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謙克讓,退己進人
“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堯已經很厲害了,,向天一樣大的人,他卻說“吾自視缺然”。這就是我們文化的美德:為謙克讓,退己進人。
過年期間,我們會遇到很多寒暄,寒暄是我們中國很重要的一個特質。有人會覺得假、會覺得累,其實,寒暄是一種美德,因為你所寒暄的內容都是真的。所以,不要吝嗇你的寒暄,如果你是發自內心的問候與祝福。在寒暄中你的穩重、對方的美德都將得到了很好的彰表。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其于澤也,不亦勞乎”。莊子語言的大雅、大美、空靈,這是大家有目共睹和感同身受的,會讓你每次誦讀時,都會想到杜甫的“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會自然進入“聞弦音”而“知雅意”的玄妙意境。
二、名者,實之賓
“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名和實,我們只要捫心自問。
我們其實真正需要的東西很少,一個人即使有很多房子,但是終究只需要住一間;不管有多少床,都不如一夜安眠能睡個好覺;一大桌子的菜,也只不過是滿腹而已。尤其是過年,每天大魚大肉,最想念的可能還是那一碗清粥、一碟蔬菜、啃個窩頭。
無論做任何一件事,其實最后都是做與不做。成功和失敗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做和不做也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是為什么而做?為名還是為實?
為實者,是內是主。
能夠把事情做實的人,是向內努力自己有主見,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而經典就是講應該做什么,怎么做。
為賓者,喪內求外。
有數據表明,我們的住房條件越來越好,可失眠的人越來越多,所謂,外重者內拙!
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到底有多少?
三、越俎代庖
“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我們能守住自己的本位嗎?我們到底是自己喜歡這件事?需要做這件事?還是這件事比較流行做?我到底是需要這個東西?還是因為別人都需要這個東西,進而我覺得自己也需要這個東西呢?可能我們要經常停下來問問自己。
各安其位,靜其所欲,靜而誠者,必有所成。
我們一生會遇到無數的人和事,其實你所抗拒的事,總是似曾相識。怎么又會在這個事上犯糊涂?怎么又會遇到一個一樣的人?但凡在我們相遇的過程中,有一種能量的糾纏,就會在輪回中,不停的鏈接。也許生生世世都只為解開這些結。
此生若能解,定是真英雄。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是為了結疙瘩,不管發生什么事,解疙瘩應該是我們今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