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師的備課其實就是先把教材讀厚、讀寬、再讀薄的過程。教材是我們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抓手,教材始終是我們的課堂主角,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能“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能吃透教材的教師,就不能把教材讀厚、讀寬、再讀薄,更不用談用“教材教”,這一更高的要求了。沒有吃透教材的教師稱不上教師,只是教學參考書的“搬運工”而已。
課堂.上能吃透教材的教師,可以完全脫離教學參考書、教案,因為每個教學環節早已在他們心里預設了許多遍。如何實現教學目標,如何突破重難點,他們早已成竹在胸,他們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去質疑教材,甚至質疑自己,因為他們自己早已走出教材,并完全可以帶領學生生成新的精彩了。
首讀教材
第一次備教材前,大家不要著急翻看教學參考書,這樣容易受到教學參考書的影響,影響到自己對教材的判斷與解讀。自己先讀一遍教材,想一想這節課該如何設計教學目標,如何設計重點、難點,準備采用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和活動等等,這些都是第一次讀教材的重要任務。
再讀教材
這次可以邊讀教材邊參考各種教學輔助書籍,把教學目標落實到實處,看看自己設計的教學重難點,與參考書上的重難點有什么不同,考慮一下二者哪個更科學,經過深思熟慮后進行調整。觀看網絡上的名師課堂,多方拓展延伸各種知識和問題,這樣在課堂上無論學生提出什么問題,都可以回答得具體、正確、詳細。
三讀教材
這次可以邊讀教材邊編寫教案,一定要編寫詳案,具體到各教學環節如何過渡,各個教學活動預計需要多少分鐘等等。編寫完之后,必須要根據教材捋順,做到每一個環節都了然于胸,這里有一個捋順的標準,即走上講臺那一刻,可以完全丟掉教案,但講課內容卻完全符合自己的教案預設。
四讀教材
在講課之前,還要再次回到教材.上來,再次揣摩這節課與上節課、下節課所講知識點的聯系,它在本單元及本冊教材中要承擔什么角色和任務,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認識教材,在講解時才能收放自如,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延伸,什么地方可以拓展,這樣可以對學生的復習和預習都起到良好的幫扶作用。
本文不錯,值得學習借鑒。要吃透教材,就得反復研究。當然,我們也要研究學情,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對于教材,我們也可以有所側重,有所取舍,不能完全照本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