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動
電影《少年的你》剛上映就話題不斷,頻繁上熱搜,上映第一天豆瓣就達9.7的高分,票房更是直逼今年國產電影排名前十,截止到11月2日票房就已經破10億了,目前已經突破11億了,還有持續增長的態勢。
可想而知,校園霸凌,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引發了無數人的關注,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千千萬萬的家長。
抵擋不住高票房和高評分的誘惑,昨天終于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和室友組團去一睹了電影真容。
這里不大想過多的劇透,影片全程講述了周冬雨飾演的高三學生陳念被班上女同學欺凌的故事,以及易烊千璽飾演的小北保護陳念,并為陳念犧牲一切,兩個少年互相抱團取暖的感人故事。
影片全程壓抑,總能讓我有窒息之感,每當鏡頭轉向女主陳念,尤其是當鏡頭切換到她的匆忙奔跑的背影的時候,我都感覺她隨時都有可能再次被陷入恐怖的校園欺凌中。
緊張的看完了電影,在大家關注校園欺凌的背后,我卻對欺凌的背后,陷入了另一段思考。
究竟是什么本質原因造成孩子實施欺凌,而遭受欺凌,忍氣吞聲,是什么原因讓施暴者一而再再而三的以欺凌為樂,年紀輕輕就陷入了冷漠?
從施暴者魏萊的冷漠,和陳念的孤獨、絕望、恐懼的眼神,以及小北的癡情,我看到了原生家庭愛的缺失,缺乏愛的他們,極易陷入校園霸凌的風波中。
一個人最深層次的愛,來源于他的父母。倘若父母沒有給予他足夠的愛,一定程度上,會給他的心靈帶來一定的創傷,從而導致人格缺陷。
01 施欺者魏萊:背后有一對利益熏心的冷漠父母
不得不說,魏萊扮演者周也的演技相當炸裂,我跟室友在電影院都有無數次想要沖進熒幕掐死她的沖動。
這真的是一個讓人恨之入骨的角色。想起她冷漠而不自知的眼神,眼看同窗因不忍她的欺凌而跳樓,她卻絲毫沒有任何愧疚,反而理直氣壯:是她自己的問題,與我無關。
我有點不寒而栗:她真的只一個還未曾出社會的高三學生嗎?
剛剛在十八歲邊緣的魏萊,卻有著常人不及的冷漠和無情。
在洗手間組團欺負女同學胡小蝶,逼迫至其自殺;
面對警察一次又一次的拷問,她臉不紅心不跳,可以心安理得的將責任毫不留情的甩給逝去同學的父母;
面對因她而死的同學,她卻絲毫沒有半點愧疚感;
假裝好意的接近陳念,背后找同學圍攻欺負她,拍裸照視頻,最后甚至直接帶起了刀子。
連審訊的鄭警官都無法接受她無情的眼神:
你見過被殺被捕之前野獸的眼睛嗎? 她是最天真的小孩,也是最可怕的野獸。
冷漠無情的魏萊,一個看似優秀美麗的富家女,真的天生就如此蛇蝎心腸嗎?
尚還年少的她,究竟是什么樣的成長環境導致了她的心靈扭曲?
先來看看她的母親。
她母親似乎包涵了一切知識分子所擁有的特點,溫柔,不焦躁,氣質非常好,遇事頭腦仍舊清醒,同時夾帶著知識分子令人不太喜歡的特點:有些清高感與疏離感。
喜歡用一個非常狹隘且勢力的目光去審視他人,并且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說起陳念的家庭的時候,她提起了陳念的母親,并且想當然的認為,這樣的家庭是教不出什么好孩子的,這樣的家庭交出來的孩子,也是有問題的。
警察去她家調查時,魏萊母親的話語里看似優雅卻包裹著蠻不講理,對于孩子的袒護高于一切。
對于孩子給同學帶來的不可挽回的傷害,她的母親沒有半點歉意,而是在譴責受害者的父母。這樣的母親,如何教出有愛的兒女?
魏萊是極度缺愛的,她被父母當成炫耀的資本,卻從不關心她過好不好。
母親教她交“優秀”的朋友,卻沒想過讓女兒交可以讓自己開心快樂的朋友。年紀輕輕的魏萊,就被母親冠以利益的熏陶,而忘了教她,怎么去愛一個人,如何友善的去對待同學。
連最基本的善良都做不到,還如何去談出色和優秀呢?
所以魏萊的眼神是冷的。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她的心不探而知。那是一種自持高階的姿態,以一種高傲的鶴立雞群的狀態,俯瞰眾生。
嘴角帶笑,眼神犀利。
缺愛和不懂愛的魏萊,被所謂的精英和利益蒙蔽了雙眼,喪失了基本的道德和良心。原生家庭,正在一步步吞噬著她原本純真善良的本能。
再來看看魏萊的父親。
魏萊唯一提到她父親的時候,是說她父親和她一年沒有說話了。究竟是一位怎樣的父親,才會因為自己的女兒沒有考好去復讀而一年不和她說一句話。
難道父親眼里,成績和所謂的名牌大學光環,比自己的女兒本身還要重要嗎?
顯然,魏萊也是極度缺乏父愛的。
在她眼里,自己不過是為父親爭光,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
父親的虛榮和母親的勢力,硬生生的將這個花季美麗的靈魂變成形同軀殼。沒有愛,也不知如何去愛,最終走向歧途,變成一個冷酷的傷害他人之人。
她是比陳念和小北更可憐的存在。因為陳念和小北好歹還有愛的能力,她卻已經感受不了人之常情??梢哉f,她算不上一個完整的人。
蛇蝎的魏萊的內心深處,其實是可憐的,而她的可憐,源自于她的父母。
魏萊的扮演者周也在她的微博里表示:
魏萊缺少父母真心的關愛,她不敢不成為家長心中的完美小孩,甚至是在取悅他們。她沒有可信賴的人,她孤獨、矛盾、沒有安全感,她把內心的慌張迷茫,通過錯誤的極端方式加害到別人身上,從而找到一點點所謂的存在感。原生家庭我們固然無權選擇,但后天的成長才決定今后所走的路,可惜魏萊走上了歧途,她的未來是那么模糊。某種角度來說她也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吧。
魏萊,可恨,但更可憐,她的家庭給她帶來的傷害、缺愛和不安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烈。
從教育本質的上來看,這樣的魏萊的養成,極大的程度上來自于她的父母對她的愛的缺失。父母在教育上,就給小小年紀的她灌輸利益、金錢大于一切的理念,而忽視了教她如何去愛一個人。
02 被欺者陳念:背后有一個逃避、不負責任的單親媽媽
不難看出,陳念在影片中是一個比較內向的角色,目標感強,但性格孤僻,不愛交朋友,認為“在這個學校不需要交朋友”,這也成了她之后成為被欺凌對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幫助逝去的同學胡小蝶蓋上衣服的那一刻,就引來了魏萊一行人的敵意。
而事實上,最終將她推向校園暴力受害者的導火索是她的母親。
母親倒賣著三無面膜,欠著一堆債,被一群人暴力要債不敢回家,獨自在異鄉逃避著家中的一切。
卻毫不顧女兒的安危將她獨自一人留在家中,竟毫不負責任的對陳念說,你一個小孩在家,他們不敢把你怎么樣的。
如果我是一位母親,我是斷然不敢把陳念一人留在危險的境地。
最終還因為母親的欠債被學校同學到處瘋傳,導致校園暴力的惡化,加深了對她的傷害。年少的陳念,就這樣默默承受了這一切,從未跟母親提起過。
可見她的母親是極度不負責任的。
這樣的陳念,怎能不孤獨,不害怕。
被實施校園暴力,她每天面臨著恐懼,但她的母親卻給不了她任何愛和保護。絕望的陳念只好向混混少年小北求得保護。
陳念的孤獨、逆來順受、恐懼,很大程度上來自她的單親媽媽。
03 癡情的“混混少年”小北:背后有一對極度自私的父母
影片最高級的升華之處,便是癡情的小北了。
該影片以校園欺凌為主線,同時也映射出了兩個少年之間純粹的感情。
小北對于陳念的感情不夾雜半點自私的成分,從克制到保護,到最后的毫無保留的犧牲。
他的那句“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成了無數情侶告白效仿的經典。
陳念被欺凌,他每天默默跟著身后保護她,沒有和她并肩走在一起是因為害怕他的“混混”形象對好學生陳念造成不良的影響,也不愿意同學看到非議她。小北對陳念的愛,是細膩純粹的。
后來陳念誤殺了魏萊,他也是毫不猶豫費勁一切心思為陳念洗脫嫌疑,自己悄悄的扛下了所有的罪名。
鄭警官也在說,沒有哪個人愿意搭上自己的半輩子去替另一個人扛下罪名,但是小北做到了,并且意志堅定。
可即便是這樣癡情的小北,仔細翻開他的內心深處,卻是極度缺愛和不自信的。
他癡情的愛著陳念,卻忘了如何愛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有存在的價值。
他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了陳念身上,在替陳念擋下罪名的最后一刻,他給陳念的理由是,他自己沒有價值,但是陳念不一樣,可以去北京,去追尋她想要的一切。
“我喜歡一個人,我想給她最好的”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小北的贏,是建立和依托在陳念之上的。
小北被打傷,陳念關心他,他說,你是第一個問我疼不疼的人。
可見,他的父母從未給到他正面的愛和關心。
回歸到他的原生家庭,從小被父親拋棄,長大被母親遺棄,并且母親視其為自己幸福路上的絆腳石,無情的棄之,使小北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兒。
后來母親丟下他,去尋找自己所謂的“幸福生活”,使小北逐漸淪落為了街頭“小混混”。
天下的父母大多無私,為了兒女甘愿犧牲自己的幸福,忍受不幸的婚姻,甚至孤獨終老。
但小北的父母不是,父親從小拋棄妻子,極度的自私和不負責任。
而母親,因為小北的存在而錯失了自己中意的男人,竟視小北為阻礙,對其非打即罵,年僅13歲的小北便承受了普通小孩未曾承受過的痛苦。他的童年,沒有愛,也看不到希望。
可見他的母親亦是極度自私的。
從小不受家人關心和待見的小北,儼然活成了自暴自棄的模樣,長期混跡在打架斗毆的人群里,沒有目標和方向,還是陳念的到來,才給了他足夠的精神寄托。
這樣的小北,怎能讓人不心疼。
總結影片里的三個少年,其實都無辜、可憐的,無論是可恨的施暴者魏萊,還是被施暴的陳念,亦是保護陳念的小北,看完我對他們都莫名感到心疼。
他們的傷害,都來自父母,原生家庭帶來的不可磨滅的心靈創傷。
電影的背后,是原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希望每一個原生家庭的父母,都能用愛去包容孩子,而不是過多的將自己的個人情感、利益交換、名利威望等額外的因素過多的夾雜在孩子身上,他們真的沒有你們想象的,有那么好的承受力。
唯有如此,才能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作者簡介:動動,工科研究生在讀。一位熱愛文字的文藝女青年,一位勵志、陽光、熱情、有思想、有靈魂、有夢想的小仙女。夢想是致力于引領新時代女性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