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出自《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最近對這句話很有感覺,自己也常常思考我的遠方在哪里?是不是該做出點改變?看書吧,這是我的答案。
近期,利用上下班在地鐵上的時間,我看了英國作家路易斯的《四種愛》。精簡的一本書闡釋了物愛,情愛,友愛,愛情,仁愛。愛是偉大的,寶貴的,但是它也是9一把雙刃劍,有時候會帶來危害和扭曲。第一遍讀完全書,覺得文字晦澀,不理解其中的深奧,帶著困惑和思考,再次翻閱時,才對書中提到的愛有粗略的認識,對自己經歷的愛有所悟。
作者簡介
C.S.路易斯生于1898年,卒于1963年,是20世紀英國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一生中有三方面成就:一是出色的牛津 劍橋大學文學史家和批評家。二是深受歡迎的科學幻想作家和兒童文學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納尼亞傳奇》七部曲”。三是通俗的基督教神學家和演說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回歸》、《地獄來鴻》、《返璞歸真》、《四種愛》等等。這樣的三重身份完美的統一于路易斯的身上。
1.物愛:
物愛是對事物單純地喜歡,從中獲得某種樂趣。樂趣又分為需求之樂和享受之樂,口渴了喝水是需求L,而早晨散步時聞到花香是享受之樂。這兩種樂趣是可以相互轉換,相互交織的。
我們的愛存在三種要素,即需求之樂所預示需求之愛,給予之愛,欣賞之樂所預示欣賞之愛。
接著對愛大自然和愛國主義進行了闡釋(所愛對象也可能是學校,家庭,班級,教會等)。
2. 情愛(Affection):
情愛是發自天性,與生俱來,沒有等差區別的愛,從不公開表露自己,而是滲透在生活里。情愛的典型例子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卻又遠遠超出母子范圍,比如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以愛情開始,卻逐漸滲入情愛。甚至生活在一起的貓和狗之間也存在情愛。
欣賞之愛不是情愛的基本要素,卻可能由此萌生欣賞,情愛主要包括需求之愛和給予之愛。
情愛是天性中固有的,我們有權期望獲得它,別人若不給予,就是有悖天性,這是歪曲真理,會引起可怕的誤解。而情愛的隨意和不拘禮節、嫉妒,同樣也會產生危害。
情愛的給予之愛部分同樣可能產生扭曲,給予之愛肩負重任,它必須朝著自己的隱退努力,必須使自己成為多余。如母愛的本能往往會隱退,但是一旦拒絕隱退,就會處于需要被人需要的境地。
3.友愛(Friendship):
友愛最非天性,最非本能,最非與生俱來,與生命聯系最小,確是寶貴的,最具靈性的。討論本行,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和尊重的伙伴關系是友愛的基石,卻有別于友愛。幾個在洞見,興趣,愛好等具有強烈共鳴的伙伴才能產生友愛,友愛最具有的要素就是欣賞之愛。
4.愛情(Eros):
愛情首先從對所愛對象整個人的總體的興奮迷戀開始,絕非從動物性的性愛需求開始,而將典型的需求之樂轉變為最大的欣賞之樂,愛者渴望的是愛的對象本身,而不是對方給予的快樂,溫存,服務。愛者完全投入,將幸福置之度外,超越對自我的關注。相愛的人寧可有你而痛苦,也不愿意沒你而幸福。
5.仁愛(Charity):
仁愛是超越于自然之愛的大愛,卻又蘊含在自然之愛中。我們要努力客克服情愛,友愛,愛情之中的危害和扭曲,將自然之愛向仁愛轉變。
為什么是“四種愛”?
讀完全書,我的最大困惑就是書中明明闡述了物愛,情愛,友愛,愛情,仁愛,為什么是“四種愛”呢?第一遍沒有理解原因,我花了些時間才從書中悟出答案。其實,物愛是對事物單純的喜歡,不是真正的愛,但與對人的愛之間有一種連續性,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我們的“愛”的特性,即需求之樂預示出需求之愛,欣賞之樂預示出欣賞之愛。我們的愛存在三種要素,需求之愛,給予之愛,欣賞之愛。作者遵循沒有最低者,最高者便站里不住的原則,從最低者物愛入手,一步一步婉婉到來,逐步論述出愛的本質,從而引出了“四種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