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舍友們的慫恿下,被她們生動而形象的描述圈粉了。鑒于學校食堂幾乎沒有店在開著,一行四人浩浩蕩蕩騎了十多分鐘小黃車,到了商場附近的“味千拉面”。
我挺好奇的,既然想出來好好吃一頓,為什么選擇了面?而且,一碗面要賣三十塊錢左右,比起學校餐廳里六七塊錢的面貴了五六倍。讓我這么一個處于“貧困階層”的孩子有些吃不消。
問阿Z跟VV,他家店有什么招牌的面比較好吃?她倆馬上向我推薦麻辣面,回憶起那個味道,她倆滿足的表情讓我更加好奇了。得知我不想吃辣,怕長痘痘,于是,就向我推薦了豚骨面。
將小黃騎到店門口。推門進去,狹小的空間卻五臟俱全。小小的方桌或單個擺著,供兩三人使用,或兩張拼在一起,四個人正好可以兩兩面對面。
我們四個就被安排在了兩張方桌拼起來的位置,翻看著菜單。
我看著狹小的空間,問她們: 這里就這么小嗎?阿Z回我: 它里面還有,樓上也有。不過你別看它這么小,人還是挺多的,因為他家真的好吃啊。
我點點頭。在她們的推薦下,我看中了菜單里的豚骨拉面,阿Z跟VV是常客,各自選了拉面,小Y因為回族的原因不吃豬肉,而這里的面大多是用豬骨熬制的,所以她點了一份牛肉的炒飯。點完單后,喝著熱氣騰騰的大麥茶,四個人各自玩起手機來。
不一會兒,阿Z跟VV的面先端上來了。看著跟臉差不多大的碗,還有那一只碩大的木勺,感覺賣相很不錯,滿滿的日式料理風格。
然后小Y的炒飯端上來了,一個黑色的四方盤子、一只白色小盅還有一小碟筍干整齊的擺在托盤上。我好奇白色的小盅里是什么,她打開一聞,告訴我是“海鮮湯”。她還興奮的對我說,超級喜歡筍干。
她們三個的已經開吃了,而我的豚骨面遲遲不見來。
阿Z體諒我焦急等面的心情,暖心的對我說“你來嘗嘗我的面吧,雖然有點辣,但還是可以接受的。”我欣喜的接過筷子,夾起一根吸進嘴里。
味道好鮮美……就是有點辣。我端起杯子喝了一口大麥茶,壓壓辣味。
一位小哥將我的面端上來了,道聲謝謝之后,連忙抄起大木勺喝了一口湯,真的,像專門熬制的豬骨湯一樣,不過這里面還加了雞湯,所以喝起來的感覺有點醇厚、濃香。
阿Z跟我說,豚骨這個面就是慢,因為他們家煮面是要定時的。
我終于理解了“小火慢燉”那種烹飪美食時耐心、細致的心態。好的食材,就要用一種包容的心去烹制,遵從食材的本味,精算出細膩的時間,讓它們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出自己的香氣。然后,在熱氣氤氳中,香氣相互纏繞、融合,最終制作出一道美食。哪怕只是一鍋拌飯,一碗面,一盅湯。
這是一種體會生活本味的喜悅心情。
我夾起面湯中的筍干,原本以為是酸筍,結果一吃,稍微有些甜,咬起來口感干脆利落,沒有梗。
阿Z極力向我推薦溏心蛋。我一看那半個雞蛋,蛋黃呈糖稀狀,像是沒有煮熟的雞蛋,我稍稍有些排斥。但看著她們吃得眉飛色舞的模樣,有些動心了。我夾起來,用木勺托著,從蛋黃中心撮起一點蛋黃稀放入口中,味道還不錯,并沒有我以為的那種蛋黃不熟的腥味。咬到蛋白的時候,感覺像是鹵蛋的味道,提前腌制過的。這不禁讓我納悶,到底是怎么做出這種雞蛋的呢?
看著整齊的擺在碗中的三片叉燒肉,有點不舍得動筷子。夾起一片下口,叉燒肉的味道很香,有秘制過得煙熏氣息,肉質滑嫩、松軟,并沒有肉的筋絲,容易入口。吃過一片就再也不想放下筷子。
我個人口味比較清淡,這樣濃厚醇香的骨湯對我來說有點咸了。叫來點餐的小姐姐問到,湯有點咸了可以加水嗎?
小姐姐微微一笑,說:我們也是覺得有點咸,但這是公司統一規定的,要加這么些調料,所以,我們也沒辦法。如果下次來,可以提前說一下,讓我們這邊少放些鹽。
恕我孤陋寡聞,第一次聽到做一碗面都要規定好放多少鹽。不愧是一家全國連鎖的店鋪,統一配料,統一食材。不一樣的地方始終能吃到一樣的面。
統一,真的是一個很高大上的詞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