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春秋之一:諸卿及軍制 —— 3.23 關于“卿序”與“軍行”的深層次聯系之思考(3、風格迥異的宋國六卿模式)

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文責自負。? ?文/有殷天乙湯孫師虎父


? ? 參考了北鄰齊國的六卿之后,下面再來看看魯國南鄰的大國-宋國的六卿設置。

? ? 《左傳》里面非常明確地記載了宋國六卿的設置,這是很多邦國資料所不具備的,但宋之六卿似乎與其他所有中原諸國從形式到原理上都有很大差異:

??? ……夏四月,宋成公卒。于是公子成為右師,公孫友為左師,樂豫為司馬,鱗矔為司徒,公子蕩為司城,華御事為司寇……(左傳.成公十八年)

穆、襄之難前的宋六卿

? ? 這是“穆襄之難”當年(前620)六卿的初始設置。從公族劃分的角度講,“戴族”兩位,“莊族”一位,“桓族”三位,即由西周末至春秋初以來比較強的幾個公族把持,此狀況幾乎持續貫穿整個春秋時期。

??? 不過宋六卿中沒有冢宰、大宗伯等職務,而以右師、左師代之,其余四職相同。所謂右師、左師其實就是大師、少師,也是其他邦國常設官職,而右、左師理論上的職責則對應其他邦國師氏的服務范圍。首先來看右師:

??? ……蕩澤弱公室,殺公子肥。華元曰:“我為右師,君臣之訓,師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不能治官,敢賴寵乎?”……(左傳.成公十五年)

??? 此為“桓族之難”時(前576)華元針對大司馬蕩澤殺害公子肥時候對自己職責所作的論述,也即需要負責“君臣之訓”,包括匡正君、臣的行為、過失并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此和傳統意義上的大師定義沒什么區別,也不能證明其可以主導政局。再看看左師:

? ? ……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為仁,使為左師以聽政,于是宋治……(左傳.僖公九年)

??? 即左師確實可以負責“聽政”,此與“少師”的本質工作其實不完全契合。所以宋國的卿位,未必與其名義上的排位相對應,事實上其他的卿位也可以主政,譬如前564年宋都的大火:

??? ……九年春,宋災。樂喜為司城以為政……使華臣具正徒……使華閱討右官……向戌討左……使樂遄庀刑器……使皇鄖命校正出馬……使西鉏吾庀府守……(左傳.襄公九年)

宋災之年的六卿職序

? ? 就是說大約在前570年左右右師華元去世之后,繼之成為執政官的是同為“戴族”的大司城樂喜,而非來自“桓族”左師向戌,亦非華元之子華閱。所以在這里“卿序”并不等于“職序”,如果我們按照卿序重新排列則這“宋災”這年的六卿重排為:

宋災之年卿序與職序的對照

? ? 又如前469年宋爭奪對國君繼承人掌控權的“大尹之變”:

???……于是皇緩為右師,皇非我為大司馬,皇懷為司徒,靈不緩為左師,樂茷為司城,樂朱鉏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聽政,因大尹以達……戴氏、皇氏欲伐公。樂得曰:“不可……使國人施于大尹。大尹奉啟以奔楚,乃立得。司城為上卿,盟曰:“三族共政,無相害也?!薄?左傳.哀公二十六年)

??? 就是說按照此次事件發生前的政治格局,六卿排序原為:

“大尹之變”前宋卿序與職序的對照

? ? 當然此排序也許并沒有什么講究,僅僅是為了說明“皇氏”、“桓族”(此處出身“文族”的靈氏代表桓族利益)和“戴族”之間的勢力劃分。不過此劃分可能是基于宋景公晚年為了壓制“戴”、“桓”之族的政治意圖而將代表舊貴族的皇氏排在前面。在經歷了重大的變故之后,似乎依據政變過程中所展現的實力和貢獻而重新確認“戴族”的大司城樂茷為上卿,則六卿重排為:

“大尹之變”后宋卿序與職序的對照

? ? 再看前532年晉平公的葬禮上:

??? ……九月,叔孫婼、齊國弱、宋華定、衛北宮喜、鄭罕虎、許人、曹人、莒人、邾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如晉,葬平公也……(左傳.昭公十年)

??? 與會送葬者全部為各國六卿之首,而華定大約在宋平公二十年(前556)華臣出奔之后就繼任司徒,可見司徒也是可以作為上卿的。這一年六卿的卿序為:

會葬晉平公時宋卿序與職序

? ? 如上表可見司徒華定執政的時代特征為“戴族”特別是華氏在六卿中擁有壓倒性多數的優勢,而唯一的“桓族”代表向寧也早已經倒向“戴族”。而在跨年的“南里之變”(前521-前520)結束后,宋元公安排其親近的“平族”掌權時重排六卿為:

? ? ……宋公使公孫忌為大司馬,邊卬為大司徒,樂祁為司城,仲幾為左師,樂大心為右師,樂輓為大司寇,以靖國人……(左傳.昭公二十二年)

“南里之變”后宋卿序與職序對照

? ? 此時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后,宋元公仍未能徹底驅逐“戴族”,只得退而求其次安排其兄弟之后組成的“平族”與之分庭抗禮。不過這也證明大司馬也是可以成為執政的。除此之外,即便不是上卿,只要能夠掌握政局也是可以“相宋公”的,譬如前710年的“宋督之難”:

??? ……會于稷以成宋亂,為賂故,立華氏也……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左傳.桓公二年)

? ??而大宰華督殺害殤公、大司馬孔夫嘉之后并沒能登位六卿,卻依然可以“遂相宋公”,直到二十八年后的“南宮長萬之難”中,早已“相宋公”的華父督竟然仍然是大宰,并沒有進入六卿:

??? ……十二年秋,宋萬弒閔公于蒙澤。遇仇牧于門,批而殺之。遇大宰督于東宮之西,又殺之……(左傳.莊公十二年)

??? 綜上,宋國六卿之中,盡管類似《周官》一般設置了官職,但是對于上卿、介卿之序的規律則是“唯其人不必其官”,通常家族最強勢者或個人能力較強者或年長者被推舉為上卿,從這個角度而言,如果拋開各卿所實際擔任的職務不談,其卿序本身仍然與魯六卿類似實行“登卿制”,但職務則不隨之調整。同時我們也觀察到,除了歷任大司寇沒有被記載擔任過上卿以外,其他五職都有登為上卿的記錄??傮w來說此卿序的排列結果往往并非嚴格按照一定規則,而是各大公族之間利益平衡的結果。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