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學渣,但我從來不否認自己讀大學的意義
文/Single_k
(一)
在這個難得開一次班會的大學里,班會也并非開的那么有趣雅致。老俗的班會套路,幾乎每個班主任都百試不爽。同學們一個接一個的上臺發話,說說自己的大學夢,說說自己的學習生涯。學霸們分享考試經驗,學渣自黑稍作謙虛。
老師聽完,表揚這個又接鼓勵那個。不知道是詞窮還是怎樣,反正說來說去就是你很棒繼續加油,你可以的不要放棄。用現實的說法和雞湯療養,雙管齊下。最后接一個電話,便草草結束這一場生動形象,意義非凡的會議。
不管是與會之中,還是其它場合,總有幾個人是這樣的。說自己大學選錯了專業,但又沒有勇氣退學,更沒有關系和實力轉專業。所以,專業非興趣所在,學而無力,屈于學渣,表示大學上的乏味。老師也發表了同樣慷慨激昂的觀點,像我們這樣的學渣一天什么也不學,成績穩定的在60分左右徘徊的同學,真的實在浪費時間,浪費金錢。不想學就退學呀,浪費錢在這里干嘛,千瘡百孔的成績單對你們有何意義?那個單位敢要你們?
咋一聽,簡直是超越六道輪回的真相所在。聽得我們熱血沸騰,一臉懵X的分分鐘想去教務處辦理手續。莫非無法成為學霸的大學就應該退學?難道學渣的大學就毫無意義?或者無法把績點刷到超乎想像就前途迷茫?
(二)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各種各樣基于“大學無用論”的說法,這像極了讀書無用論。只不過分析的更細致了點,也就是所謂的噴的有對象了一點。這種無用論的支持觀點,其中最普世的說法就是這些:
大學生出來也找不到工作,清華北大出來也只是掃掃地賣賣肉,大學生現在一抓一大把,大學只是好吃懶做天天玩游戲的地方,大學畢業也只是混了一張文憑毫無技能等等。再上一層,就會說大學也只是想賺錢的地方,天天高商業合作推廣,上課也只是隨便讀讀PPT之類。
雖然這些說法有那么一點的無可反駁,一定程度上是社會事實,但這些都太片面了,作為支持大學無用論的觀點實在弱爆了。
常噴大學無用論的人,會從大學生和大學兩角度來講。要是偶然的出現了名牌大學的事件,那些支持者就想抓到了社會的把柄一樣,相當興奮。在網上,那些信仰大學無用論的人會編段子,會自動忽略與大學、大學生等關鍵詞有關的正能量事物。一旦有什么大學生當環衛工、大學生殺人、大學生被騙、大學生開房懷孕、大學生做援交等等新聞出現,那些大學無用論的擁躉就會發動技能,樂此不疲的評論、批判、嘲諷,盡管只是看了標題。
這些看起來可能只是某種現像,或者說網絡現象,但只要稍微搜索收集一下相關信息,就會發現不只是在網絡上有這種現象,現實和網絡都不是少數。這不是簡單的小問題,這背后是一代一代的青年思想。無論這是調侃還是事實,或者是無腦噴等等,這都已經形成為了一種被大眾流傳接受的觀念。讀書無用論已經很可怕的了,好不容易讀到了大學,又來了一陣大學無用論的狂風。吹來的是時下青年的寒,帶著的是一代年輕的夢。
數據與調查告訴我們,越是貧窮的地方,越多這種“無用論”流行。越是知識貧瘠的人,越容易堅定不移這種毀三觀的思想。事實上,在中國,這種接受不到教育的問題已經解決,九年義務教育、助學貸款等等的措施已經存在。但為什么還是有很多人、很多地方否定讀書教育深造學習的意義,這樣反復輪回?
(三)
暑假放假回家,家鄉已經又誕生了一批歷經高考考驗篩選的優秀青年。是不是國之棟梁還有待驗證,但至少這是一群還堅信知識就是力量的人。
退一步說就算不為知識,十二年寒窗,也是寒門子弟逆襲的好途徑,雖不是唯一路途,相比于其它的未知路途,這已經是最公平公開的康莊大道了。同時作為階級流動的好通道,于私人前途、于社會國家,追求知識的深造都是一件好事。
作為一個從知識教育和金錢財富雙重貧瘠的地區除出來的孩子,在我的十二年寒窗中見證過許多半路輟學的人。有親人、有陌生人、有同學、有朋友,要不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限制,可能還會有更多。因為就算有這個限制,我也見證過堅信逃離學校就是逃離苦海的人。
中考、高考之后的日子,都會有一些人陸陸續續的選擇離開。初三畢業,我的很多同學就已經跟隨父母出去打工了,要么就是有親戚在外面打工的。當然也有去中職的。高中畢業就更多了,有自愿不讀的,有被高考淘汰的。不管是初中還是高中,離去的人之中,有成績好的,也有成績差的,有家庭貧窮的,也有家庭富裕的。他們離開的時候,大多會說一句等你們大學畢業,我早就買車買房了。當然其中不乏有成功的例子,所以我們只是說每個人的選擇不同,不說對錯。
但事實上,大多數人也只是和上一輩人一樣剛好湊合。讀書或許不能給我們帶來更多財富,但卻一定能給我們更好的人生體驗。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自己對讀書、對知識的渴望,即便是在成績單縫縫補補的大學,月報表起起落落的職場。
(四)
社會上鼓吹大學無用論、嘲諷大學與大學生的人,大體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某些自己不學無術的人,也可以說是無知。這一類人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叫知識文化,但會人云亦云的指責大學、指責中國教育。他們只知道什么叫現實的利益,他們看不起讀大學這種高風險的投資。他們會說,讀完大學又怎樣,還不是和我一樣,甚至還不如我呢。要說為什么,大概歸結于他們把自己的分寸眼光擴大到了全世界。
第二類是某些所謂的多金土豪。別的都是廢話,他們掌握著社會的絕對通行證,金錢。在知識層面可能比第一類人好一點,但他們的思想就是如此放蕩不羈。他們上過幾個大學生,管過幾個大學生工人,就把大學的一切踩在腳下。這只是一種莫名的個人自豪感,但一把鈔票扔下來,說服力瞬間爆棚。
第三類是某些大學生自己。他們能清晰的認知到自己是大學生,但他們怨天怨地、怨老師怨高考,怨體制怨社會。他們每天沉淪,他們會把現在和將來說成命,把性格的不足說成星座,打一局游戲,說聽過許多道理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然后抽一支煙,對身邊的人說這大學上的真TM頹廢,就為了一紙文憑,真是浪費生命。身邊的人大概也只會說,你個SB還能不能好好推塔了。
當然,這些三類都只是其中的某些人這樣而已。總之不管是那一類,只要多金一點,那絕對是支持大學無用論、讀書無用論觀點的最好論據。多金就能有八百標兵奔北坡似的威力爆表的發言權,也并不是他們錯,那是社會的認可。
讀書,讀大學,到底有沒有用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值得討論的話題。關于這個話題的問題的答案,已經百家爭鳴了,但都不足以完全取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都是他們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段經歷,絕不是值得完全模仿的人生模板。用一句通俗的話說,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煙花。我們之所以推崇讀書、讀大學,大概是因為大部分漂亮的煙花都是這樣鍛造出來的,這是大家都認可的,成功幾率足夠大的。你可以不選擇,但請不要打擾別人的努力。
(五)
對于當下大學這一塊的評價,事實情況如何每個人都有一桿秤,社會也有自己的衡量。于此,人人都說無風不起浪,但一陣風會引起無數浪,這就是一種片面與不公平。
讀大學到底讀什么,有人用一本書來找答案,有人用電影來找答案,有人用旅行來找答案,有人用一生來找答案。最后,我們翻看標準答案,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個“略”字。當然,也不乏有人把這個字也當作了答案。
其實,我并不同意某些老師的觀點。他們說課程學不好、成績績點那么低、經常不及格補考,還不如退學了,趁早出去打工,別浪費時間與金錢。我不知道在這些老師的眼中讀大學到底讀什么的答案為何,但我確實見過許多成績不怎么好,但其它方面超常的人。
他們不需要某一門課程來大富大貴、揚名立萬,但他們卻必須依靠大學的某一些資源來歷練自己。所以,僅僅因為某一方面的短板,就輕易剝奪別人利用大學其它資源的權利,是不是有失公允呢?
于我而言,讀大學真的是人生中一件非常具有意義的事。當我站在大學的校園里時,首先它肯定了我前十二年的奮斗,其次意味著我可以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利用。盡管我在自己的部分課程上是一個學渣,但這些并不妨礙我在大學去更大的圖書館,結交更多有特色的人,讀更多的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做更多提升自己思想與技能的事。
相反,大學給了更多參加公益活動的機會,給了我參與暑期社會實踐的機會,給了我去給山區的小孩子傳授知識的機會。還有許許多多的社團活動,辯論賽,籃球賽,這些都是青春記憶,也是人生的歷練。
這些都是我以“某些方面是學渣,別浪費時間、別浪費金錢”為理由退學之后得不到的。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全才,也從不要求自己的成為一個全才。在大學,我只是在努力的平衡著“應該做的”與“想要做的”之間的關系。
我是一個學渣,但我從來不否認自己讀大學、讀書、獲取更多知識的意義。
(六)
盡管這個社會大多數時候都以我是學渣,而否定了我的全部。
對于一些事,如果不能從源頭上解決疑問,那就從結果上推翻質疑。比如,大學無用論,讀書無用論。
少年壯志在胸……苦讀百卷經史,不止為功名之資,學問里自有傳承和堅持。-《書香年華》許嵩/孫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