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激勵,大到公司的管理,小到孩子的教育,人們最容易想到的無非是獎勵或者懲罰,這種簡單的辦法,有用嗎?確實有用,但是有適用范圍和時間,往往是換個場景或者過了一段時間后就失效了。
以筆者為例,每年工作最有干勁的幾天就是發年終獎的那幾天,那幾天是真覺得公司不錯,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但是時間一久,這種效應就消失殆盡,又想起公司種種的不合理/不如意之處,把工作當成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這種心態,即使工作干得不錯,也讓自己幸福感缺失,經常在質疑人活著到底為了什么,說白了,就是公司的管理水平還不夠,激勵員工的水平停留在胡蘿卜加大棒的水平,并沒有激發出人生而有之的追求完美的天性。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簡單的胡蘿卜加大棒政策,效果只局限于那些簡單的機械重復勞動,比如流水線的工人,大多從事簡單重復的工作,那么采用計件制的獎勵,加上對違反工作流程采取罰款等措施,都會收到明顯的效果。我國目前大部分企業和組織的管理水平,都還停留在這一水平,你看我國的制造業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但是一旦涉及到知識、創新等工作的時候,我們就不行了,科研創新、包括醫療金融等領域,我們都遠遠落后,也就是說這種胡蘿卜加大棒在這些領域往往不起作用,甚至會消磨積極性。
從人的心理分析,驅動人做事的驅動力分為三種:
第一種驅動力:來自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驅動;
第二種驅動力:來自外在動力,即獎罰并存的蘿卜加大棒模式;
第三種驅動力:來自內在的動力,就是一個人內心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
只有第三種驅動力才是真正能激勵人和調動主觀積極性,并且長久有效的方法
而要讓第三種驅動力,需要三個重要條件:主動、心流、目標。
主動:不管是被分配的工作,還是生活中要處理的事件,盡量自己規劃,掌握主動權,不要等待別人安排,按照自己的設想,有步驟的去完成,因為事情是自己主動安排策劃的,不是被動接受的,所以驅動力自然強一些,這個用在孩子教育方面,就是不要事事都安排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做,而是給予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什么事情都盡量放手讓孩子去做,你就會發現孩子有動力變得更好。
心流:心流是指當所面臨的挑戰與能力恰好吻合時所產生的最佳體驗。要激發自己在一件事情全力投入的狀態,往往要從創造“心流”的體驗開始。可參考打游戲/追劇等狀態,我們要創造和享受這種心流的狀態,當然游戲等成癮性的活動除外,而是能把工作和學習當成游戲來進行。
目標:有目標和沒目標對是否能調動積極性的差別很大,光制定目標還不夠,還得是制定正確的目標。設定任務時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簡單,最好是努力一下就能達到,就能促進人們進入心流的狀態,
人類的天性決定了,他們會尋求對自己命運的掌握權,希望自己引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