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農歷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歷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時間在公歷3月5—6日之間這是正確的。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01
和孩子講一講”驚蟄“的由來
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驚蟄也被稱為二月節,顧名思義就是農歷二月的節日,但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驚蟄就出現在正月。古人云,蟄者,藏也。寒冷的冬天,昆蟲、小動物藏入土中冬眠,古人稱之為“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這樣描述驚蟄的: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意思是說大地回暖,春雷乍動,萬物重生,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在古代,人們還有一種錯誤的認識,普遍認為冬眠的動物是被春雷震醒的。古人受百蟲被春雷震醒這一認識的誤導,于是將這一天稱之為“啟蟄”。這個名稱一直用到漢朝皇帝漢景帝劉啟的時代,為了避皇帝名諱,才將“啟蟄”改為“驚蟄”。后來雖然經歷了一次次改朝換代,但由于驚蟄聽起來更響亮生動,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02
和孩子講一講”驚蟄三侯“
一候,桃始華
驚蟄之日桃始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乃鬧春之始,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粲然而花華。驚蟄時節,薔薇科的植物如蘋果花、桃花、櫻花等紛紛盛開,給春天帶來鮮艷與明亮的色彩。
二候,倉庚鳴
驚蟄后五日,“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鳥出而鳴啼,春暖花開之慶也。
三候,鷹化為鳩
再五日,“鷹化為鳩”,古人稱“鳩”為布谷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饑,如癡化”。到秋天,鳩再化為鷹。
03
和孩子一起討論”驚蟄習俗“
祭白虎,化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興波作浪,阻撓事業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所以便有了驚蟄當天祭白虎的習俗。
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去霉運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的春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祭雷神,蒙鼓皮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來震動人間,所以過去有驚蟄日祭祀雷神的習俗。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在傳統文化中,一般節日忌諱吃梨。不過驚蟄吃梨,寓意著和害蟲分離,遠離疾病。
04
和孩子讀一讀“關于驚蟄“的詩詞
《聞雷》
唐·白居易
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
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
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
空余客方寸,依舊似寒灰。
小草睜開朦朧的雙眼,鳥兒唱響了清脆的歌喉,天地似乎一下子有了生機。
《秦樓月?浮云集》
宋·范成大
浮云集。輕雷隱隱初驚蟄。
初驚蟄。
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
拂墻濃杏燕支濕。燕支濕。
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綠楊隨風,濃杏拂墻,和著春風細雨。
《贈范曄詩》
南北朝·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在這紛擾塵世里,有多少的相遇與別離,已然無法細數。
《好事近·夢中作》
宋·秦觀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云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
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驚蟄之日,大雨瓢潑,讓我們一起把滄桑洗去,把煩惱沖刷,讓心澈如泉,心明如鏡,心朗如天!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唐·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時光總是匆匆,大家總是追趕著時間的腳步,不曾停歇。就是風景甚美,也不曾流連。
《春晴泛舟》
宋·陸游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窗外景色多么美妙,在這個春天,希望能夠和你看一場風月,賞一場花事,放一次紙鳶,來一次踏青。
05
和孩子一起注重“驚蟄養身“??
俗話說“春困夏乏秋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春天是一年的開始,陽氣始生,清陽上升,人若應之,升清降濁,升降而調,則神清氣爽,若不能應之,清陽不能上升,則失其升發滋養之用,那么人們就會感到困倦思睡。
因此,驚蟄節氣要保證充足而良好的睡眠,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精神支持。有諺語說“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可見驚蟄期間乍暖還寒,氣溫忽高忽低,受風后容易發生各種疾病,如風痹、風疹、麻疹、帶狀皰疹等。那么此時應注意防寒保暖,脫冬衣要晚,同時也可以選擇中醫養生療法,如針灸、柔按穴位、雷火灸等,調節陰陽氣血,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驚蟄養生扶陽為主,應養肝、健脾
驚蟄時期,大部分植物都開始抽綠,此時人體的陽氣由冬天蟄伏于腎水之中封藏的狀態變為肝木之陽氣升發的狀態。
故而,春季容易肝風、肝火妄動,易引起心腦血管病及高血壓病。因此,驚蟄養生當以護肝健脾為主。
06
“驚蟄”,和孩子一起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整理花木
小朋友,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留意到,你們家窗臺外花盆里的植物已經悄悄的冒出了新芽,驚蟄前后,是它們成長的最佳時期,請你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幫它們松松土,澆澆水,修剪一下過冬殘留的枯枝,相信在你們細心照料下,這個春天,植物會長得更茁壯的。
畫畫春天
雖然不能去遠處踏青,有空的時候,可以戴上小口罩,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家附近的地方走一走,看看抽芽吐蕊的柳枝,含苞待放的春花,呼吸初春時節溫暖濕潤的空氣,回家后用畫筆畫出自己心中“驚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