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的你》中讓我們感受到了震驚和一絲心酸,校園暴力如此猖獗,給受害者造成很多心理陰影,竟然間接導致受害孩子的自殺,誰能說與施暴者無關呢?校園暴力的實施者和受害者者身后是怎樣的家庭呢?作為孩子們的原產地,這些家庭和父母們又做了什么?
從小北與陳念的一句對話中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絲心疼:你是第一個問我疼不疼的人。小北很小時候父親就離開他和媽媽,媽媽后來也不知去向,13歲的小北為了活下來輟學開始了流浪的“小混混”生活,整天在街頭打架斗毆,他的心地還是善良的,在小北的成長和記憶中,父母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父母給了他生命,卻未曾盡到養育和教育的責任,可教育好一個孩子是多么重要呀!小北在內心里太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和關心了,可他又能怎樣呢?
再說陳念的媽媽,作為單親、躲債的媽媽,她還是關心陳念的,可常年不在家,相當于陳念被留守了,生活全部靠自己一個人,每天擔驚受怕、害怕被鄰居發現追帳的同時還擔心被同學欺負,對呀,為什么是她呀,只是因為她學習好嗎?試想一下,如果陳念有個健全的家庭,在受到同學欺負時她及時告訴父母,每天放學有父母接送,是否可以避免一切的發生,她之所以不告訴其他人,是因為她認為別人幫不了她,一個高考632分的女孩竟因為誤傷而坐了四年牢,去清華大學的夢想也因此破滅了,刑滿釋放后在一個英語機構當了一名英語老師,對此,感覺陳念好無辜呀!
再說說魏萊,學習和家庭條件都不錯,在學校里欺負同學,嫉妒心強,是誰給了她這樣的膽量?她的父母又做了什么?在警察因為小蝶受不了魏萊等幾個同學施暴自殺找到她父母時,魏萊的媽媽滿口都是別人的錯“為什么她們不去欺負別的同學?”字里行間沒有自己女兒的原因,意識不到自己孩子犯了錯,這么大的事情跟魏萊一點關系都沒有,這就是一步步將魏萊推到死亡路上的一雙手,如果媽媽及時制止,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或許可以避免這一切的發生,當媽媽面對魏萊的尸體時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如果不是魏萊跟陳念道歉時的咄咄逼人,激怒了陳念,陳念也不會失手推倒了她,一切都是魏萊自己的性格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三個孩子一個死兩個坐牢,父母們在心痛的同時,更多的是反思,孩子的未來除了自己的努力,還需要父母的愛、引導和呵護,不是嗎?生而不養,或是一味溺愛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父母們的觀念對了才能給孩子正確的教育,否則我們的家庭教育就是失敗的,從校園欺凌看到背后每個家庭的教育,值得每個父母反思!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