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去私欲存天理依良知而行,自省利他致良知。學習踐行印證傳播圣賢文化,知行合一。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鮫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詩》云:“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天地山水、由點到面整體之間的關系,我們人的修行亦是如此,循序漸進,把天理和良知不斷擴充,直至連成一片。一個點做到了,片就會做到,只是我要做和要我做的問題,進一步延伸到天的無窮大。當我們做到致良知,在所有領域都能做到至誠如神、每做必成,感受浩瀚到宇宙天際,致廣大。
地由最初的一撮土,又廣博深厚,承載著崇山峻嶺,也不會覺得重,匯聚眾多江河湖海也不會泄露,如同大地母親承載著世界萬事萬物。
我們的人生亦是如此,人生短暫,每一個當下做好,就組成了我們的人生。山同樣如此,由最初的一塊石頭,疊加層巒疊嶂,高山屹立于世間,草木花卉飛禽走獸得以安家,金銀財寶開發利用。一座巍峨的高山從一個點看不過是一個小石子,每一粒小石子堆積成高山,就實現了孕育生命儲存寶藏的價值。
水,由最初的一勺水,匯聚浩瀚無窮的力量,萬物繁殖生長。
通過天地山水的描述引領我們認識到,我們的修行只要一念改過即得本心。只要我們一念起精進修行,致得良知,就可以生發出天地的正氣,達到天人合一。“維天之命烏木不宜”上天的道理就是天命,沒有止境。因為天的崇高偉大,完全純粹無私欲。以一顆至誠至敬之心對待萬事萬物,便是致良知最簡單的路徑。在日常生活的灑掃應對做起,抱著每做必成的信念,讓天理和良知連成片,從敬天愛物做起,從小事做起,潤養萬物成就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每一刻都在心上下功夫。
一粒沙聚沙成塔,一滴水匯聚成海,一個人在點滴的務實做到中成就不一樣的人生。經過長期學習熏修,我一改往日的傲慢自私,謙卑恭敬,心沉下來,在每一個做到中落地生根。曾經一度為格局境界的提升而苦惱,殊不知潤物細無聲的熏修滋養,讓我變的向上生長,提升眼界,向下扎根深挖內心,在有限的時間內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廣度,鍥而不舍的精神讓我每天都在進步,大道至簡,放空放松放下,順應天道自然規律,一切依良知而行,平凡的一生活出屬于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拜讀老師家書《人永遠比事重要》,老師在家書中提到的案例,以及發生在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故事,進一步引領我們認識到人比事情的重要性。理性比感性更能夠化育人心。記得有一次我因為牙疼心煩氣躁,兒子和我說話我態度不太友好。兒子問我為什么以這種口氣和他說話。我說我牙疼。兒子說,你和我這樣說話牙就不疼了嗎?我頓感悔悟,從此以后再也沒有因情緒影響我們母子之間的關系。同理,我告訴孩子,我們是母子,要好好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緣分,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切記不要用任何傷害家人的語言來攻擊對方,我們是這么說的,同樣都做到了互敬互愛尊重對方。生活中對待父母愛人亦是如此。
聆聽段老師點評責善,當再次聽到知道而做不到是時,我的心狠狠一沉,是啊,我們有多少次知道而做不到,還堂而皇之的敷衍搪塞,當私欲不再被無條件滿足,從容淡定灑掃應對生活日常,清掃內心的灰塵,多一份光明,致得一份良知。如同竹籃打水,并非一場空,心靈的籃子終將有朝一日會潔凈如新。
平心靜氣30分鐘,全身運動60個,誦讀《教條示龍場諸生》《大學》各一遍。
當感覺能量充沛沖至顱頂,如何把能量巧妙在體內運行,細如蠶絲,和緩而綿長,做到收放自如,當情緒出現時就會做到應對自如,正視它,與之和解,久而久之,八顆心就會與內在的自己和平友好相處。身體和諧了,與自我和解,取得了內在革命的勝利,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切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