱要》有許多顯著的特點,彰顯了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在一個很高的平臺上,可以和世界教育改革、課程建設對話,表達了中國課程改革的文化自信。同時,從實踐角度,具體引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深入實施和創造性發展,引領學生進行跨界學習,進一步促進以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綜合素質的提高,進而培育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
? ? ? ? 我們都能充分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立足學生的直接經驗,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關注學生的親身實踐,可以彌合個體與課程的斷裂,彌合個體與教學的斷裂,彌合個體智力與人格發展的斷裂;借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真正實現“分科與綜合并舉”的課程結構;借助“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將徹底改變課堂教學的面貌,將徹底改變課堂教學的面貌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它與各學段的學科課程一起,共同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同時,又從自身的課程性質、任務、特點出發,在根本任務的落實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而其作用又聚焦于學生的價值體認中。
《指導綱要》在總目標中這樣表述:“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價值體認處在首要位置。關于價值體認,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目標分別有這樣的表述:“獲得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加深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深化社會規則、國家認同、文化自信。”當然,價值體認與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的目標要求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可見,價值體認置于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核心地位,猶如頂燈,指引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指導綱要》明確規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以價值體認作為核心目標,讓價值體認照耀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田野。這樣的目標定位有很高的價值立意。
價值是理想中的事實。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附著在活動中,價值體認是在活動過程中孕育、形成和提升的。離開綜合實踐活動,離開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問題探究、行為觀察、現象分析,就不可能有價值的透射或生成。但是價值又總是透過事實,看到理想的光芒,聽從理想的召喚。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價值體認不僅要通過具體的事件,體認出具體的價值來,更為重要的是要有崇高、偉大的理想追求。這一崇高、偉大的理想追求就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這一價值體驗才是有更積極意義的,也才是最為根本的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也才有正確的方向感和鮮明的價值定位。
價值體認的完成過程為:價值體驗—價值澄清—價值內化—價值引領。這是一條相互銜接、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的價值鏈。價值體驗是基礎。價值體認總是從價值體驗開始,而價值體驗是個以身體之、以心悟之的過程。價值澄清是價值體認的關鍵。價值澄清是對價值的梳理和分析的過程,是對價值體驗進行辨別和選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積極意義”才會顯現出來。價值體驗和價值澄清是對價值的篩選,其目的則是要讓價值內化,即從價值認知走向價值認同,讓理想的價值種子栽種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價值在內化之后,一定會外顯出來,引領實踐的方向,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從活動的主題出發,設定合理的目標要求,遵循活動內容及其組織的原則,設計活動方式,把握關鍵要素,促使綜合實踐活動在價值軌道上運行,最終形成價值信念、價值信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才會有效地落實在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過程極具挑戰性。比如,在活動主題的立意上,要防止、克服重活動的生動,而無價值體認具體要求的現象,做到既有生動的呈現,又有深刻的內涵。比如,在對事實的分析上,要防止、克服只注重價值澄清,而無較為深層價值引領的現象,做到價值澄清在價值引領下更有堅定地價值取向;比如,在價值教育中,要防止、克服只注重滲透,而忽略價值開發的現象,做到把隱藏在事實、現象、行為、問題中的價值開發出來。最為重要的,價值體認的主體應是學生,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才會有真正的價值體認發生,那種被動的、流于形式的、為創新而創新的實踐活動,是不可能達成價值體認目標的。
? ? ? ?更需注意的是,由于應試教育的慣性,由于課程實施的復雜性,目前還普遍存在不少問題:受功利的驅使,流于技術的操作,缺乏整體的規劃,綜合實踐活動磕磕碰碰,難以走上正途;學校和教師固有的知識儲備不足,與學科課程割裂,缺乏探究的深度,踏上“天花亂墜”的務虛之路,活動開展難免表淺化;以事實研究為目標,缺乏價值的關照,使活動蛻變為在喧鬧背后找尋已有答案的單調行為,拋棄了活動探究中的倫理原則,破壞了個人、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整體世界。
? ? ? ?以上這一切都是挑戰,尤其是對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挑戰。教師既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者,也應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者、創造者。其間,有許多具體的策略問題、方法問題、途徑問題和技術問題,但更為重要的是,還應有對以上具體問題的超越,亦即教師本身價值體認水平的不斷提升,確立鮮明的價值信念和信仰,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者。這正是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體認最根本、最深刻的研究,是對“道”的追求,是“道”與“器”平衡的準確把握。如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才具有更廣闊、更美好的前景。
? ? ? ?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再式微下去,我們要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讓綜合實踐課程成為切實的行動,成為深化課改的又一重要契機和推動力;
? ? ? ?我們要著力培養教師的課程意識。通過主題開發和實施,促進教師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意識,增強課程開發意識和課程整合意識;
? ? ? ?我們要著力提高教師的課程實踐能力。指導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組織、管理與協調的能力,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規劃能力和設計能力,發展自我的實踐能力、探究與問題解決的能力,自主獲取信息、主動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程評價能力,新課程的實施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