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章子怡吐槽親媽帶娃的微博被推上了熱搜,于是隔輩育兒這個話題又被頂上了風口浪尖。
昨天跟一個朋友還聊起了這個話題,朋友的孩子一歲多,由孩子奶奶和姥姥輪流照看,她和老公每天上班。可是,我不得不說,自從她的孩子交接給奶奶姥姥后,她跟我的聊天內容就變成了吐槽大會,三句話不離抱怨。不是嘲笑婆婆愚蠢,就是嫌棄親媽固執,總之,對于老人帶孩子就是各種看不慣。
上周她吐槽時,我終于憋不住問:你好好去說,她們也不聽嗎?
她咬牙:不聽,該怎么做我真的說得很清楚了,就是不肯聽,總覺得自己對。
我分析:會不會是覺得你在挑毛病,那樣的話老人當然不愛聽。
她郁悶:孩子看那樣我還夸她嗎?就是固執,而且我覺得那些道理,她們根本聽不懂。
我無奈:如果這樣,你辭職自己看唄,就太平了。
她白眼:那怎么行,我不上班,靠他爸那點工資,等著喝西北風嗎?
……
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老人好像成了“科學育兒的敵人”,身邊好多姐妹說起家里老人看孩子的方式,都嗤之以鼻;但說到解決辦法,又面面相覷。能做的就剩下在一起吐槽,蒼白又無力。
就波妞而言,奶奶帶她的時候還是蠻多的,但是我可以很自豪的說,我們幾乎沒有因為育兒觀差異而吵過架,也就不存在上圖中各種家庭矛盾的百分比之說。當然我也知道,家家有本經,各有各不同,所以,孩子自己帶vs交給父母帶,到底哪個更好?今天我們來公平公正,開誠布公的聊一聊。
1
首先,隔代育兒的弊端有哪些?
上一代的老生活習慣難改
喜歡嚼食喂孩子。成人每天會接觸很多的細菌,嬰幼兒的抵抗力較弱,經常性的口對口喂食容易將細菌傳遞給寶寶,使孩子患上胃炎、肝炎等傳染性疾病。如今有很多的碎食廚具,已經完全不需要嘴嚼喂食的方式了,這一點是老人需要注意的。
喜歡哄娃時左搖右擺。嬰兒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頻繁的搖一搖晃一晃會讓大腦和顱骨相撞,嚴重的還會造成腦小血管破裂。如果眼睛里的視網膜受到影響,還可導致弱視或失明,由此鑄成大錯,尤其是10個月內的小寶寶更危險。
上一代人帶娃溺愛成災
我們在生活中會見到這樣的情形:爸爸媽媽剛要教育孩子,孩子就跑去老人那里避難、搬救兵;有時候,父母沒教育成孩子,倒被老人給“教育”上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隔代親”。
爺爺奶奶相對父母而言,由于隔代親的存在,很容易變成溺愛,但是這樣的溺愛,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失去本該有的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變得過分依賴他人,同時很容易養成嬌慣的壞脾氣。舉個孩子在幼兒園吃飯的栗子,由父母帶大的孩子,會非常獨立的自己吃完午飯,但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卻需要喂食。
但這并非絕對,波妞由奶奶帶著,但是她在幼兒園吃飯就表現的比較獨立,因為波妞一歲就開始自己抓食物進食,這樣正好還可以鍛煉她的精細運動。
育兒觀差異引爆家庭矛盾
就像我前面提到,朋友經常會因為一些育兒觀的不同,跟老人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是否鼓勵孩子在戶外奔、跑、跳躍,盡情玩耍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不鼓勵孩子的祖輩有39.4%,父輩只有3%,經常鼓勵孩子家庭的祖輩只有12%,而父輩卻有55%。隔代家庭祖輩家長不是怕孩子摔了,碰了,就是怕孩子在玩中出問題,思想上比較保守。認為只要孩子不磕不碰就好。而孩子的父輩了解孩子的愛玩、愛動的天性,解孩子年齡、生理的特點,會鼓勵孩子的正常運動、發展。
隔代育兒會導致父輩關系疏遠
如果一個家庭中一直處于祖孫輩這樣的關系,那么孩子和父母的關系就會慢慢變得疏遠,在孩子眼中“爸爸、媽媽”和“王叔、李姨”沒啥區別,都只是個稱呼罷了。
還有一點,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沖動,而由于父母在幼年對沒有孩子進行足夠的照顧,孩子對父母也就缺乏足夠的親密感,這時候叛逆就愈發嚴重,在沖突和爭執中,親子關系會慢慢惡化。這一階段造成的親子關系的割裂,一般到成年也很難愈合,在孩子幼年期,若是父母真的來個大撒手,那老人幫你們省的心,就是為青春期埋的雷,一旦爆發,很難挽回。
2
其次,隔代育兒的優勢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很多的90后自己還是個孩子,要如何才能照顧好孩子?而爺爺奶奶已經照顧過孩子,有一定的經驗基礎。比如說,通常的育兒書上認為孩子活潑好動,要給孩子少穿一件衣服。但是在換季的時候卻需要格外注意,這條理論是不能成立的。
換季時節老人對天氣就很警惕,出門的時候明明氣溫不低,也一定要多帶一件衣服,而很多的父母就不會注意到這一點。換季的時候,氣溫波動大,出門溫度還很高,回來的時候氣溫就很低了,大人不會覺得有什么,但孩子體質弱,很容易感冒。
對于孩子,老人比我們更有耐心
相對于年輕的父母而言,老人對待孩子更有耐心。一方面是老人過了大半輩子了,大風大浪都見過,不會輕易的著急上火,心態比較好。而且慣察人情世故,對于孩子的情緒把握地往往比父母更準確,更能照顧孩子的情緒。
這個我是深有體會,對于波妞,奶奶總有一個虛構的朋友,叫小柯,只要波妞一鬧脾氣,小柯劇場就開始了。前幾天波妞穿上了新的雪地靴,特別的開心,于是從幼兒園回來在家門口磨蹭了好久,她想穿著進家里,無疑,對于家里還在滿地爬的兩個弟弟來說,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可是怎么說波妞都不愿意,甚至到最后她都不知道因為啥原因鬧脾氣了,于是小柯的故事來了,奶奶說:小柯有雙雪地靴,非要在家里穿,媽媽說不可以哦,巴拉巴拉~波妞很認真的在聽,還不時的問為什么?最后,聽懂了的波妞知道了不能在家里穿雪地靴的問題。
心態平穩,時間更充實
現代的職場人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孩子如果由自己來全權照顧,很容易導致工作和技能的生疏、脫節。而交給托兒所或者保姆雖然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但是相對于交給祖輩來講,老人對孫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者保姆無法替代的。只要是老人沒有過分溺愛孩子,還是沒什么大問題的,調查顯示,在幼兒園中,由老人帶大的孩子往往更自信、更開朗,有明確的自我意識,可以更好的處理人際關系,較少的心理健康問題等等。
所以,老人帶孩子有利有弊,自己帶孩子也同樣有很多問題,有可能是自己,有可能是老公,之前馬伊琍在節目中吐槽老公文章,總是太過嬌慣愛瑪。
所以說,每個家庭都有本難念的經,這絕不是個“一刀切”的問題。
但無論因為育兒觀和老人會有怎樣的分歧,我們都應明白一點,老人幫你帶孩子,是情分,不幫你,也是本分,因為他們已經辛苦幾十年把你養大成人,沒有義務再去幫你養孩子,所以對老人,一定要尊敬。
以為我為例,我非常感激自己的婆婆,因為正因為波妞奶奶協助我,一起帶波妞和兩個弟弟,我才可以在有三娃在身的情況下還可以在優早和大家分享好課程,好產品,我覺得有一半的功勞都是她的。另外她非常的通情達理,對科學育兒也有自己的見解,所以,把孩子交給她,我特別放心。
如果不知道聽誰的意見,可以選擇聽聽孩子的,電視劇中這樣的場景時常會出現:媳婦堅持不讓孩子晚上吃太多肉,理由是容易發胖;婆婆堅持讓孫女多吃點,身體棒!
不過說實話,在我家經常是反的,我對波妞吃什么倒是相當隨意,反而是奶奶特別擔心波妞會變成大胖臉,所以會嚴格控制波妞飲食,當然,最后我們會達成一致:不吃或者少吃零食,家里不存零食。
但是如果遇到這類分歧無法快速解決的時候,不妨把決定權還給孩子!
讓孩子這樣做,不是不尊重他人的意見,而是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遇到分歧,我們要去寬容和接納,與其互相爭執,解決問題才是重要的事情。
在家庭關系中,我們都不希望被指責、被控制、被抱怨,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更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
對于一個健康的家庭來說,可能教育觀念不是那么統一。但,家庭成員之間的彼此相愛,和諧的家庭氛圍,才能養育出積極向上的孩子。
波妞媽媽說了那么多,現在時間交給大家,說說你在隔代育兒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分歧,又是怎么解決的吧?快把你的答案和想法在文章末端和波妞媽媽聊聊吧~
(部分資料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