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能積極主動地做事,有內驅力,父母都想捧起來多親幾口。
上一篇《總在盯著分數,別漏了培養這個特質,孩子未來職場的關鍵力》說到,讓孩子積極主動做事太重要了。
說到調動積極性,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方法是什么?
是不是做好了有獎,有錯了就懲罰?
比如你是媽媽,每當孩子說對一個英語單詞,你就獎勵他錢;
你是老板,想要讓員工上班不遲到,進行打卡制度,遲到了就罰錢。
獎罰分明,是傳統上調動一個人積極性的方法,所謂“蘿卜加大棒”。
可是,這種手段是不是任何時候都有效,都沒有問題呢?
01
想象一下,但凡做不好就要挨別人一下鞭子+一頓臭罵,以后你每當做這件事,眼前自然浮現就是這么不美好的畫面,充滿恐懼。
從此,這件事只會讓你想逃避,如果沒有人管的時候,你想跑多遠就有多遠。
所以,嚴厲的懲罰不一定能真正調動積極主動性,這個你應該沒有異議。
但,獎賞也會傷人,你可能想不到。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懷特就是學術史上第一個質疑獎勵的人。
直覺上,我們都認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現金放下去,立刻能激發人們動起來。但站在較長的時間維度來看,獎勵的效果值得商榷。
在《驅動力:在獎勵與懲罰已全然失效的當下,如何煥發人的熱情》這本書里,有一個經典的實驗:
研究者找了三組孩子,讓他們在房間里自由涂鴉。
在第一組孩子開始畫畫前,研究者就告訴他們,完成一次畫畫任務會發獎勵。這是有期待獎勵組。
對于第二組的孩子,研究者只是問他們愿不愿意畫,事后也會給他們獎勵,但不會提前告知。這是不期待獎勵組。
而對于第三組小孩子,不論他們有沒有畫畫,研究者一點獎勵都不給他們。這是沒有獎勵組。
實驗進行了兩周,隨后研究者發現:不期待獎勵組和沒有獎勵組的孩子,依然畫得很開心。
但每次總被告訴會有獎勵的那一組孩子,愿意花在畫畫任務上的時間明顯少了。
02
感覺獎勵能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可是為什么總是被告知“完成了就有賞”的那一組,時間長了反而主動性下降?
這個現象在大人身上也有,比如,一份興趣變成了一份職業,與金錢獎勵掛鉤時,感覺就變得非常微妙。
美國心理學家,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社會學界著名學者愛德華.德西(Deci Edward L.)在這方面做了細致的研究。
1969年,當愛德華.德西還是一名心理學博士生時,就開始好奇:
孩子小時候往往有很強烈的好奇心,主動探索周圍的一切,可是為什么上學后,反而在求知學習這件事上動力不夠?
當時主流思想受行為主義主導,認為人的行為是被動的,要么為了追求獎勵,要么為了逃避懲罰。
缺少動力是因為獎勵不夠,所以要加大對孩子的獎勵。
但德西在細致的觀察后提出新觀點,不應該問“我們要如何激勵他們”,而應該問“如何做才能讓他們能激勵自己”。
他比前面說到的質疑獎勵的羅伯特.懷特再進一步,第一個通過設計實驗證明了“獎賞會有副作用”。
這個研究在當時引起了很多爭議。
幸運的是,他在1977年遇到了后來的合作者——最好的朋友、羅徹斯特大學的心理教授理查德·瑞安(Ryan Richard M.)。
瑞安具有哲學和精神分析的,與德西在數學和實驗心理學的背景形成完美互補,兩人合作研究,讓德西的結論站穩了腳跟。
03
“蘿卜加大棒”的方法,在少數場景下有效,在長期效果上有限,該怎么辦呢?
德西他們認為,人類有“發現新奇事物、進行挑戰、拓展并施展才能以及探索和學習的內在傾向”。
也就是說,人的行為不像馬戲團里的普通動物、實驗室里的小白鼠那樣,通過獎懲就能簡單地長久地強化行為。
我們擁有更獨特的情感,能不靠外界獎賞,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當中。
而這種動力就蘊含在他和理查德·瑞安共同提出的動機理論——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當中。
這種動力是什么?請聽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
- End -
作者:發憤的草莓,干貨新書《現在就干》作者,專注時間管理與媽媽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瑣碎的生活變成像游戲一樣好玩。家有2寶,上班之余耕耘公眾號“發憤的草莓”,每天5點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