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精神與真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困境與問題,有哪些呢?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質
? ? ? ?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總綱(征求意見稿)》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這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質體現為:
(一)立足學生的直接經驗
? ? ? ?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以文化符號所表征的課程形態,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為核心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摒棄以抽象的文化知識積累為特征的認知方式,倡導依靠學生的親身(心)經歷獲得知識。直接經驗的高揚,重新恢復了人的興趣、直覺、情感體驗等在探尋世界中的合法身份和目的性價值,使得機械化、刻板化的人的生命活動開始“返魅”( reenchantment),返魅后的求知活動充滿生命的激情和心靈的感悟。同時,應當指出,高揚學生的直接經驗并不意味著間接經驗的退避,綜合實踐活動并不把學生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對立,它一方面尊重學生直接經驗的課程價值;另方面尋求間接經驗的個人意義,使之共同構建個體生命的完整性。
(二)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
? ? ? ? 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基礎,是目的、意義和價值的源泉。綜合實踐活動這種回歸意味著綜合實踐活動是“在生活中,通過生活并為了生活的課程”( the curriculum of life,by life and for life)。根據哈貝馬斯( Jurgen Habermas)的劃分, 活世界區分為三個世界:客觀世界、社會世界與主觀世界,在一個整體的“生活世界”中,個體與作為自然的外部世界、與社會中別的行為者、與自我同時發生關系,共同建構完整的自我。因此“在生活中”意即“在自然中”、“在社會中”、“生在其中”;“通過生活”意即通過對自我生活的經營、親近與探索自然、體驗與融入社會、認識與完善自我,達成“生活即教育”的狀態;“為了生活”意即綜合實踐活動致力于提升人的內在生活品質,充實個體的生存意義。
(三)關注學生的親身實踐
? ? ? ? 實踐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學生的親身實踐能夠“化信息為知識,化知識為智慧明,化智慧為德性”。新儒學的代表、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新明教授在一次演講中一再強調“體知”的概念,他認為沒有“體知”就不可能有“悟”,不可能有“智慧”,沒有“智慧”就不可能知人認事,不可能對人、事給予足夠的敬意,因而也就不可能具有高尚的德行。關注學生的親身實踐預示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以身體、從身體、在身體上”完成。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潛力
? ? ? ? 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結構性突破,綜合實踐活動以嶄新的操作理念重塑了課程、教學與學習的內涵,在超越傳統的教育模式、構建體現時代精神的教育理念方面彰顯出巨大的潛力。
(一) 重建課程觀——彌合個體與課程的斷裂
? ? ? ? 綜合實踐活動體現了課程的“范式轉換”( paradigm shift)。課程概念的轉變隨之帶來課程形態的變化。綜合實踐活動所代表的課程形態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靜態的知識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由師生共同創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師生開放的、動態的、生成的生命體驗。綜合實踐活動成為師生追求意義和價值、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
(二)重建教學觀——彌合個體與教學的斷裂
? ? ? ? 綜合實踐活動體現了教學的范式轉型。教學范式的轉型意味著教學成為意義創生為目的的生活;意味著師生和諧關系;意味著 “協同教學”( team teaching);意味著知識接受運用者質疑。其次,教學是以師生合作與對話的態度,以更具創意和開放的精神提升教學的品質。再次,教學擺脫了知識、純粹理性對人的控制,防止了教學過程中人的異化。
(三)重建學習觀——彌合個體智力與人格發展的斷裂
? ? ? ? 綜合實踐活動還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一方面綜合實踐活動是手一心一腦、實踐一感知一思考以及身體心理一靈魂等共同參與的“整體學習”( holistic learning)和 “全人活動”( whole personal activities)。另一方面,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創造性問題解決、合作學習等策略的運用,鼓勵學生建立各種聯系,使學習既具有個人意義又具有社會意義。此外,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對整體學習的倡導還融合、統一了學生的知識探索與精神建構,使生命的責任感與豐富性重新返回到學習活動中。
? ? ? ? 綜上所述,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視野中,課程成為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即教學與學習展開的歷程;教學成為創生課程事件的過程,即課程開發的歷程;而學習成為建構知識與人格的過程,即教學交往的歷程。綜合實踐活動最終實現了課程、教學與學習的一體化,從而有效解決了課程、教學與學習彼此割裂的現象,避免了三者之間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在一體化的狀態中,教師、學生、活動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三者交織在一起,沒有一個邏輯的行為主體,師生的活動共同構成了課程。杜威說:“選擇了一種教育就選擇了一種生活?!苯處熍c學生將作為完整的人生活在一體化的狀態中,其人生過程、生活方式也將隨之徹底改變。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問題
? ? ? ?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當前課程范式的轉換、教學范式的轉型、學習方式的轉變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由于課程實施的復雜性,其潛力的發揮仍受到種種限制,因此這一課程在實踐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 流于技術的操作,缺乏整體的規劃
? ? ? ? ?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僅是一種活動形式,一種重新安排學習計劃的方法和技術,它在人性觀、知識觀、認識論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假設,是學生、教師乃至學校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的體現。學校需要對綜合實踐活動作整體規劃,認真評估社區參與、教師資源、地方資源、學生需求、學校規模、教育督導、硬件設備等因素,系統分析優勢與劣勢、機遇與挑戰,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實施思路,把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與學校整體的改革舉措緊密相連。
(二)與學科課程割裂,缺乏探究的深度
? ? ? ? 雖然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心理邏輯作為課程組織的線索,學科課程以學科的邏輯體系作為課程組織的線索,兩者在性質上有所差別,但卻并不是截然對立的課程形態。事實上,學科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在本質上是互惠的,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作為統整各科目內容的途徑,綜合實踐活動有助于提升科目學習的品質。綜合實踐活動倡導“深度探究”,但沒有學科課程所提供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背景是很難做到的。割裂兩者,很容易造成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表淺化。我們唯有將傳統學科的據點壘得更結實活動的開展才會更扎實,更富有深度。
(三)以事實研究為目標,缺乏價值的關照
? ? ? ? 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要探究事實和規律,更要注重研究目的、研究過程、研究手段的價值關懷和倫理關照。一方面,任何活動的開展都應將探究體驗與想象融為一體,強調學生在事實研究的基礎上挖掘自己的智慧,展現自己的認識,表達自己的創意與遐想。另一方面,在涉及倫理道德的問題上應注意轉換研究的視角,使學生有機會面并處理這些問題,在親身體驗中養成善待自然、善待生命的德行。
——摘自 鐘啟泉著《課程與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