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多,在南京為您帶來共享晚報第五十一期。本期我們的欄目是智慧之光。從今天起,智慧之光,就給大家聊一聊古今中外那些智者的人生和思考。第一期我們介紹一下,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開始,給大家介紹一下柏拉圖的小故事。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天給他的學生上課。他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不講哲學,只要求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動作,把手往前擺動300下,然后再往后擺動300下,看看誰能每天堅持。過了幾天,蘇格拉底上課時,他請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結果,90%以上的人舉起了手。過了一個月,他又要求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只有70%多的人舉手。過了一年,他又同樣要求,結果只有一個人舉手,這個人就是后來也成為了大哲學家的柏拉圖。此時的柏拉圖很年輕,在學識上與后來的哲學家柏拉圖相比仍顯稚嫩,但已表現出一個杰出人物所具有的執著追求、堅持不懈的優秀心理素質。他在成為哲學家之前,大部分時間仍然顯得平淡無奇,所不同的是在那些人們看似平淡、枯燥的重復中,柏拉圖能認準目標、始終堅持。
甩手固然甩不出一個哲學家,但是目標游移、耐不住寂寞的人是很難有大的作為的。兩個同等條件的人,一個學習堅持不懈,一個學習淺嘗輒止,許多年后,他們差別會極其明顯。
柏拉圖之人生思考:
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寫下了許多哲學的對話錄,并且在雅典創辦了著名的學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如同許多古老的文獻,柏拉圖留下的文集殘缺不全、而且依然存在爭議。他記載的蘇格拉底對話錄成為后人研究他們思想的主要來源,但許多內容其實記載的是柏拉圖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蘇格拉底的原意。
柏拉圖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起初,他打算繼承家族傳統而從政,但后來情況發生變化:在與斯巴達的戰爭中,雅典民主制失利,隨即蘇格拉底受審并被判死刑。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于是開始周游意大利、西西里島、埃及、昔勒尼等地以尋求知識,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
在40歲時,他結束旅行返回了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謨創立了一所學園—阿卡德謨學園。據說,柏拉圖特別重視數學,在學園門口立了塊碑:“不懂幾何者不準入內”。學園因此培養出了許多知識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亞里士多德。
作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柏拉圖的哲學體系博大精深,主要學說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部分:一是烏托邦,最早的烏托邦出現在他的著作《理想國》中;二是理念論,用來解決各種問題的;三是靈魂不死論;四是宇宙起源論;五是他的知識觀。
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圖是從巴門尼德的學說中,汲取了永恒和萬物不變的思想,后來又從赫拉克利特那里學到了世間沒有什么是不變的觀點。他將這兩種思想合在一起,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知識來自理智,而非感官。
柏拉圖對世界之影響
柏拉圖,從任何方面來說,是西方文學傳統上最耀眼的作家之一,也是哲學史上最有洞察力,廣泛和影響力的作家。作為一個高地位的雅典公民,在他的工作中,他顯示出對政治事件和當時的知識分子活動的專心,但是他提出的問題是這么影響深遠,他使用的處理問題的策略,有豐富暗示性和振奮性,教育了差不多每一時期的讀者,某種程度上都是受他的影響。
幾乎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哲學家認為他們在某些重要的方面是柏拉圖主義者,他不是第一個應該使用“哲學家”這詞思想家或作家,但是他對于哲學該如何構思,它的范圍及正確的追求目標是那么自知。通過他全力抓住的,哲學的主題,一般認為的——對倫理、政治、形而上學、認識論議題的嚴格與系統的考察,通過一個有特色的被稱為是他發明的方法裝備起來,他是如此地改變了知識分子潮流。哲學史上只有少數的其他作家在深度和廣度上接近于他:也許只有亞里士多德(和他一起學習的人),阿奎納和康德會是普遍同意的擁有相同地位。
最后,以兩句柏拉圖的智慧語錄結尾:
人生最遺憾的,莫過于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我們一直尋找的,卻是自己原本早已擁有的;我們總是東張西望,唯獨漏了自己想要的,這就是我們至今難以如愿以償的原因。
下面,請隨小多一起探索世界,共享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