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語文課的秘訣——從吃透課文到脫離課文

文|三號老鈕

同事們聊天時感嘆:語文課真難上,照著課本講,學生不感興趣。稍微拓展一些,學生就活躍得壓不住。

現在網絡信息傳播迅速,孩子們見得多,懂得也多,老師如果只是照著課本來念,自然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那些漢字,孩子們基本都看得懂,不需要老師再讀一遍。可是,如果脫離課本,完全延伸到課外,那基本功就荒廢了。

語文課究竟應該怎么上。

我才上班時,就曾經因為這個問題而苦惱:我是應該按照自己的感覺來講課文,還是該照著教學參考書來講。

為了解決我的這個疑問,我找到學校的一位老教師,向他一篇文章應該怎么教。

他告訴我,雖然我們都會領到一本教學參考書,但是作為一名老師,不能依賴參考書,必須靠自己。

靠自己怎么教?

他說告訴我:

第一,自己先讀文章,明白文章的內容是什么。

第二,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分析一篇文章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進行教學。

第三,把自己的想法與教學參考書的對應,看看有沒有什么疏漏需要補充,有沒有不需要講的內容。

“每一篇課文都這樣練,你自己就能知道怎么講一篇課文了。”

我聽了他的建議之后,每一篇文章都仔細閱讀,思考哪些內容可以作為重點,哪些內容作為難點,哪些內容學生可以自己掌握。

經過這么多年的教學,我總結出一個秘訣,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首先自己必須吃透課文,進一步脫離課文

熟讀文章

現在信息技術發達,已經惠及課堂。我們教室里都有電腦和大屏幕,電腦打開,里面有電子課本,課本里各種資源應有盡有,你不管是想要微課還是課件或者是音視頻,都能找得到。

這一方面帶來了好處,老師備課上課更便捷。

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弊端,老師甚至可以不用備教材就能給學生上課,完全照著課件讀,或者打開一段微課都視頻讓學生聽講,自己完全不用講課,連課文也不用看。

新的教學改革雖然講究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這并不表示老師可以不研讀課文,不了解文章。

現在網絡上可以找到的課件非常全面,字詞知識、課文內容、文章主旨......應有盡有。

我們讓學生閱讀一篇文章后,概括文章的內容,請學生來講,老師要對學生的回答做評價。老師如果不了解不熟悉文章內容,可能就只能照著課件內容來讀,而如果熟悉文章內容,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此時才能做到與學生互動。

不要認為只是一個簡單的互動,學生們的眼睛和心靈是雪亮的,哪位老師上課認真,哪位老師與學生互動得多,與學生建立的聯系深厚,他們都看得清,感覺得到。學生的印象就是家長的印象,他們的印象就是老師和學校的口碑。

我知道有一位其他學科的老師,因為對上課內容不熟悉,有時候會說不下去,對一些基本知識點都含糊不清。

這個老師所帶班級的家長找到該班的班主任和學校領導要求換老師,他們還在與其他人聊天時說這個學校的老師上課不行。

確定教學環節

熟讀文章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老師還要結合學科和學生特點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確定重難點。

比如語文課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聽說讀寫的技能,課堂上可以適當地拓展相關的學科知識,如果語文課上成地理課或者音樂課,那就讓人不明所以了。

脫離課文

老師熟悉課文之后需要熟悉的是課堂教學環節,教學環節之間環環相扣,知道每一環節的內容與文章的哪些內容相配合。

能做到這一步,老師就可以脫離課本,揮灑自如。

可是,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老師并不多。

我記得聽過一位老師的課,她上的是哪一篇文章我已經不記得,只記得她全程站在講臺前,低頭對著書本念,很少抬起頭來看看學生,除了板書時離開講臺,其余時間全都低頭。

也許面對眾多的聽課老師,她感到緊張,也許她把自己準備的教案放在講臺上。

不管是哪一種狀態,一位教師在一堂公開課上全程低頭是不應該出現的。這堂課上,老師與學生幾乎沒有一點互動,學生只能聽老師念教案。

這個老師對文章能有多熟悉?想來是不會這么熟悉的。

如果一位老師對一篇文章了如指掌,就會把文章與一節課的各個環節相對應,如何導入新課,如何走進課文,可以隨時說出文章中精彩的語句,而不需要將課本拿在手中翻找。

我曾經聽過很多精彩的公開課,雖然公開課難免有一些表演的成分,但也確實能體現出教師對文章內容的掌握程度。

能夠全部脫離課本的教師并不多,我只見過一位,她上的是《消息二則》。

當然,消息的內容不算長,這可能也是她得以熟練把握文章內容的原因之一。

整節課,她沒有看教案,也沒有拿著課本,而是利用簡單的課件,走到教室中間與學生互動。消息的電頭、導語、主體部分,她不用看教材就快要說出來相關的語句。消息中提到了三路軍渡江的時間和戰況的不同,她也了然于胸。

當時一位聽課的老師說她,能夠把教材吃得這么透的老師沒有幾個,真是難能可貴。

對于一位教師來說,想把課上好,想把書教好,其實根本沒有什么秘訣,唯一可以說是方法的就是認真鉆研課本。

一位老師如果自己對一篇文章都不熟悉,如何帶領學生走進文字的世界,品味漢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我在一所薄弱學校教書,我們的學生基礎素養堪憂,我們學校的老師并沒有因此而有絲毫怠慢,仍然認真“啃”課文。

一位教師對教材的熟練程度表現在這位老師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文字的運用,甚至是標點符號的運用都爛熟于心。如果能夠做到不看教材就能說出一篇文章的亮點,那真是達到了掌握教材的一定境界。

齊帆齊2021年度9月品牌營第89篇,2089字,累計188435字。

主題打卡:行業秘訣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