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文責自負。? ?文/有殷天乙湯孫師虎父
? ? 如前文推理,鄭厲、文、穆三世期間大致保持了與春秋初期莊公時代相同的六卿格局。那么這一階段的軍行是否也相同呢?盡管《經》、《傳》完全沒有直接記載相關信息,我們仍可以結合其他典籍資料推斷出來。
??? ……鄭人惡高克,使帥師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師潰而歸。高克奔陳。鄭人為之賦《清人》……(左傳.閔公二年)
??? 此為赤狄滅衛之年(前660),也即鄭文公十三年,為了防備赤狄攜攻克朝歌之余威南下攻擊鄭國,于是派高渠彌之子高克帥師防守黃河一線。不過由于不被記載的內部沖突,高克所帥之師長期得不到補給而潰散,導致主帥被迫流亡陳國:
? ? ……清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鄭風.清人)
??? 可見此時鄭國仍然有“中軍”存在,則鄭國至少在厲公末至文公初期仍保持三軍建制。當然高克的卿序顯然不支持其統帥中軍,此時預計太伯已經去世,而太伯對鄭文公提及的諸卿之中佚之夷和子師巨鹿也已不在,高克身前至少還有三卿:申侯、泄堵俞彌、孔叔。預計當年鄭國六卿設置為:
? ? 相應的三軍將、佐設置為:
? ? 即高克以中軍之佐的身份征發了清邑的士兵戍守河防。部分文獻將詩中“中軍”強解為“軍中”的倒置,這其實并沒有什么道理。
??? 但是上述的卿序和軍行最終沒能維持下去,因為到了鄭成、僖、簡三世的時候所提及的諸卿情況發生很大變化:
??? …….討西宮之難與純門之師。子孔當罪…….甲辰,子展、子西率國人伐之,殺子孔而分其室…….鄭人使子展當國,子西聽政,立子產為卿……(左傳.襄公十九年)
??? 鄭殺子孔之后(前554),罕氏的公孫舍之(子展)當國,也即冢宰,駟氏的公孫夏(子西)執政,子產進入六卿之末。而子產擔任的具體職務到了三年后(前551)終于被說明:
??? …….夏,晉人征朝于鄭。鄭人使少正公孫僑對曰……(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 也即六卿之中最末一名是少正,對比孔丘為司寇時候的魯國曾有屬下少正卯,類似于少司寇的職務,可知鄭六卿失去了大宗伯,而將少正一職補入六卿之中。在少正之前,還有一個相當于大司寇的職務:
??? …….印堇父與皇頡戍城麇,楚人囚之,以獻于秦。鄭人取貨于印氏以請之,子大叔為令正,以為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 由于這一年(前547)子產隨著身前的公孫黑肱去世以及游眅被殺,已經從第六位的少正登位為第四位的司空:
??? …….鄭伯賞入陳之功…….子產辭邑,曰:“自上以下,降殺以兩,禮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賞禮,請辭邑。……(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 所以子太叔越過印段成為第五位令正,而印段由于年齡原因而成為下卿也即少正。當年鄭六卿變化為:
? ? 當然這個諸卿的排序只是以《周官》為基礎之觀念上的排序,如果單就鄭國來講,似乎有不同種卿序的排法:
??? ……秋七月庚辰,鄭伯睔卒。于是子罕當國,子駟為政,子國為司馬。晉師侵鄭,諸大夫欲從晉,子駟曰:“官命未改……(左傳.襄公二年)
??? 此為鄭成公去世當年(前571)排法從表述上似乎還是符合《周官》邏輯的,也即按照冢宰、司徒、司馬排序:
? ? 然后八年以后(前563),這個排序的提法就大不相同了:
??? ……初,子駟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師氏皆喪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于是子駟當國,子國為司馬,子耳為司空,子孔為司徒……(左傳.襄公十年)
??? 此為鄭國歷史上著名的“西宮之難”,最終導致“穆族”從此永久控制六卿之位,而舊公族尉氏、司氏、泄堵氏、侯氏和子師氏從此完全退出政壇。此處六卿順序有所改變,也即冢宰、司馬、司空地位高于司徒,此排序當年也得到魯國上卿孟獻子認同:
??? ……孟獻子曰:“鄭其有災乎!師競已甚。周猶不堪競,況鄭乎?有災,其執政之三士乎!”……(左傳.襄公十年)
??? 即鄭此時以冢宰、司馬、司空三職為“執政之三士”,而理論上“行政”者子孔卻落在了第四位:
? ? 可見西宮之難”(前563)前鄭國的卿制不僅僅是去掉了世襲不登卿的大宗伯和司寇,改為令正、少正,而且摒棄了類似魯、衛那樣相對典型的傳統周官卿序,而具有了類似宋國那樣“登卿不登職”的做法,也即公子發(子國)保持司馬職務不變,而排序從司徒之后變成了司徒之前,僅次于冢宰。除此之外,對保全“穆族”有著關鍵作用的公子去疾(子良)之子公孫輒(子耳)也以司空之職登于其叔父司徒公子嘉(子孔)之前。所以在這個階段的鄭國,不僅不完全照搬《周官》,也不在乎長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