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鷺先生的文章,讀來通俗易懂,也常有不小的收獲。在kindle上看到這本書的推薦,就果斷買了,看完之后覺得對構建自己的投資體系還是挺有幫助的。簡單總結和一些隨想如下,與各位交流。
邱先生提出的投資中最簡單的事,概括起來包括三項:
好品質:為什么是個好行業,以及為何是該行業下的好公司
好估值:為什么以這個價格投資是便宜的
好時機:為什么該現在買入
這三項中,“好估值”是相對最簡單的(因為有一系列指標可供參考,比較科學),估值方法通過書本即可了解,從業者經過1年左右的歷練,我覺得也可以形成“貴與不貴”的感覺,在此略過。
“好時機”也就是經常提到的Timing問題,邱認為是門藝術,需要靠“悟性”,甚至是運氣。我覺得短期(半年到一年)的Timing問題確實難以捉摸(因為涉及到對投資者群體心里的揣摩),甚至是不可預測的(類似超短時間的天氣預報,變量太多)。但中長期(3-5年,甚至5-10年)的“Timing”其實是對大勢的把握,如果有機會有能力跑在市場前面(例如雷總在智能機剛出現時投資樂迅網,或Facebook在14年初收購Oculus),獲得超額收益幾乎是必然的。甚至我覺得,能否形成自己的對外來世界的想象,找到這一想象(自己的“未來觀”)與市場的差異點(人無我有也算差異),是能否成為超一流投資人的關鍵。
“好品質”分為好行業和好公司,是全書重點闡述的部分。邱花了不少筆墨在行業的選擇上(原來二級市場也有賽道理論),認為找到行業的“內在特質”這類的“靜態信息”是分析研究的關鍵,而不是去追蹤訂單票房等動態信息。看是否真正抓住了“內在特質”,邱國鷺認為就是能否將一個行業概括為“得什么東西得天下”講清楚。例如高端酒是得品牌者得天下,低端酒是“得渠道者得天下”,電子行業是得技術路線者得天下。沿著這一思路,邱認為,行業的某些特征,技術要點如果是一顆顆的珠子,拿到了珠子而不知如何串起來的是“行業專家”;只知道如何串連珠子,卻沒有珠子的人投資學家,不是真正的投資家。
之前看硬件和消費品比較多,在這里我想討論一個分析該類項目的框架。在給定“2C的硬件產品”的背景下,我個人覺得,在這一領域的競爭要素無外乎是“產品”和“渠道”兩大類,并且目前應當是“得產品者得天下”,甚至是“得產品定義者得天下”。
“產品”包括了產品定義(具有哪些特征和功能),品牌內涵,技術,生產制造工藝,成本控制等元素的;
“渠道”包括了線上線下的渠道分發,對外宣傳推廣的策略,后續增值服務的提供等;
在“產品”和“渠道”二者之間,我傾向于“產品”更為關鍵。形而上地講,互聯網的本質是消除信息不對稱,消滅中間環節,最終各個“渠道紅利”將趨同。另外,早期的“淘寶紅利”“京東紅利”“唯品會紅利”都已過去,當然新崛起的還有T4-6的縣鄉渠道,微店渠道等,但可能還未成大的氣候。簡言之,在“渠道”這一大的板塊,可能還是一個比拼執行力和精細管理的力氣活。
反觀“產品”,好的產品定義,創始人強烈的“品牌感覺”,我覺得在初期公司中是最為可貴的兩大品質。通常情況下,在我過去三年時間內,看過的近千個項目中,可以說超過90%的項目是死在“產品定義”這個環節上的,或者說剛一出發時方向就錯了,根本不可能跑出來。喬幫主在10年大家還是滑蓋和全鍵盤時,首次在iPhone4上運用了雙面大猩猩玻璃加一塊3.5英寸電容屏,讓世界為之瘋狂。某粗糧公司在15年這個手機競爭白熱化的時點,回歸到看似很low的塑料后蓋5英寸屏的安卓小王子,也廣受好評。段郎認為這都是相當精準的“產品定位”,背后綜合了對消費者需求的把握,對使用場景的拿捏,對現有產品不足的分析,乃至于自己產品的定價,以及現有的技術/材料/工藝可行性的了解。這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
提到“品牌”,邱認為它是獲得差異化,進而獲得產品定價權的手段。能否產生品牌溢價,是否有“回頭客”(死忠粉),轉換成本是否足夠高,則是品牌的三個主要的衡量緯度。個人覺得品牌可以從“知曉度”和“美譽度”兩個緯度來衡量(最直觀的是微信的粉絲數和活躍度)。想要一夜暴富地獲得N多粉絲關注是不現實的(裸體游街最近似乎比較流行,或許可以試試…),但獲得一定量的核心粉絲卻是有一定的方法的。例如
起一個朗朗上口辨識度足夠高的名字(如“硬派健身”“羅輯思維”“日食記”等)
有典型的產品特征(比如羅輯思維的每天早上60秒,硬派健身的學理&二次元,日食記里的貓)
滿足特定人群,哪怕是一小撮人的需求(羅輯思維滿足用戶的學習焦慮,日食記暖胃又暖心等)
初創公司很難有自己的品牌,甚至很長時間都無法形成真正的品牌。但創始人應當有良好的品牌意識,先在種子用戶中形成死忠粉的文化確實非常重要。
除了行業的“內在特質”,競爭格局也是邱花了大量筆墨的一個要點。一個行業究竟是“月朗星稀”(大公司壟斷全行業,例如搜索領域的百度),或“眾星拱月”(實為一超多強,比如手機,電商),還是“多如繁星”(充分競爭的市場),通常會決定該行業從業者的生存狀況,到底是“辛苦不賺錢”還是“賺錢不辛苦”。
邱在此處的一個核心觀點是,應當去努力尋找和投資“數月亮”的行業,即一家公司如果在某行業已經確立了領導者的地位,再投資不遲(如騰訊、百度上市后市值仍然翻了N多倍),而不應該去努力“數星星”,押寶下一個阿里騰訊百度(在快速變化的行業中硬猜誰是最后的贏家)。所謂“勝而后求戰”,而非“戰而后求勝”。
按照這一理論,VC的從業者要么是一群擁有特異功能的先知,或者是一群忽悠了LP的自大狂。作為晚輩,我無意挑戰邱總的理論,甚至相當認同他的論斷。但值得思考的是,做VC能不能也“數月亮”呢?能否提前預判到哪一片天空會亮起來,或者拿到自己的望遠鏡去數月亮呢?我想,在這個“萬眾創新”,所有行業都想“+互聯網”的時代里,如果看準了方向,找對了夜空,也能夠發現自己的月亮。姚老師說,人丑就要多讀書,僅以此文拋磚,希望與各位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