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得益于《異類》、《1萬小時天才理論》等書的問世,“練習1萬小時成為天才”正在變成廣為人知,心理學家們通過大量的調查和實驗,達成了一個共識 :
除了一些對身高、體型等硬件有要求的領域之外,都可以通過別人看不見的大量練習,成為“天才”。
實際上,早在20多年前,教育學家本杰明·布魯姆就發現“天賦”并不存在,他深入考察了120名從音樂到數字等多個領域的精英人物,發現他們在幼年時代并無特別之處。
認知神經學的發現也印證了這一點,即大腦的整體方案是遺傳的,但局部層面上的具體連接是活性依賴的。比如,認知神經學之父,邁克爾·加扎尼克,分享過一個實驗:
訓練一只一個月大的老鼠用前肢夠取物體,能讓樹突棘迅速形成(一個小時之內),這些樹突棘并非“天生”就存在的。
甚至是“興趣”,比起“練習”來,對于天才們而言都不是必需的(雖然大多數情況下,興趣是堅持枯燥的練習的動力所在)。比如,匈牙利心理學家拉斯洛·波爾加,受行為主義理論啟發,成功地將三個女兒訓練成國際象棋世界大師。
波爾加的秘訣很簡單,保持每天訓練5-6小時,讓三姐妹能夠在從傳統觀點看女性并不擅長的國際象棋領域,屢屢打敗男性棋手,而且三姐妹中還有一位并不怎么喜歡國際象棋。
然而,就當我們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選定一個領域,投入1萬小時重復練習,然后等候自己成為高手的那一刻的到來...或許,我們還面臨著另外一個非常重要問題:僅僅通過大量的重復練習,就能成為一名高手嗎?
事實上,我們很難期待,做相同的事情,卻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而且是顯著的結果,那怕這件事被重復的次數非常多。比如,一位20年駕齡的老司機,并不一定就比只有5年駕齡的司機更擅長開車。
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認為這樣的練習只是“天真的練習”:“基本上只是反復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種反復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顯然是行不通的!
那么,到底應該怎么練習,才是有效的呢?艾利克森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刻意練習”,并指出了相較于“天真的練習”,“刻意練習”具備4個基本特征:
1.有明確定義的目標
羅振宇在談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教訓時,分享了一個觀點,“如果你有目標,全世界都是你的資源,你在走向目標的過程當中,每一步都是獲得滋養,哪怕你做錯了;如果你沒有目標感,全世界都對你構成了戕害。因為你在做應激反應的過程中,永遠是在積累毒素,哪怕你做對了”。
刻意練習,主要是“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以至千里”,最終達到長期目標。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導我們的練習。
當然,有了目標還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接受那個目標(并且日漸精進),并將其轉化成一些具體行動計劃,才能使我們達到切合實際的進步。
2.保持專注
刻意練習,沒有“寓教于樂”這個概念。在練習時,如果走神了,或者感覺很放松,甚至認為練習只為了好玩,可能不會取得大的進步。
艾利克森就分享過一個案例:10多年前,瑞典的研究人員對兩組參加歌唱訓練的人進行跟蹤觀察,一半是專業歌手,一半是業余歌手。
所有人至少都上了半年的訓練課,調查顯示,無論是業余歌手還是專業歌手,上完課之后感到放松,但是只有業余歌手報告說,課后感到格外的歡欣鼓舞。
進一步觀察發現,原來業余歌手們在課堂上,可以用歌聲表達自己內心和愛,感受到唱歌時的純粹愉悅。而對于專業歌手而言,在課堂上,他們要全神貫注地觀察發聲的技巧、呼吸的控制等等,根本感受不到所謂的“樂趣”。
所以,無論我們在什么領域做刻意練習,都需要全神貫注和盡最大的努力 ,致力于每個細節的提高,如果不專注,練習根本沒有效果。
3.即時反饋
不論我們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準確辨別自己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為什么會存在這些不足,以及如何精進。如果沒有反饋,就不太可能搞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自然也很難取得進步。
獲得反饋的最佳途徑是教練,教練能夠更有效地發現我們的錯誤所在,并能夠給出行之有效的改進意見。
比如,約翰·伍登,美國最具傳奇色彩的大學籃球教練,他的執教成功秘訣就是:有效反饋。曾經有兩位心理學家專門跟蹤伍登的訓練課,發現伍登發出的2326條指令之中,有75% 是純粹的反饋信息:做什么動作和怎么做。這些信息幫助UCLA的球員完善了自己的動作和團隊合作,并在12年內10次獲得NCAA的冠軍。
其次是自我的反思活動,每天花上十分鐘的時間,反思一下自己思路和思考結果,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沒有邏輯謬誤?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從何而來?又緣何走了那么個思路?有沒有其它可能的思考結果?
反思的最好方法就是記錄。沒人能一次就把問題想明白,多數人都需要在一個問題上反復思考,反復琢磨,才會有一點點進步,此時,記錄的價值就突顯出來了,有了記錄,我們才有機會回顧,并知道自己到底在哪些細節上犯錯誤。
實際上,獲得反饋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當自己的教練,在精進的道路上,時常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體的小目標,對自己的錯誤極其敏感,并不斷尋求改進。
4. 走出舒適區
心理學家把技能分為三個嵌套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稍微努力就可以學會的技能。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相對容易地通過重復練習,使自己的表現達到“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實現行為的“自動化”(潛意識行為),在此之后,就會立馬遭遇能力瓶頸,那怕是持續堅持練習。
所以,對于任何類型的練習,基本的真理是: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比如,著名的高爾夫球手老虎伍茲,就從來不讓自己的揮桿動作“自動化”,而是刻意讓自己能夠根據場地狀況,隨時中斷揮桿動作,使自己的行為始終處于意識(而非潛意識)的掌控之中。
普通愛好者打高爾夫球純粹是為了享受打球的過程,而職業運動員則集中練習在各種極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練習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所以,一旦在某個領域覺得自己有點“得心應手”了,那就是陷入“舒適區”的信號,也是能力可能停滯不前的信號,小心這些信號!
總結起來,想要成為某一領域的高手,就需要堅持長期的“刻意練習”,刻意練習需要具備4個基本的特征:有明確定義的目標、保持專注、即時反饋和走出舒適區。
最后,“1萬小時理論”的流行,不可避免地引來了一些反對者,認為其就是美顏相機拍過的成功學,本質還是一碗成功學雞湯。實際上,“1萬小時”,只是概數而非絕對數。因為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都會導致所需要時間的不同,“1萬小時理論”,其實只是告訴我們:只要保持持續的刻意練習,就能夠成為一名高手,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