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要讀這本書?
1.用高標準閱讀方式閱讀《快思慢想》,符合價值驅動,由內部動機所引發。
2.這本書是經典書籍,非常重要,經常被引用。
3.解釋系統所必須。決策系統所必須。該書中闡述了解釋系統的底層規律,解釋系統就是在我們做一件事時怎么去解釋它,不同人會做出不同的解釋,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決策,導致不同的行為發生。認知緊張度 ?低:專家思維 ? 中:合理、不逃避,也無法立即解釋,理性思維
高:新手思維(認知緊張、恐慌、無助、逃避)
二、為什么共讀?
1.認知深度加深,改變你對事情的看法,做事情時能避免受情緒控制,做出理性判斷。
2.共讀活動在永澄老師的能力圈中,永澄老師擅長降維,就是將難的事情變簡單。
3.共讀這件事情是否有復利,這是有利于自我成長的高概率正確的事情。學習最重要的是獲得“理解力”,也就是解釋能力,每一次的閱讀,每一次刻意練習的提升,都會提升理解力。那么怎么獲得“理解力”呢?讀書時多思考,多問為什么,當讀者和作者的思考能高度契合時,才能提升理解力。
4.和作者達到統一狀態,符合邊際成本遞減。要讀經典,少讀讀透。
5.充分暴露在正向黑天鵝高發的地方。就是利用不確定性獲得巨額收益,世界上有若干想象不到的事情,要多去往信息不重疊的地方,也就是具有結構洞大的地方。
感悟:以前讀過些書,但讀的不透,而且讀的書大多都不是經典書籍,所以不符合邊際成本遞減,反而增加了成本。需要學會辨別哪些書是經典,然后用分析閱讀的方法去讀。
三、為什么在早晨閱讀?
1.可以獲取同頻的小伙伴,也是重要的用戶。
2.永澄老師對自己要求是每天讀書2小時。因為讀書可以增量,如果只用存量會導致路徑依賴,會觸碰天花板,形成小的格局,在職場中使用增量的方式才是高概率正確的事情。老師提到四象限,讀書就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情,要安排時間每天做。
3.平庸的方案只能得到平庸的回報。保準九
4.有助于積累勢能,勢能要有意識的去積累
5.有利于積累內心的秩序感,秩序感需要訓練,不去訓練,當遇到一個事情時(觸發器),會導致認知緊張,滿足,放下?如果秩序感不強烈,會被信息洪流沖到看不到的地方。
感悟:這兩天能感受到早上閱讀的好處,有精神,而且小伙伴都很積極,和大家在一起不敢懈怠,雖然和小伙伴相比,在反應速度、思考深度上有很大差距。但從大家身上學到好多,參加這個活動真的受益太多。
我在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上投入少,導致現在有恐慌感、危機感。要在增量上投入時間,每天持續做
四、如何推進這個活動?How
1.用黃金思維圈why-how-what,探討用戶到底需要什么,分析閱讀究竟怎么做,概念被認知深度驅動后,才會快讀,必須先慢讀,提升理解力。絕大多數人內心的需求是直接得到答案,不想去思考。這樣容易陷入平庸的狀態。換句話就是不交“智商稅”,應交“教育稅”。
2.老師制定兩個方案。一個是給慢讀的用戶,老師讀,可以知道老師是怎么思考的,讀經典書籍的標準是什么。這屬于研發式的方式。另一個是給快讀的用戶,老師會做若干個小主題,用戶可以看老師分享,用戶獲取的是結果,沒有獲取老師是如何思考的。這是產品式的方式。
五、如何才算完成這個活動?
參加這個活動的目的是未來獲得巨額收益,構建解釋系統,認知深度加深,這是明局。老師想要尋找一起讀書讀下去的人,能完成本次活動的人,可以獲得免費參加下次活動的機會,這樣積極主動的人是老師想要尋找的人,未來構建解釋系統,決策系統,假設體系和反思過程。這樣的人未來具有無限可能,老師想通過同頻伙伴未來打開不同的市場。這是暗局。
怎樣才算完成?選擇慢讀(少數人)還是快讀(多數人)。自己來設定標準,自己的作業是否符合自己的標準。
感悟:我在工作中遇到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時,會緊張,有逃避的想法,拖延,原來是自己對事情的解釋導致的。努力提升理性思維,避免情緒干擾。近一年買了好多課,有的聽到一半,有的壓根沒聽,哎,和老師第二天說的殺書頭應該是一回事。原來這些課是產品,作者不會把自己思考 過程告訴聽眾。像老師這樣把自己思考過程呈現給大家,很難得,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次機會。一定要堅持完成這次活動。我給自己設定的標準是每天跟讀完產生腦圖、每天根據當天共讀內容輸出一篇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