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從大學畢業,開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電視臺少兒節目的編導,主要接觸3到12歲的孩子,覆蓋面從幼兒園到小學。
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畢業以后會跟小孩子打交道,自從跟他們接觸以后,我簡直被他們打開了新世界,有些孩子活潑開朗,能說會道,我就遇到一個年僅7歲的孩子,撩妹起來那叫一個熟能生巧。大多數人都很喜歡性格外向的孩子,我也不例外。試想看看,一個能說會道的孩子能逗得七大姑八大姨的疼愛,也能在眾多“大場面”上贏得關注,當然,能說會道的男孩子還常常能博得美人一笑,抱得美人歸。會說話似乎成了一門將來在社會上的必備技能。
而有的孩子則羞澀內向的,常常半天都說不出來一句話,一站上臺,臉紅的就像櫻桃,扭捏的不行,這類孩子常常不被大家喜歡,然而今天,我想跟大家談一談這些內向的孩子們。
工作以來我做過兩場大型少兒才藝的比賽,以最近正在做的一個比賽跟大家聊一聊,最近做的這場比賽針對群體是以幼兒園的小朋友為主,兩到五歲,小朋友們會跟爸爸媽媽一起上臺表演一個才藝,旨在加強親子感情。大家也都很清楚,除了爸爸媽媽,這個臺上也會出現爺爺奶奶,于是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幕。
許多寶貝一上臺就會怯場,特別是看到突然多了這么多的人盯著他,觀眾,評委,主持人,他就會特別害怕,當然也就特別沒有安全感。好一點的站著不說話,差一點的當場就哭了,直往家長的懷里鉆,這時,媽媽或者奶奶就會推搡著孩子面向觀眾,催促著他做自我介紹,表演才藝,話筒一個勁兒的往孩子嘴邊懟,實在配合不了,難以繼續,才會帶著孩子下臺。
這事還不算完,下臺來的孩子有的終于能夠流利的自我介紹,或者也能自在的唱起歌來,家長們會說:“現在說有什么用啊,上臺就不會了,能不能有點出息?”還有的孩子悶聲不說話,家長還會對著工作人員說:“我們家孩子臺下表現的可好了,一上臺就......”.更甚的,下臺來直接抱著家長的大腿大哭,家長會說:“你不是我家孩子,你哭也沒用。”
What?我是真沒夸張,這是真話,昨天我們臺里一親戚家的孩子就是這樣,哇哇大哭,這都是他奶奶新鮮出爐的熱乎話,還有幾次是從我兜里掏出倆棒棒糖才給哄好呢。
看了這么多,我只想大聲的跟爸爸媽媽說一聲,請停止讓你的孩子上臺表演,他不適合。
有些家長可能不同意,說:“憑什么我家孩子不行?”我真心的跟你說,他不適合舞臺,不代表他不優秀,外向有外向的好,內向有內向的優點。那些做研究,做實驗的人常常埋頭苦干幾個月,幾年,拿出驕人的成績多得是,許多工作需要內向的人才能干下來,許多興趣愛好也是要內向的人才能勘破其中的妙處,至少我在內向以后,在書中收獲了諸多樂趣。
現在的大街小巷都充斥口才班,主持班,可以說特長班越來越細化,這是好事,但規勸家長們一句,孩子們喜歡才最重要,你的孩子在臺上的表演可能不盡人意,但這不是壞事,至少讓你知道他可能喜歡的不是這個,而是其他的,家長們也可以去探索孩子更多的可能性,不好嗎?或者他下臺來也能自在的唱歌時,你說一句:“寶貝你唱的真好,我們下次再好好表現好嗎?”鼓勵永遠會比責怪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