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總體感覺,讀起來像劇,不像小說,讓我回到了看中文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感覺,不過感情方面,那種悲催感更像《哈姆雷特》
本人在小說方面沒什么 建樹,尤其短篇。(仔細想想好像其他方面也沒什么建樹==)所以,這篇純屬個人極其主觀的讀后感了。
劇給我的感覺,應該再浪漫一些。讀完之后,對葉戈爾這一對沒什么好感,兩個空想家吧。比較喜歡蘭諾這一對,可是戀人未滿,這兩人終究火花還是不夠呢,我仔細找了很久,想找一點蛛絲馬跡。
可以肯定的時候,黑手黨老大肯定是心水蘭諾的,但是蘭諾這邊,我當然理解的是也有心動,不過從文中沒看出太多。
看完之后,為蘭諾覺得可惜,丟了條命,也沒得個啥。其實還可以再可惜一點,比如愛死了讓人覺得已經天理不容就差結婚然后突然回去求死什么的。
最開始我想的是,應該把蘭諾兩個當成主線來描述,但是仔細一算,如果這樣,葉戈爾兩位就真的只有炮灰加打醬油了。
但是人物個性很鮮明,讀完之后每個人的形象在腦海中都很清晰,不會重合。
葉戈爾啊,就是一個有精神潔癖的藝術家,他只是把艾布蘭當成一個珍貴的藝術品吧,易碎、不可多得。兩個人,都該知道自己的結局,只是不愿意直面那一天的到來,相比之下,葉戈爾更現實一點,他很清楚,艾布蘭的尊貴和美麗,只能在劇中才是永恒。
葉戈爾看著圖紙,又看向窗外那拔地而起的半成品,低聲:“因為這些,殿下終究不會答應蘭洛軍官提出的那一套立憲改革?”
一開始就知道結局,一開始就知道要分別,這是藝術家的執著。可是壞就壞在艾布蘭最珍視東西的和他不同。
“原來在你眼里,我一直都不是王?”
這是觸犯了他的禁忌。因為在葉戈爾心目中,艾布蘭是君王,可是他是只存在于劇中的君王,而這劇本,最終還是葉戈爾自己創造的。
換言之,在我創造的世界里,你是君王,出了我的世界,你只是普通人,你只是空有一個身份而已。
可是“我”創造的世界,肯定我才是權力最高的人吧。
而且這一點,葉戈爾不止一次強調。
我要造一個真正的城堡,里面沒有法則,沒有黑老黨,沒有財政,沒有軍隊,也沒有醫生。甚至,也不要看見仆從,城堡里是一方新世界,其中只有你和我,葉戈爾。
我很害怕,有一天,你和那些世間的至美都流落各方。除了我,再沒人懂得這些東西是有多寶貴了。
艾布蘭不能放手的,并不是那些珍貴的字畫,而是皇權,和他至高無上的地位。即使只有一個城堡,他才是真正的王。
只是這個世界,應該是他自己——艾布蘭創造的,而不是別人,也不會是葉戈爾。
而這一切,居然是被黑手黨戳破的。
“我要的新國家里沒有國王,沒有皇族,更沒有血統這個鬼東西。”
這是黑手黨首領哈根就想要的世界。
“有沒有一種方式,不用流血,就能修整好國家這臺機器?比如學一學薩瓦公國,立一套憲法,讓民眾選一個有擔當的人做首相,來分擔國王的決策。”
這是蘭諾想要的世界。
可是別人想要的世界,都會危及到艾布蘭的權力。所以艾布蘭不死的話,別人都得死。
權力和愛情,沒有辦法并存。
到底是是新世界的締造者,還是世界的毀滅者,總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但是有一句話是真理,那便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我突然想起以前看了好多遍的動畫《反叛的魯路修》。朱雀和魯路修最終沒有在一起,他們之間的羈絆斬不斷,但是最后還是朱雀殺死了魯路修。
由此想到更多,政見不同,真的會影響愛情,要么丟掉權力,要么犧牲愛情。好像《冬之蟬》也是這個套路。
這樣的沖突,不是來自第三者,而是信仰和立場吧。所以,讀者和觀眾的感覺都是:這樣的結局我早就知道,但是還是很難接受。可是他們如果在一起,這兩個人就不是我們心中仰慕的人了。
因為堅持,所以才有他的人格魅力,所有才能這樣鮮明的形象吧。
如果我自己來處理的話。我會再花點筆墨寫哈根和蘭諾,比如:
“什么?” 蘭洛轉過臉來,險些撞上了哈根下頜。
到這里應該接吻呀!接吻呀!吻呀!呀!
然后再加
金屬機甲下,兩人對視一陣,卻是誰也看不清誰的眼。
良久,他深藍色的眼中一下堅定起來,直對著哈根,字字說道:“我是王朝的軍官,是兄長同父的弟弟。我和你勢不兩立,哈根。”
蘭諾的形象,是從頭正直到尾,我也腦補了一下他穿軍裝的樣子,大概是這樣?
怎么看都是男神呀!!
不過哈根這個偽君子表白得也是太沒情趣,對于他把機甲戰車命名為“蘭諾”的行為,忍不住吐槽。
不過,正如之前說的。他們倆,都是聰明人,早該知道結局的吧。
只是忍不住再掙扎了一下吧。
最后只能用生硬地宣言去拒絕。
大雨從頭到腳澆灌遍了他全身,他全身落湯一樣站在原處,不停地喃喃自語:“蘭洛,我和你勢不兩立。”
不管多么不舍得,終歸還是一樣的結局。
從一開始,讀者和作者都知道結局,但是還忍不住寫下去,看下去。于是就虐了吧。
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黑老黨殺了他,用馬匹送來他的尸體。這分明是在向王室示威挑釁。”
“自古以來,背叛者都沒有一個好下場的。”
這個故事里,沒有背叛的都死了。
艾布蘭最終還是沒有背叛自己的信仰,到最后他仍然是作為王死去的。
蘭諾沒有背叛,但是卻背了背叛者的名,并且以生命為代價。
真正背叛的人,是哈根,他所謂的那個民主的世界,是用另一種殺戮換來的,為了維護自己所謂的正義,他沒有當場處死艾布蘭。
哈根背叛的代價,是蘭諾。可憐的蘭諾。
而葉戈爾,背叛了他自己的藝術,最后不也是抱著自己的老命一聲不吭么。若真是藝術家,他就該跟艾布蘭殉情了。
權力和愛情,背叛和虛偽。我看到的大概是這些,還有很多細節,就不說了,我懶死了。哈哈,你可以直接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