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屎是人生大事,其重要性卻經常被低估。三天不吃飯和三天不拉屎,都不會是很好的體驗。相反,如果風卷殘云地大吃一頓,和酣暢淋漓、飛流直下三千尺般地猛拉一頓,相信同樣會心情舒暢,如沐春風。但是,屎畢竟不是啥好東西,是排泄的廢物,所以我們對屎就不是很重視,不但不重視,還討厭它。根據進化心理學的觀點,對于不干凈,或可能致病的東西,人們天然地會對它形成厭惡情緒,并出自本能地避免接觸這些東西,比如腐爛的肉、糞便、老鼠、臭水溝等等,遠離它們,會使人們免受病菌的侵害。無論怎樣,拉屎是人生大事之一,我們需要嚴肅地對待,把屎研究明白。
首先,是屎的構成。便便里的3/4其實都是水分。我們每天差不多要通過拉屎,排出去100毫升的水分。但是,在腸道的消化過程中,大約有9升水會參與其中,只是其中有8.9升水,又會被回收回去了,真正排出去的也沒多少。這些水分作用巨大,能保證拉屎的時候潤滑而舒適。而且,水的多少要恰到好處,水多水少都不行,這兩種體驗相信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屎里除去水分,固體部分,有1/ 3是細菌,它們都是從腸道菌群里光榮退役的。還有1/3的固體,是無法消化的植物纖維。我們吃的食物中,蔬菜和水果越多,排出來的便便就越多。所以,每天拉屎的量都會有差別,基本上是100~200 克,但有時也可以達到500 克。屎的組成,最后1/3固體是個雜牌軍,基本上都是身體內的垃圾,比如殘留的藥物、體內的色素或者膽固醇,等等。
了解了屎的構成,再研究一下屎的顏色。正常的便便都是屎黃或者屎棕色的,就算我們的食物里沒有這個顏色,最后拉出來的也還是這個顏色。屎的黃色,其實是來自我們的血液。身體每秒鐘都有240萬個血細胞誕生,但同時也有這么多的血細胞作廢—— 血細胞中的紅色素先會變成綠色,然后再變成黃色。這個顏色漸變的過程,平時也看得到:比如你被人家一拳打了個烏眼青,這個顏色會慢慢地由青色變成黃色。血液中,黃色素的一小部分可以通過小便被排出體外,而大部分則是通過肝臟到達腸道,然后被細菌再加工成棕黃色。所以,拉完屎最好觀察一下便便的顏色,如果不是棕黃色的,需要引起重視。如果屎是淺棕色到灰色的,則說明肝臟到腸道的交通被堵塞或者中斷了,血色素沒法被正常運送到腸道,便便自然就沒了棕色。這時,一定要及時就醫。
另外,如果屎是黑色或紅色,說明里面有血。凝固的血液是黑色的,新鮮的血液是紅色的。如果是便便里夾著鮮紅色,大概率是得了痔瘡,問題不算太大;但如果是黑色的,問題就復雜了,這說明整個血細胞都被拉出來了,需要去醫院查明原因。當然,如果前一天吃了不少奧利奧或黑芝麻這樣的黑色食品,就另當別論了。
說完了屎的顏色,接下來是屎的味道。因為吃過屎的人實在是不多,缺少經驗數據,所以,只能通過分析屎的成分來尋找答案。首先,屎是臭的,這個毋庸置疑,不用吃,聞聞就知道了。因為大便中含有大量胺類物質,比如尸胺、腐胺,還有吲哚。這些也是腐敗的食物、尸體中富含的氣味物質。臭,這氣味直觀感受比較明顯,關鍵是味道。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提到過屎,也是一種藥材,叫“糞清”,主料就是人屎,制作工藝比較復雜,不多贅述。但是本草綱目里描述,屎是苦的,不知道李時珍嘗過沒有。說屎是苦的有一定道理,因為屎中會含有一部分膽汁。李時珍的年代,不可能知道膽汁的代謝原理,所以,他可能真的嘗過。除了苦味,屎里面肯定還有咸味。雖然尿液是人體排出多余電解質的主要手段,但是腸道也能起到排除多余鈉、鉀離子的作用。尤其是當你腹瀉的時候,大量富含電解質的液體通過腸壁分泌,與糞便混合而排泄出來,所以,屎中也有咸味。
同時,屎也有可能有酸味。由于人的食物當中,含有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等物質會有少量進入腸道,這些東西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會分解為有機酸類(比如醋酸、乳酸等),這些酸味物質混合在大便中,就會使大便成為酸味。素食比例越多,大的大便就會越酸。如果是愛吃肉的人,大便中的胺類會比較多,味道會更臭一些。
相反,大便中,一定不會有的味道是甜味和脂肪的香味。由于糖類對人體來說是極為珍貴的能量來源,因此人吃進肚內的糖類,很少能夠通過消化道層層關卡的剝削,最后形成糞便。即便有少量難以消化的纖維素、多聚糖等漏網之魚,也早被腸道菌群瓜分一空,所以正常人的糞便應該是不會有甜味的。另外,因為胃腸道對脂肪的吸收效率幾乎為100%,只有嚴重病態的情況下才會在糞便中出現脂肪,所以正常的屎里也不會有脂肪味。因此,如果拉完屎上面漂一層油,是需要去醫院的。
綜上所述,屎的味道應該類似于臭豆腐燉苦瓜,燉得稀巴爛,再往里加點鹽和醋,這就差不多了。
另外,如果吃了一些胃腸道消化不了東西,屎里就會有相應的味道。比如辣椒,由于人體內缺乏分解消化辣椒素的酶類,所以,吃了辣椒屎也會是辣的。這一點,在拉屎的時候,菊花就會有深刻的體會。再比如,可可粉也是人難以消化的物質,因此,吃完巧克力后會拉黑粑粑,這是可可粉把大便染成黑色,同時屎里還有巧克力味。
說完了屎,咱們再說說拉屎。
人類菊花,也是相當精密的一個器官。主要由2部分組成。可以有意識地收縮和放松的那部分,叫外括約肌;菊花向里的幾厘米處,有一塊功能相似的肌肉,叫內括約肌,但這塊肌肉無法自主控制。這兩塊括約肌各事其主,分別效命于兩大神經系統。外括約肌服務于較為高級的主觀意識,如果大腦認為現在還不是上廁所的時候,外括約肌就會忠實地聽從指揮,盡力縮緊,嚴防死守。內括約肌則隸屬于不受主觀意識控制的體內世界,它根本不在乎你身處何方,只要屎意盎然,就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它的理念就是:該出去的一個不留。此時只能拼命控制好外括約肌,然后匆匆忙忙找廁所,萬一來不及,很容易釀成事故。這是因為內括約肌根主觀意識控制不了。因此,在拉屎這方面,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不要以為主觀意識可以決定一切,如果經常挑戰自我,還容易憋出內傷。
經常憋著不去廁所,內括約肌就會越來越倦怠。當外擴約肌過于經常地約束內括約肌及其周圍的肌肉,就會嚴重打擊到它們的積極性。如果內、外括約肌溝通變得越來越困難,離便秘就不遠了。到時更是生不如死。對于孕婦來說,即便沒有故意忍著不上廁所,也可能出現產后便秘。這是因為,負責在內、外括約肌之間傳遞信息的神經纖維,極為纖細,分娩時它們很容易斷裂。但是這一點到不用過于擔心,人類的神經可以自行生長愈合,不管是分娩還是其他原因導致的損傷,都可以用一種生物反饋療法來醫治,這種療法可以幫助被隔斷的內、外括約肌,重新架起傳遞信息的橋梁。
還有就是,兩個括約肌也是極其聰明的,它們之間布滿了傳感細胞,在感受到壓力的時候,它們會先分析壓力的性質,是固態的還是氣態,再將信息上傳至大腦。直白點說,就是要先分析一下是屎還是屁,如果錯把屎當成了屁,那將是不可描述的人家慘劇。所以,這些神經對于壓力、觸感、濕度、溫度、摩擦力都有非常精確的判斷。錯誤的判斷偶爾也有,就是你拉肚子的時候,由于濕度太大,這時候,千萬不要再相信任何一個屁,一定要脫褲子放屁,否則很有可能事與愿違。
最后,再研究一下拉屎時的雄姿。從原始時期開始,人類就是蹲著大便的,這也是最自然的排便姿勢。從坐便器和現代意義的衛生間被發明之后,人類才開始坐著排便。因為我們的腸道閉合機制不是為坐著上廁所設計的,所以在坐姿狀態下,它沒法完全打開出艙口。有科學家做過實驗分析,蹲式排便,平均耗時50秒,坐式排便,平均耗時130秒,而且似乎還有些意猶未盡。也不僅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掌握正確的拉屎姿勢,對健康也是有利的。可以在馬桶下面墊個小板凳,使腿和身體的夾角變小,這樣拉屎更科學。
祝大家愉快拉屎,科學拉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