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沐靜相約,一周一次練習,寫下我們的南方和北方的風景、民俗、人或事等。文字不爭高下,相互成全與陪伴寫作最為寶貴。兩人單發,鏈接對方。
《南方·北方》第18篇。
?
? ? ? ? ? ? ? ? ? 參觀中國南海博物館
5月3日11時,我們驅車2小時半來到瓊海的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參觀。瓊海的天氣不算熱,30℃左右。高大的椰樹和小葉欖仁樹,送來陣陣清涼。博物館門口的紅色大鯉魚讓人,給人喜慶祥和之感。
南海博物館是一座年輕的國家一級博物館,201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時正式開館,現有各類藏品9萬多件,包括歷代外銷文物、南海生物標本、海南歷史文物、歷代船模等。
博物館有三層,坐電梯上下。一進博物館,我們來到游客中心所在處,是博物館的第二層。游客中心的長約10米高約5米的一整面墻引了我們:蔚藍的海水中,漂浮著一艘白色的船----南海博物館的外形圖,大海的博大與舟船的渺小,形成強烈的對比,引起心靈的共鳴。休息椅是藍色和白色的陶瓷做的,是獨木舟形狀。立式大展卡向我們介紹了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有《南海人文歷史陳列》和《南海自然生態陳列》,專題展覽《八百年守候——西沙華光礁I號沉船特展》《探海尋蹤——中國水下考古與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等。
? ? ? ? ? ? ? 01? 南海自然生態陳列
我們坐電梯下到1樓,走進南海博物館10號展廳《南海自然生態陳列》。
一進展覽,我們驚奇地發現很多的陳列標本:鳥類有:緋胸鸚鵡、冠魚狗、鳳頭麥雞、短耳鸮、? 灰椋鳥、? 黑眶蟾蜍、? 鷹雕、? 丘鷸、赤腹鷹、雕鸮、烏鴉、 大嘴烏鴉、喜鵲、灰頭鴉雀等;爬行動物有:蜥蜴;蛇類有竹葉青和金環蛇等;?
再往前走,就看到海洋標本:海星、貝殼 、紅魚、海怪等。
門口向右拐沙池有潔白的鹿角珊瑚、鉛灰色的蒼珊瑚。進門左邊是紅樹林生態系統介紹:紅樹林的樹木品種繁多、魚、鳥和海生小動物種類很多!大自然之奇妙、豐富令人嘆為觀止!太陽讓紅樹林能發生光合作用;海洋提供紅樹林的營養;河流提供紅樹林的營養;樹、鳥、魚、蟹等加入紅樹林的動態生態系統中;泥灘、巖石也提供了紅樹林的營養。看著小小的微縮模型,我們能非常直觀地了解紅樹林的生態系統。一般包括紅樹林、灘涂和基圍魚塘三部分。一般由藻類、紅樹植物和半紅樹植物、伴生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因子以及陽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子所構成。分解者種類和數量均較少,且以厭氧微生物為主,有機體殘體分解不完全。消費者主要是喜濕鳥類尤其是水鳥和魚類,底棲無脊椎動物、昆蟲,兩棲動物、爬行動物亦較常見,哺乳動物種類和數量較少。
最吸引人的部分來了:藍色的墻面、柔和藍色燈光和射影燈、地面偶見魚形地貼,讓人仿佛置身深邃、神秘的海洋。這個展廳利用光、影、聲等展示手段,結合觸控、虛擬現實等展示技術,以“南海記憶”“南海花園”“南海寶藏”“南海風云”“保護南?!睘橹黝},通過海洋生物標本、陸地生物標本、礦物與活體海洋生物等動靜結合的展示內容,全面、集中地展示了南海自然生態、生物與資源的多樣性。近300種海洋魚類與海洋哺乳類,200余種貝類與螺類,50余種珊瑚,40余種蝦類與蟹類,100余種鳥類,26種兩棲爬行類,39種蕨類與被子植物,17種礦物與化石,為我們鋪開一幅廣袤、深邃與富饒的南海畫卷。我們看到了活體魚:水族館式的金魚游來游去;各種各樣的海魚在四五個壁式展示水箱里游弋。聲、光、電的配合、數碼圖片展示海洋生物的追逐、斗爭、互利共生、有毒的魚、發電發光的魚、瀕危的魚、緩慢移動的魚,讓人印象深刻。“南海寶藏”展示各式各樣的貝殼和龍蝦?!澳虾vL靈”展示鯊魚、海龜、鯨魚、 海豚等塑料模型。
? ? ? ? ? 02? 南海南人文歷史陳列
我們返回到博物館第二層樓參觀《海南人文歷史陳列》和《百年守候→華光礁I號沉船展品》。中國人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西漢以來,先民們在南海的航行和生產活動日益增加,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必經的黃金水道?!稘h書·地理志》記載,廣東徐聞、廣西合浦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船只經過南海,駛往印度和斯里蘭卡一帶,可購得珍珠、琉璃、奇石異物等。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最早并持續、和平、有效地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唐宋以來,中國政府將南海諸島納入版圖,設府管轄;設置水師,巡海守衛;擬定地名,持續管理。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非法侵占中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中國政府恢復對南海諸島行使主權。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進一步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實施管轄,南海建設日新月異。通過三沙島礁360°全景高清互動(VR影像展示)讓觀眾在展館中感受千里之外的南海之美。
? ? ? 03百年守候? 華光礁I號沉船展品
博物館第二層樓參觀的《百年守候? 華光礁I號沉船展品》,是本次參觀的重點之一。
800多年前南宋海上貿易的繁榮從一艘沉船上可以管中窺豹。喧鬧的市場,忙碌的港口,往來不絕的商賈,琳瑯滿目的貨物……1996年海南瓊海潭門漁港的漁民在華光礁環礁內側作業時發現水下3米處有沉船,這就是南海博物館“八百年守候”特展的主人公——華光礁Ⅰ號。圖片資料、巡環播放的視頻、實物展示向我們講述了沉船的打撈過程及各種沉船貨物藏品。經水下考古隊調查,華光礁Ⅰ號沉船殘存船體長約17米,寬約7.54米,舷深約3-4米,覆蓋面積約180平方米,共發現隔艙11個,排水量不小于60噸。華光礁Ⅰ號沉船出水近萬件瓷器,遺物散布面積約1000平方米,呈東西、南北走向,長約38米,最寬處約21米,貨船載量之大、貨品種類之多令人驚嘆。我們看到沉船發現之初的模擬場景:糟朽的船板上如疊羅漢般堆放著大量青白瓷器,有碗、盤、碟、盒、執壺、瓶、軍持等。在這近萬件瓷器中,粉盒就有2000多件,可見這是當時十分熱銷的商品,粉盒上的紋飾繽紛多樣,有折枝牡丹紋、團花紋、菊瓣紋、六星花卉紋等。沉船在水下800多年,許多瓷器同珊瑚礁黏結一體,形成了奇特的視覺效果,還有一些古代錢幣嵌入珊瑚礁,成為人們所稱的“錢山”。這船沉船是福船,它的特點是水密隔艙,龍骨結構,魚鱗搭接,還有保壽孔,這是福建泉州制造遠洋木帆船獨有的傳統做法。展柜中的展品給人以歷史的厚重感:長滿銅綠銅錠和銅錢、破碎的瓷片、黏結一體的瓷器和珊瑚礁、“錢山”、一件三系陶罐里里面裝著粉盒,仍當年裝船時候的樣子。本館以沉船為核心,立足于沉船本身,通過數萬件出水文物和沉船結構剖析展示,對沉船的發現、出水、船體、船貨等信息進行全面釋讀,面向南海、以小透大,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帆檣鱗集、梯航萬國的恢弘歷史,凸顯了南海在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歷史地位,有巨大的研學價值。
? ? ? ? ? ? ? ? ? 04探海尋蹤和走向深藍
博物館第三層樓,有5號館《探海尋蹤: 中國水下考古與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和6號館《走向深藍→深??脊拧?,這兩個館是開放的連接的。
《探海尋蹤? 中國水下考古與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此展館重點展示了中國水下考古發展歷程及在南海海域的主要水下考古成果。
20世紀80年代,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中國沿海地區開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90年代國家文物部門組織實施西沙群島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調查,發現一批古代沉船遺址和水下文化遺存,出水了大量陶瓷器、歷代銅錢及石雕制品等遺物。
21世紀初,在南海海域對宋代“南海Ⅰ號”“華光礁Ⅰ號”和明代“南澳Ⅰ號”等沉船開展水下考古發掘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出水了十分豐富的文物,取得了重大成果。
我一艘木制船模上,可看沉船打撈過程的視頻,船艙里裝載的各式各樣的瓷器,有身臨其境之感。
南海沉船 1號沉船是我重點參觀的場館。“南澳1號”沉船遺址位于廣東南澳縣東南的三點金海線,2007年裝發現后,先后進行搜尋和潛水調查。2010-2012年,國家水下文化漬產保護中心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組隊開展沉船水下搶教性發據工作,出水文物達27萬多件,包括養器,、陶器、全具器,木揭石等,其中瓷器為明代漳州窯、景德鎮窯及閩南粵北周邊窯址產品,釉色主要有青、白驗等,器形包塘盤、碗、缽、杯、罐、瓶等。
2006年,國家文物局批準了整體打撈方案,即將一特制鋼沉井壓入海底泥土中,將沉船船體和船載文物與其周圍泥沙,按照原狀固定在其中;然后將底托梁穿過鋼沉井底部從而將沉船整體包裹起來;
最后將鋼沉箱連同其內的沉船吊起并運到岸上進行考古發掘。
2007年12月,隨著亞洲第一吊“華天龍”號二十幾層樓高的巨臂微微上揚,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后,舉世矚目的“南海1號”終于重見天日。在一個龐大的船隊的護送下,“南海1號”順利入住位于陽江海岸。
直至2009年8月,文物管理部門組織考古隊員在水晶宮內時“南海I號”進行了第一階段試發捉工作,最大限度地完成了船琳及陶瓷器、凝結物等各類出水文物的安全提取及穩定性保護。
2013年11月,正式啟動“南海1號”全面保護發掘工作。
經過兩年多的發掘和保護,初步揭示該船系我潤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類型,船體保存較好。根據出水銅錢、金計、銀艇銘文和瓷器等文物特征判斷,沉船年代應在南宋中晚期。
至2016年1月,共提取14000余件套文物、2575件標本,55噸凝結物,并進行了分類保護處理。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充分發揮公共文化屬性作用,通過深度挖掘南海文化資源,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南海人文歷史、自然生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及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廣大群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第二課堂,為呼吁人們愛護家園、保護南海,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三個小時的參觀,意猶未盡。這是我的第二次參觀,因為有心,更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