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天我要講的故事,發生在海底上。我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從無到有,從零到一,韜光養晦30年,一躍成為世界強者,實現了彎道超車的奇跡。</p><p>在人類文明史上,大自然的狂風暴雨從未阻止人類探索的腳步。但這個過程,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p><p>在近2000年中,因風暴、暗礁、海盜以及戰爭等原因,至少有100萬艘以上的大小船只沉沒在海底,幾乎每隔29小時就有一艘船只沉入海底。船貨中不乏金銀財富、珍奇異寶以及價值連城的文物。</p><p><strong>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在海底。海難是上帝寫了一半的劇本,句號得由那些沉船打撈者來完成。</strong>對于打撈沉船而言,這成了了解歷史的途徑;當然對于一些人而言,也是一門生意。</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a599403205f76e57.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早在15世紀,歐洲就有人試圖使用簡易的潛水設備進行水下探測和打撈,但成功的案例寥寥無幾。</p><p>直到1960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教授「喬治.巴斯」帶領學生對土耳其格里多亞角海域的沉船進行了調查、發掘。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考古方法,應用于水下遺址的發掘和研究。</p><p><strong>這件里程碑式的事件,也標志著“水下考古學”的誕生。</strong></p><p>隨后,「喬治.巴斯」率領他的考古隊先后發掘了土耳其海域的拜占廷時期沉船亞細.阿達第一遺址、第二遺址以及塞浦路斯的卡倫尼亞沉船遺址。在此期間,英國1964年成立了“航海考古學會”,并在次年對德蘭群島外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雷夫德”號進行了調查。</p><p>1967—1971年,英國先后組織發掘了著名戰艦“瑪麗.露絲”號、黑斯廷司海域的“阿姆斯特丹”號,以及布拉斯基特海域和拉卡達海域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圣瑪利亞.羅莎”號、“希羅娜”號等。法國水下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德拉蒙D號遺址、大里博A號遺址以及拉德利爾遺址等等。</p><p>1970年以后,西方海洋考古學“東漸”。英國考古學者吉米.格林在澳洲、泰國和菲律賓海域進行了一系列水下考古發掘工作,所探測和發掘的對象也主要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和中國古貿易沉船。</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8d4ba35fa47b956c.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我國擁有1.8萬千米的大陸海岸線,而且我國很早就點開了造船的科技樹。可想而知,這片黑漆漆的海底里,埋藏著多少屬于中國的故事。</p><p>可我國在上個世紀建國不久,許多方面一窮二白,包括水下考古事業。許多人連潛水裝備都沒見過,更別提專業的水下考古。</p><p><strong>而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strong></p><p>有一個英國人叫「邁克·哈徹」。他在1970年成立了一家商業打撈公司,最初他的公司是專門打撈二戰中沉沒的商船或軍艦,回收船上的橡膠、錫和其他金屬物,后面慢慢的將業務擴展到古代商船上。</p><p>而在1984年,哈徹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檔案里發現了一個寶藏:一艘乾隆年間的沉船“哥德馬爾森”號。</p><p>「哈徹」查閱了大量資料,做足準備工作,準備將魔爪伸向這艘中國沉船上。</p><p>他將打撈船開向中國南海水域,沒花費太久就找到了這艘船。在這艘沉船中,他打撈出水的清代康熙時期的瓷器達百萬余件。</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943f05a9003f7cc7.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1986年,哈徹為從“歌德馬爾森號”沉船出水的鐘揭幕</p><p>在清點完成所有的戰利品后,「哈徹」將一個商人的狡詐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他做了一件令人憤恨的事情——<strong>砸碎大部分的戰利品</strong>。百萬余件瓷器最終只留下23.9萬件青花瓷器、125塊金錠等,其他的則埋葬在這深不見底的大海之中。</p><p>他認為物以稀為貴,這才是收藏市場的商業之道。而他的這種行為,如同盜墓賊,只考慮了自身的私利,公然破壞本應屬于一個國家的歷史。</p><p>他將這批“贓物”運到德國,奔走一年,拿到一張“無人認領的沉船允許拍賣”的國際公約。</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1c5a00e77b24f6f8.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哈徹(左)和哥德馬爾森號沉船打撈上來的瓷器</p><p>1986年,「哈徹」將打撈上來的文物進行拍賣,荷蘭佳士得為這批文物舉辦專場拍賣。</p><p>中國國家文物局翻遍國際海洋公約、各國海洋法,也找不出一條可依據的法律來制止哈徹這種行為。盜墓賊終將受到法律的制裁,而這位考古公敵,卻依舊可以拍拍屁股,繼續過他的逍遙日子。</p><p>無奈之下,國家派出故宮博物院的兩位陶瓷專家馮先銘、耿寶昌,攜帶3萬美元去參加拍賣,只希望可以買回一兩件像樣的文物進行研究。</p><p>抵達拍賣現場后,兩位專家徹底傻眼了。自己攜帶的“巨款”連舉牌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在拍賣會上,每件瓷器的起拍價都在估價的十倍以上。</p><p>就這樣,「哈徹」在這場拍賣中直接獲利2000多萬美元。要知道,這可是1986年的2000多萬美元。我國當時的外匯儲備是29.23億美金。</p><p><strong>也就是說,買自己的東西,你得掏出全國外匯儲備的1%,才可以將其全部買回來!</strong></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9970794b3554ae04.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預展第一天,買家耐心地等待佳士得開門</p><p>到了1999年,災難再一次降臨!「哈徹」在貝爾威得暗礁附近的海域勘探一條16世紀沉沒的中國貨船時,無意中發現了“泰興號”。</p><p>悲劇再次降臨到這艘從廈門港出發的清代“泰興”號沉船上,沉船上出水了近100萬件的中國瓷器,其中大約有80%來自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哈徹」如法炮制,將這批瓷器中大部分都砸碎,推入海中。</p><p>最后,在拍賣會上,人們只能見到35.6萬件中國瓷器了。</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658510f910b80611.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泰興號”出水的青花瓷器</p><p>一次性拍賣數量如此巨大的中國文物震驚了世界,更刺痛了中國文物保護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的心。<strong>對于人類的水下文化遺產來說,這是一次滅頂之災,是一個在海底保存完好的歷史膠囊的完全的覆滅!</strong></p><p>這件事情像極了百年前,那兩個闖進了圓明園的強盜。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似乎得勝之后,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p><p>百年后,他們還不知廉恥的將這些贓物進行拍賣和展出,賣給那個曾被闖入過家門的主人。</p><p>只是沒想到,100年過去了。強盜依舊是強盜,文明并沒有讓他們深知廉恥,歷史也沒能譴責他們。真是應了那句:<strong>弱國無外交,強國握命途。</strong></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96aa30510f07fbb6.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1986年,從荷蘭黯然歸來的專家們,寫了一份《中國陶瓷專家建議重視水下考古工作》的報告。</p><p>這份報告開啟了我國新的章程,它的出現伴隨著沉重的現實枷鎖,但越是到這種最危險的時候,我們越是萬眾一心。中國下定決心發展自己的水下考古事業。</p><p>1987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多部委參與的“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負責統籌領導我國水下考古工作。國家文物局作為牽頭單位,承擔了大部分業務工作的組織和實施。隨后,中國第一家水下考古機構一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成立。</p><p>首先,解決人才的問題。此時的水下考古,是一片空白。沒錢沒技術沒設備,甚至連潛水是什么樣都不知道。</p><p>于是大家從海洋考古理論、輕潛水技術開始學習,同時也派了一批人員前往國外“取經”,先后被派去荷蘭、美國、日本等水下考古技術領先的國家學習。</p><p>極大地刺激了中國考古界,也引起了國家的重視。198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的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應運而生。恰好就在這一年,“南海一號”被發現了。</p><p>在隨后的10多年時間里,中國水下考古一直向西方取經,并漸漸成長起來。</p><p>也在是在這個湊巧的時機,發現了一艘具有重大意義的沉船。也正是它的出現,推動了我國水下考古的發展,在短短 30 年間,實現了“趕英超美”的奇跡。</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7e3dc28508a1b7b4.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國考古01”</p><p>800 多年前在中國南海意外沉沒了一艘南宋商船,當滿載貨物的商船沉到海底時便被淤泥迅速覆蓋,連帶著它所承載的人與事一同沉于茫茫大海。</p><p>1987年,英國一家打撈公司通過查閱史料,發現一條名為萊茵堡號的沉船,沉沒地點大致在廣東的陽江和臺山海域。為尋得寶藏,他們與中國政府合作,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一起開展作業。</p><p>可惜的是,打撈公司并未如愿找到他們夢寐以求的萊茵堡號沉船,但卻找到了一艘疑似中國的沉船——他們用抓斗在海底抓取時,撈上一批瓷器與金腰帶,很可能是出自中國的古代沉船的文物。</p><p>瓷器與金腰帶被鑒定為宋元時期文物,而沉船還很可能蘊藏著數以萬計的古代文物。專家們迅速警惕起來,并向國家文物局遞交報告,請求支持調查。很快,英國人的打撈行動被喊停。這艘意外發現沉船最終被命名為“南海Ⅰ號”</p><p>但當時我國的水下考古事業剛剛起步,沒辦法獨立完成工作。所以“南海一號”的發掘,最終因技術及資金問題而延遲研究。</p><p>直到1999年,水下考古中心獲得香港熱心同胞「陳來發」先生的捐助,開創了香港民間組織無償資助大陸水下考古事業的先河。在2001年,考古隊完成了“南海一號”的精確定位。</p><p>而在這十幾年間,我國的水下考古隊已經“學有所成”,參與了不少水下考古發掘工作,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十幾年磨一劍,只為這把劍有用武之地的一天,這一天也很快到來。</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04852f153ab3cc5d.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2002年,國家財政撥款4000萬元用于“南海一號”的發掘,定下關于“南海一號”的考古與保護方針:“整體開發,就地展示,原地保護。”</p><p>傳統的沉船水下發掘方法是先打撈船載文物,然后將船體分解打撈出水,但中國給出了一個開創性的做法:整體打撈。這種做法一旦稍有閃失,就功虧一簣,所以風險性極高。</p><p>困難沒有阻止我們的腳步,說干就干!從2003年方案的出爐,到2007年方案的落地,整整四五年時間,所有人都在忙著開會、模擬實驗......為了可以保證任務的一次性到位,背后的工作人員不知流了多少汗水,承受了多少壓力。</p><p>方案的整體是這樣的:設計一個分上下兩層、33米長、14米寬的沉箱,將其扣套在沉船上,接著把沉箱底封住,再把沉箱與船一起吊上來。最后在陸地上,給這艘沉船安一個家,可供以后的精細化考古,也方便公眾參觀。</p><p>這個方案的難點在于:在海洋水下精準定位到船只;保證沉箱剛好套在沉船上,并且封住箱底;將沉箱起吊上來;最后可完整的保存在岸上。打撈工程前后歷時264天,每一步都是至關重要的存在,稍有閃失,就萬劫不復了。</p><p>為了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南海一號,調查人員將物探大體水域劃分為若干更小的區域,之后用船只拖載著儀器對各區塊水下情況進行“掃描”,由于借助了機動船只和儀器,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較大海域的“掃描”。</p><p>“掃描”過程中聲納或淺地層剖面儀會將不同介質的物質的分布情況記錄下來,專業人員則對記錄進行判讀,以確定一些疑似沉船的疑點。</p><p>接著進行潛水調查,也就是派潛水員潛入水下,對疑點物質進行探摸,或采集若干標本返回水面,以便對疑點物質進行研究判斷,必要時還要運送到實驗室,進行物理、化學的檢測分析以及年代測定等。</p><p>一旦確定為古代遺物,就利用GPS等手段進行定位,同時,由潛水員入水,利用水下照相和錄像設備,對遺物進行影像記錄,或者利用防水的測量以及繪圖設備對遺物進行水下測繪,以取得關于遺物體量的各種數據。</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cdea6759c985ec0f.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南海一號”水下考古</p><p>打撈過程中,淤泥深處密度超出預期,用掉計劃中所有壓箱的水泥塊,也未能把沉箱壓到設計標高,面臨著再加負重,沉箱與沉船可能皆被壓垮的危機,最后不得不人工配合開挖淤泥。</p><p>現場在沉箱下部“穿針引線”般橫穿36根底梁,也歷經工程學上的挑戰和工程師們絞盡腦汁的不斷調整;80多位潛水員全程在能見度為零的三十多米水下接力工作,共計作業3016人次、3250小時,創下世界沉船打撈史上的紀錄!</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533bb39102b57aaf.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南海一號”船體出海面現場</p><p>在2007年,中國最大的起吊船“華天龍號”起吊能力是4000噸(修建港珠澳大橋工程,已用上起吊能力10000噸的起吊船),當時的“亞洲第一吊”,在全世界排第六。</p><p>裝載“南海一號”的沉箱總重量5500噸,廣東救撈局用一個1.6萬多噸的潛駁,也就是工程潛水艇,灌上水往下沉,然后把“華天龍號”放在潛駁上,潛駁排水使它上浮,同時用起吊船往上吊,通過兩力相加,把“南海一號”成功拖到博物館旁。</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62d5b51259bf64fd.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南海I號”整體打撈</p><p>到了岸上后,借助16根特制氣囊墊到沉船下,每根承重400噸,用滾木移重的方法將其牽引進“水晶宮”。</p><p>隨后工作人員立刻封墻,灌上海水,讓這艘沉船處于原生態保護狀態。“南海一號”被運至水晶宮后,一直浸泡在經過處理后的海水中。</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52352440c0ee1485.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考古團隊于 2009 年和 2011 年分別進行了一次試掘,發現繼續沿用水下考古的方法,依然不能解決文物信息損失的問題 ;但抽干海水,又容易導致淤泥干裂,木質船體變形 ;</p><p>最后找到的唯一方法是半干半濕的“保水”發掘法,即放一點水挖一點。</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ad30305492e78876.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實驗室陶瓷器文物現場脫鹽</p><p>2013年底,“南海一號”的精細化發掘正式展開,通過激光三維掃描、近景攝影測量等現代技術,最大限度把信息保存下來。考古隊采集到的“南海一號”的考古數據可以精確到毫米,甚至發現了兩根宋人的頭發。而世界上還沒有其他國家的水下考古能做到精確至毫米的測量。</p><p>博物館用玻璃將游客隔開,考古工地相當于在一個巨型的玻璃缸中,這種一邊發掘一邊展覽的水下考古工程,世界范圍內也未有其他國家嘗試過。</p><p>“南海Ⅰ號”之所以能成為世界水下考古史的創舉,<strong>在于它首次對水下遺產進行遷移式保護。</strong>在“南海Ⅰ號”之前,國際上對水下遺產的考古,要么原址保護、要么原地發掘,而船體打撈如英國瑪麗羅斯號、瑞典瓦薩號沉船等,也是在清空船貨后才將其吊起出水。</p><p>而“南海Ⅰ號”則首次將整艘船連帶船內文物一同打撈,其實現的難度遠遠高于前者。<strong>“南海Ⅰ號”實現了整體打撈、異地保護、精細發掘,</strong>還實現了一系列自主技術突破,成為世界水下考古史的豐碑。</p><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向全球推薦過兩個中國水下考古的經典案例,一例是“南海一號”,另一例是重慶涪陵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公眾可通過80多米的隧道下到水底,參觀位于三峽工程庫區江心的白鶴梁石碑。</p><p>“南海一號”的發掘清理一直持續到2019年6月才徹底完成,共發現18萬件套文物(不包含120多噸的鐵與幾萬枚銅錢)。<strong>從1987年首次發現,到2019年考古發掘結束,歷經整整32年,其水下考古已一躍為世界領先,“南海一號”考古項目也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strong></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b35fd173cbad5c02.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2014年春季發掘遺址正射投影圖(南海I號)</p><p>水下考古事業從上世紀 80 年代創立至今,從最初的零星幾人,到現在的全國近 200 人。從一沒技術二沒資金,到現在已經開始遠赴海外,與其他國家合作對當地水下遺產進行考古發掘。</p><p>我國水下考古水平在亞洲是較為領先的,現在亞洲能做水下考古的只有韓國和我們,都是國家行為,有國家機構且比較先進,其他國家都基本沒有獨立陣地,無法相比。日本民間有協會在做,但政府沒有。</p><p>同時,我們的水下考古對象已不僅僅局限于沉船,發掘方式也非千篇一律,而是因地制宜,制定最優方案,多元化的水下考古體系已經逐步建立起來。</p><p><strong>一次次的強大,只為了不再被挨打!</strong>水上考古事業上,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我們仍有許多需要進步的方面。</p><p>100多年前,一群強盜在我們的土地上燒殺擄掠,一把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我們的子弟兵花了幾十年才趕走他們!</p><p>70多年前,一群歹徒逼近鴨綠江,妄想給我們點“教訓”,我們的解放軍付出巨大代價換回了來之不易的勝利!</p><p>50多年前,一個小玩意懸在我們的頭頂,壓到我們喘不過氣,我們的先輩奮發圖強,從無到有,在羅布泊種上了一顆蘑菇云。</p><p>30多年前,一群暴徒依舊在心不死,妄想繼續給我們點“教訓”,而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給了他們一點“教訓”。</p><p>幾年前,這群歹徒死死捏住我們的卡脖子技術,對我們進行技術封鎖,而他們在逼著我們成長,我們也正在見證歷史。</p><p><strong>歷史和經驗告訴我們,他們手中的牌一點點變少,還可以得逞多久呢?</strong></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186128-12eee3e99d4260a3.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
<p><strong>參考文獻:</strong></p><blockquote><p>[1]“南海一號”: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黃薇</p><p>[2] 帶你走進水下考古世界中國文物報第 010 版?</p><p>[3] 中國水下考古30年馮翊?</p><p>[4] 海底世界與水下考古——關于水下考古的拍攝張利城?</p><p>[5] 中國水下遺產保護續寫“上帝寫了一半的劇本”_中國藝術報第T01版</p></blockquote><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