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教育的主題是五彩繽紛的生活,是使教育和現實生活相聯系,培養孩子們的核心素養。大概念是落實素養導向教學的抓手。
那么到底什么是大概念呢?
書中提到:大概念可以被界定為反映專家思維方式的概念觀念或問題,它具有生活價值。要真正理解大概念,就要理解大概念的“大”和“概念”。
首先,大概念的“大”:反映專家思維,具有生活價值(實用性)。
它不僅僅局限于學校教育,不是單指學科的重要概念,其核心是“高位”或者是“上位”,具有很強的遷移價值。 不是走出學校就把知識還給老師,而是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應用。
所以大概念不僅要打通學科內和學科間的學習,還要建立學校教育和現實世界的連接。
另外大概念之所以稱為“大”,是因為學生靠大概念自主學習的內容遠比教師講解的多,并且在他們未來可以持續發生作用。
其次,大概念的“概念”,不限于概念。
廣義的概念其實就是高通路遷移中,我們所說的與“具體”相對的“抽象”,它反映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或者稱之為“概念性理解”,包括概念,原理,理論等各種抽象形式。
大概念一般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概念,二是觀念,三是論題。觀念形式的大概念是最為常見的,概念形式的大概念次之,而論題形式的大概念則一般只出現在人文藝術領域。
我想我現在所闡述的大概念的含義應該就是一種概念形式的大概,而我自己的認識應該是觀念形式的大概念。
當然大概念它是有不同的層次的,例如學科大概念,跨學科大概念。
其頂端就是跨學科大概念,層次越高的大概念越抽象,可輻射的范圍也就越廣,也就意味著需要更多具體的案例加以支撐。
通過上面這個圖,我們可以看出大概念,它是由具體和抽象協同思維生成的。如書中所言:大概念的生成就是具體——抽象——具體的循環過程,即高通路遷移的路徑。它融通了科學概念和日常概念。因此我們需要將科學概念和日常概念融入以大概念為主軸的概念生態圈里,融合學校教育和現實世界概念和語言,從而在面對真實問題進行解決。
大概念教學又是什么呢?
大概念教學就是以大概念為核心的目標的教學,它指向于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素養。
杜威曾經提到三種水平的教學:第1種,是把每個課堂看作一個獨立的整體。這種課堂教學不要求學生負起責任去尋找這個課堂和。同一科目的別的科之間或和別的科目之間有什么接觸點。第2種,是注意系統的引導學生利用過去的功課來幫助理解目前的功課,并利用目前的功課,加深理解已經獲得的知識。第3種,是牢牢記住學校教材和現實生活二者相互聯系的必要性,使學生養成一種態度,習慣于尋找這兩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的關系。
我們的課堂現狀,多數都是處于第1種和第2種的狀態。而第3種課堂狀態才是真正屬于大概念教學的,是教學和實際生活相聯系。這是我們現實教學中欠缺的,也是我們今后努力要學習的。
今天我們好多人都在研究大概念,都在試圖去做大概念。但是對于大概念的理解卻是有誤區的。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這樣來理解大概念的:大概念是學科中比較重要關鍵核心的概念,因此所謂大概念教學就是用大概念把學科類知識打通。今天看來,這是屬于杜威所提到的第2種教學方式,它不屬于大概念教學。
那大概念教學具體是什么呢?就像之前書中反復提到的,他打通的不僅是學科內的知識,還有學校教育和現實世界的路徑。我們現在欠缺的就是學校教育和現實世界的路徑如何去打通。
威金斯和邁克泰格提出了“逆向設計”也就是反過來設計。即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考慮學了這些對學生來說有什么價值和意義(預期學習結果),他可以做哪些遷移運用?如何在不同情景中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