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值畢業季,高考中考送走了一大批追逐夢想的學弟學妹們。而大學校園里又有一大群還很稚嫩的大學生們離開校園的庇護正式步入社會。
這個畢業季就像那句廣為流傳的話:“我們尚未配好劍,出門便是險惡江湖。”
而人們往往在這個時候討論很多的就是意義,讀大學的意義。
1.
我還只是一個在讀大學生,半個身子還在大學里叫嚷這世界要對我美好,畢竟我還只是一個寶寶。可又偏偏是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最喜歡說這個殺手不太冷里面的那句經典臺詞:
“生活是否永遠艱辛,還是僅僅童年如此?”
“總是如此!”
我們總覺得一切事都很糟糕。與剛進入大學時的心態完全不同,那時候雖然經歷了高考,但我們還是充滿希望,覺得上了大學就會人生前途光明。
但是自從第一次逃課的愧疚到后來的麻木,以至于到后來掛科的無所畏懼。
我不禁反思,大學到底是一個滋生懶惰的溫床還是人生境遇的一塊跳板,或者只是各自分道揚鑣的最后一餐?
2.
自由開放是大學最主要的特征,上課與不上課也不會有老師注意到,甚至你都可以窩在宿舍里一學期不出門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自律就開始顯得格外重要。
好多人都說你大學可不能只是學習啊,你得多去參加活動、多交朋友,高分數根本沒什么大用。
大一的我們總是很聽話,覺得這些就是大學生活的真諦,我們就到處去交朋友參加活動,當然還有所謂的當觀眾。
我也按部就班這樣做了,積極聽從學姐學長的經驗之談,才發現有些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3.
真正讓我感覺到大學確實是一群不同人組成的群體的時候可能是大二上來學校吧。
暑假回去我媽說我變了很多,算是長大了很多吧,其實我自己倒是沒有什么感覺,我覺得我還是那個能把老媽氣哭的傻孩子。
慢慢得開始覺得大家宿舍七人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了,我還覺得有點不開心。
這種感覺和初中高中完全不一樣,那時候讀書,大家都是一樣的,目標就是中考高考,大家看起來沒有什么差別。
而大學就是這么有魅力,來自天南海北不同家庭環境的特征在一個宿舍里開始凸顯出來。我發現宿舍漸漸不能凝聚起來了,不管是聚餐還是參加活動都會有人慢慢有事而拒絕了,剛開始我覺得這種類似“不合群”的現象讓我很郁悶。
我是比較獨立的一個人,但總覺得大家相聚就是一種緣分,聚一次就少一次。但是后來我也慢慢釋懷了。
4.
我們這個年紀的世界觀也差不多形成了,看事情也不算是很復雜,但也會開始憂慮未來了,可我們還是缺能力、勇氣還有責任。
每個人各自的環境都決定他的想法形成,有人會好好學習,爭取考驗考博;有些人就打算混個畢業,回家找個還行的工作湊合著過;有些人想著創業,想要改變世界;有些人坐等著家里安排做新一代啃老族。
我沒有理由去評價這些選擇的好壞,我也無法用自己的世界觀去談論是非。這些東西都是個人作為,與我皆無關。
世界觀就是大學能讓我們有所不同的地方,我不說它就是讀大學的意義,畢竟范圍太大不好闡述,而且還與以往經歷的每一件小事都有聯系。
之前我一直覺得世界觀這種東西是從書本里來的,后來我發現這與讀書有一定聯系,但遠比讀書復雜得多,而且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學習的地方,那就是世界觀的形成原有有哪些因素? 當然今天主題是講大學的意義我就暫且不談。
5.
那到底讀大學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
好學歷好工作?
我覺得這是上一代人所謂知識改變命運的想法,其實我是非常贊同知識改變命運論,但我理解的知識不一定是上大學。
好像大家看到現在很多學校就是大學生上課,老教授在上面滔滔不絕,學生們在底下打王者逛淘寶,連頭都不抬一下。專業課可能好點,要是遇上選修課,都是各路打聽哪個老師不點名管得松學分好拿。
這種感覺真是一屆傳一屆,要想在其中出淤泥而不染的還是少數人。我倒不是想說自己什么不與世俗相茍同,但我還是有點反感什么考前到處問重點纏著老師要題庫的比較功利性的做法。
我原來也因為這事好好做了反思,我平時好好聽課,然后下來就好好寫作業,往往到了期末有時還不如那些考前得知了重點,臨時突擊的同學成績好。
其實我也蠻在意她們的眼光,怕她們說我笨,學一個學期也就那樣,雖然我本來就不聰明。
這事也是在大一下的解剖老師說了一段話,讓我很有心理安慰,他說:“我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大學就是那時候所謂師哥師姐說的那樣,什么到了期末劃重點,背住就考試。我發現這個方法是很有用,但是不好。踏踏實實走來的過程遠比這種類似抄近道的方法好得太多,很多人也許可能好好學一個學期還沒人一周學的好,但那一張成績紙能說明什么。社會不比學校,學校里的試題有重點,但是社會不會啊,你知道的越多你能處理得方法就越多,不是你最后背幾個題就能解決的,背題這事又不需要智商。什么師哥師姐那些所謂的至理名言聽聽就好了,別當真,畢竟到時社會相見指不定狹路相逢。”
我對這些話也算是深有感觸,也意識到自己其實和她們一樣功利心太重了。付出了勞動就急于看到成功,這是這個浮躁社會最大的通病。
6.
我現在也不過才大二,也是準大三,好像時間對我們來說還挺多。五年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長的時間。
大學里還有一個對我最大的改變就是惜時。這與高中的感覺不一樣,那時候一直盼著長大,而現在是盼著別變老。
現在的狀態是根本沒有時間拿一大片時間去追劇看視頻,不是說我們很忙。
很多人眼里的大學生就是每天睡覺吃飯,其實這是高中老師拿來唬高三學生的。
用腦子想,從小學到高中,我們的學習都只會是越來越難,從沒有變簡單的道理。大學會有那么輕松嗎?
我不是不愿意放松自己,我也喜歡癱著,喜歡看劇打游戲。但我知道我不會癱得安逸,用網上話來說就是沒事找事。
誰都愿意待在舒適區,可我們又知道舒適區就是墮落的溫床。
7.
其實我的閑暇也豐富,繼續練習畫畫,彈點吉他、尤克里里,寫點小文章,去外地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等等,可能這些事情都是看著很平淡,而且很多人都會做,還比自己做得好。
我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要成為畫家、作家、音樂家之類。朋友也問我學這些有什么用,浪費精力,我不記得怎么回答了。
我只是覺得我們可能對生活看法不一樣,我其實很敢說這些東西與我所學專業沒有半毛線關系,那又怎樣?
寫到這,我其實也不是很懂大學到底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但我覺得總歸還是利大于弊的。
這是一個小社會,我們離開原來的一個小圈子跳到了大一點的圈子,發現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人和你擁有一樣的想法,我們可能會慢慢感到孤獨,一人吃飯一人學習一人成長,甚至自己感覺開心的事別人也不一定會理解。
這個社會也許就是這樣,朋友很多,知心的很少,但這才能逼你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