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
一、理性思維的困境
1、歸納法的問題
2、演繹法的問題
二、第一性原理
1、第一性原理的結構
2、邏輯奇點下移
3、歐式幾何的立與破
三、各學科第一性原理
1、牛頓力學
2、達爾文進化論
3、林肯
4、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
四、第一性原理的性質
五、小結
一、理性思維的困境
1、歸納法的問題
常人的邏輯有且只有兩種:歸納法和演繹法。
歸納法是人類最基礎、最常見的方式,借助感覺和經驗來獲取并積累知識。歸納法有個經典的案例:在歐洲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在亞洲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在非洲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所以得出一個結論“天鵝都是白色的”。從目光可及的一些個案推出一個普遍性的共案,從特殊到一般,這就是歸納法。
99%的人類日常知識建立在歸納法之上,如今常規科學的主要研究方式也是歸納法。創業者最喜歡歸納法,藍圖上的數據曲線都是一路上揚的,這里有一個暗示:你看我過去的數據是一路上揚的,所以未來我的數據還會更好。這就是用歸納法在做推理。
休謨是經驗論者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他相信一切知識始于目光可及的經驗。但休謨第一個發現了歸納法的問題:即使所有的前提都正確,結論依然有可能錯誤。因為歸納法是對經驗的簡約處理,而人所能接觸的經驗太少了,受限于個人的時空范疇。
比如,我們并不能把全世界所有的天鵝一個個排查,看到底是不是白色的。但如果不做這件事情,我們就無法證明天鵝都是白色的。不過,如果有一天看到一只黑天鵝,我們可以證明“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結論是錯的。因此,歸納法只能證偽不能證明。
每個人的經驗都來自于歸納法,所以必須承認我們的認知有可能是錯的??柌ㄆ諣栮P于科學做了一個非常硬的定義,判定是否為科學的唯一條件就是必須有可證偽性。
2、演繹法的問題
歸納法是從具象到抽象,演繹法是從抽象再到抽象,也就是從已知的知識推演出未知的知識。人類1%的知識來自于演繹法,那1%可能是最重要的1%。哲科思維的重要特征是假設與證明,先有一個假設的前提,然后用它去邏輯推演,這就是演繹法。
舉個例子,牛頓推出F=ma這個公式之后,基于這個公式后續所有的推導都是演繹法。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演繹法非常有名的三段論:大前提是所有人都會死,小前提是蘇格拉底是人,結論是蘇格拉底也會死。
這個推論如果前提是正確的,結論一定正確。由此可見,演繹法能夠證明,只要前提正確,結論一定正確。
不過,演繹法并非無懈可擊。演繹法必須要保證前提的正確性。
如果演繹法的前提來自于歸納法,那結論一定會有問題。比如,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就有一個問題——憑什么說所有人都會死。
這其實來自于我們的經驗:之前所接觸的那些人都死掉了,所以推論所有人都會死。注意,這其實是歸納法。我們已經論述過歸納法的不可靠,那么用歸納法得出的結論作為前提去推論也是有問題的。
如果演繹法的前提不能來自歸納法,那只有一個辦法:前提必須是另外一個更高鏈條的演繹推理的結論。問題又來了,如何保證更高鏈條的前提是正確的?
那個前提也不能來自于歸納法,只能是更更高鏈條的演繹推理的結論。這件事情不能無限去推,必須有一個自確定的元起點,天然真實,可作為后續所有推理的基石。假如有這么一個東西,就可以保證演繹法后續所有的結論都是可接受的。
這個自確定元起點是混沌大學第二個核心模型,叫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我們做邏輯推理的地基,像蓋房一樣,想把樓房蓋的越高,需要往下挖的越深。有了第一性原理,就能保證推理的確定性和穩定性。
二、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的首創者是亞里士多德,他花了大量篇幅在寫第一哲學。第一哲學里提出,任何一個系統一定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一個根基性的命題或假設,不能缺省,也不能被違反。
王東岳說,凡屬真正理性化的思想系統,一般都會運行在一條基本原理之上。舉幾個例子,牛頓力學里面的F=ma,解決了宏觀力學問題;狹義相對論E=mc2,這個公式造就了今天的核能時代;達爾文的進化論找出四個字——自然選擇,這4個字管了38億年。王東岳厚厚的《物演通論》尺度大到137億年,也只有4個字:遞弱代償。
我們廣義的思維模型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具象模擬。比如我們常用冰山模型,當一講冰山模型的時候出現了那個形象。比如洋蔥模型,立刻知道洋蔥一層一層地剝。時光機模型,我坐時光機穿梭到過去。MVP模型,最小化可行性原理。這些是具象模擬,這是第一層思維具象模擬。
第二層次,思維模型。比如價值投資理念,顛覆式創新,市場學4P原理,波特五力,再來抽象化為思維模型。
第三層次,第一性原理?;緦儆趯W科底層的基本道理,比如說物理學機械論,生物學進化論,哲學里面的遞弱代償。
第一性原理是演繹推理的元起點,是所有思維模型得以成立的元根據,第一性原理支撐和定義了一個系統的邊界。英文里第一性原理是First Principles,這個First Principle后面有一個s,是說多元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并不是只有一個系統,它有層級之分,有子系統和大系統。很顯然,不同系統里面的第一性原理之間也有層級關系。
舉個例子,開普勒行星定律是天文學某一個領域里面的第一性原理,但它只是牛頓萬有引力的一個子原理。而牛頓萬有引力又是從相對論里面推導出來的一個子原理。每個系統里面都有第一性原理,但是系統和系統之間是有層級的,所以第一性原理也是有層級的,每個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
這也是為什么芒格稱之為多元思維模型,以及提出能力圈的概念。某個第一性原理是適用某個系統的,但另外一個系統未必適用。所以,一定要學習各重要學科的重要道理。
1、第一性原理的結構
第一性原理的結構是什么?第一性原理建立在一條或者幾條邏輯奇點之上。邏輯奇點是不證自明的事實,或者是更大系統的第一性原理。邏輯奇點這個詞是我們解開第一性原理的那把鑰匙。奇點這個詞來自于宇宙學。所有的科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都相信宇宙大爆炸,但宇宙大爆炸之前狀態是什么?
不知道,假設為奇點狀態。整個宇宙論建立在宇宙有一個奇點假設之上。但是,我們對奇點狀態沒有任何信息。換句話說,奇點是一個所有物理學家共同認可、不證自明的假設。
如果沒有這個假設,就沒有所有宇宙理論的后面一切。邏輯奇點也是這個意思,它在系統里不需要被證明,只能被接受,類似于數學里不證自明的公理。
剛才這張圖,邊界、模型建立在第一性原理之上,第一性原理定義了一個系統邊界,而第一性原理下面有一條或者幾條不證自明的邏輯奇點。
明白邏輯奇點有兩個用處:
第一,如何建立一個系統,答案是找到這個系統的第一性原理。如果你找到了第一性原理,就可以建立這個系統。那么如何找到這個系統第一性原理?答案是找到它的基石假設,找到它的邏輯奇點,這個方法叫做公理化方法。
第二,如何打破一個系統邊界,答案是打破這個系統的第一性原理。一旦把這個系統第一性原理打破了,這個系統的邊界自然打開。那么如何打破一個系統的第一性原理?答案是,把第一性原理下面支撐它的那個邏輯奇點打破了,這個第一性原理就打破了,我們稱之為奇點下移。
2、邏輯奇點下移
奇點下移是,原來有一個邏輯奇點不可解釋,但后來找到一個新的邏輯奇點,可以解釋原來的邏輯奇點。于是被解釋的邏輯奇點被破了,這叫邏輯奇點的下移。舉個例子,如果有朝一日,有一個人能對宇宙的奇點進行解釋,這個人的成就將會超過愛因斯坦。
100年以來沒有第二個物理學家的成就超過愛因斯坦。大家都在愛因斯坦的系統之內來解題。如果想成為下一個愛因斯坦,只要把大爆炸的奇點解釋一下。把常人下面那個奇點打破了,就把邊界破了,這種事情屢屢發生。
比如說歷史上遠古時代,人們對這個世界最終的解釋是神、上帝。神和上帝是遠古時期人們對這個世界解釋的邏輯奇點。到了哲科時代,人們用自然現象解釋宇宙如何起源,于是神和上帝的邏輯奇點被打破了,這就叫邏輯奇點的下移,這個時代就從神學時代變為哲學時代。
當我們對哲學時代的觀點能夠進行數據化計量的時代,就是科學時代,又把邏輯奇點打破了。
總結一下,我們的思維模型的立與破。立是建立系統,找到它的第一性原理,方法是公理化方法。然后是破,想建立自己的系統,必須打破此前的系統。下面以歐式幾何與非歐幾何的例子來講解公理化方法的“立”與“破”。
3、歐式幾何的立與破
公理化這個方法論起源于歐式幾何,歐式幾何的創始人叫歐幾里得,他有一本書叫《幾何原本》。歐式幾何龐大的幾何學建立在5個公理之上,演繹推理出467個命題。這個系統依據幾個難以證明,但是看起來相當正確的假設,這幾個假設就是不證自明的公理。
第一、兩點之間必可連一條直線。這證明不了,必須得接受。
第二、任意線段能無限延長成一條直線。
第三、給定任意線段,可以以其一個端點作為圓心,該線段作為半徑作一個圓。
第四、所有直角都全等。
第五、若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相交,并且在同一邊的內角之和小于兩個直角和,則這兩條直線在這一邊必定相交。
這幾條不能被證明,只能當作自明的邏輯奇點,到今天人們也不知道,歐幾里得是怎樣挑出這5條公理的。從那么繁雜的系統里面,挑出這5個基石,然后推導出所有一切,特別令人震驚。
推演每一步必有交代,根據的是哪個公理。就跟計算機運算一樣,歐幾里得的巨大貢獻,絕對不僅僅是建立了幾何學,他其實是一個哲學家。他創造了一種演繹法的思維方式,從為數不多的公理出發,推導出整個系統,建立了一個邊界。
建立系統的時候,與其從枝杈下手,不如從根本點下手,這個方法論影響了后世很多科學家。比如說笛卡爾、牛頓。
打破一個系統只需要把它的公理戳破。公理破了,系統就破了,歐式幾何就這么被打破的,也就是邏輯奇點的下移。歐式幾何從公元前300年,一直到19世紀,在2100年時間里無人質疑。
但是,期間數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反常點,這個反常點就是剛才說的第五公理。數學家們覺得這條有問題,但也說不出來是什么問題。歐幾里得推導了很多命題都沒有用到這一條公理,大家懷疑這條是不是多余,試圖用前四條公理推出第五條,但沒有成功。
直到后來,有兩個人發現歐式幾何有一個重要的隱含假設:這個世界是平直空間。我們講點、線、面,是因為我們的頭腦被設置成平直空間。這兩個人,一個是俄羅斯的羅巴切夫斯基,另外一個是德國數學家黎曼,幾乎同時意識到這個問題。
他們放棄了第五公理之后,純粹利用邏輯推演,居然推出兩種非平行、平直的空間,打破了原來平直空間的邏輯假設,從而建立了新的非歐幾何。要知道,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的空間幾何就是黎曼幾何。
所以,從歐式幾何到非歐幾何,是邏輯奇點從平直空間下移為非平直空間。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下移跨越非連續性。
三、各學科第一性原理
對于整個人類幾千年以來,真正的知識全都是由第一性原理組成。第一性原理足以構成人類知識的殿堂級寶庫。為整個人類貢獻了第一性原理這樣知識的人叫思想家。我們簡單梳理一下4個學科:物理、生物、政治、經濟,如何用公理化方法建立第一性原理。
1、牛頓力學
牛頓和達爾文都是工業時代以來的科學家,更是思想家。他們跟笛卡爾一樣,都是用普遍懷疑的精神,用公理化方法推導出自己第一性原理,建立近代和當代的世界觀。人類有史以來,世界觀級別的思想家有且只有三個人。第一亞里士多德,2000年以前建立了西方全部世界觀體系的根基。
第二牛頓,他開啟的科學革命,引導了工業革命,推動了工商業革命。牛頓的機械論世界觀迄今為止,還是西方和全世界主流的世界觀。第三達爾文,他的進化論或者演化論世界觀,應該引領我們走向未來一個新的世界觀。
牛頓大概22歲時,全部思想就形成了,把思想表達出來成書時,完全用的是歐式幾何的表達方式。牛頓全部力學建立在兩條邏輯奇點之上:引力與慣性。
我們先從亞里士多德講起,他認為地球上所有物體都是由土元素構成,土元素有一個內在的性質,要向宇宙中心運動,而宇宙的中心是地球。所以一松手,物體下落,物體之所以要運動,這是內在秉性造成的。
這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奇點。這個邏輯奇點一千多年以后,被牛頓打破了。牛頓認為物體之所以運動,不是因為內在有這樣運動的傾向,是因為有一個外力推動了它。
比如這本書之所以要落下來,是因為地球對這本書有一個引力。牛頓新的邏輯奇點打破了亞里士多德原有的邏輯奇點,于是亞里士多德原有關于運動的理論破了,被牛頓的力學代替。引力是牛頓的基石假設之一。
亞里士多德還有一個靜止的原理,他說靜止是物體的狀態。物體即使運動,最終一定會停下來,靜止才是物體的本質狀態。而牛頓說,運動的物體將一直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除非有外力讓它靜止下來。
牛頓的觀點與日常直覺是相反的。慣性定律是極度反直觀的原理,因為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物體會永遠運動,運動最終都會停下來。而牛頓說因為物體有慣性,物體本身就可以保持勻速直線運動,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我們今天聽熟了慣性這個詞,但在最初,是極其震撼的。
整個17世紀,最難發現的就是這個道理。為什么牛頓會反常識提出這個道理—— 求助哲學。牛頓相信古希臘的德謨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論,他用原子論來解釋整個宇宙。在原子論里,原子處于真空當中,原子很小,真空極大,也就是說原子和原子相撞的機會幾乎沒有。
“當原子在虛空里被帶向前進而沒有東西與它們碰撞時,它們一定以相等的速度運動?!迸c之類比,每一個星球是一個原子,整個宇宙星球和星球之間是大量真空。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由無限原子組成的世界。根據原子論的宇宙觀,在無限宇宙當中,由于空間太大,單個原子一旦運動起來,不會受到任何阻力,此時會永遠勻速運動。
其實是原子論啟發了牛頓。牛頓完全從哲學而不是從直觀感受中獲得了慣性定律。慣性定律一旦提出以后,根據假設演繹法,就得出牛頓的第一性原理:萬有引力。慣性+引力,推演出萬有引力。
奇點的下移,使得整個邊界打開了。兩千年時間,數以十萬計的科學家和知識分子活在亞里士多德的邊界之內。只有牛頓跳出這個邊界,找到新的邏輯奇點。正是因為他跳出來了,我們整個人類才有了今天的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工商業文明、信息時代。
2、達爾文進化論
達爾文的進化論有且僅有兩個邏輯奇點。
在達爾文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所有的物種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言外之意就是上帝把物種創造出來之后,就沒有新物種了。達爾文在上船之前相信上帝的設計論,但他本人又是一個科學家,有可證偽性精神。
他把搜集的標本拿回英國考察,的確被發現有新的物種產生了。他發現了進化論。
但達爾文對科學的研究并沒有到此為止,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他要為進化論找到一個解釋它的機制。在5年遠航期間,他發現了第一個機制,也是第一個假設,遺傳變異。
遺傳變異不是一個詞,是兩個詞,第一個詞遺傳,遺傳是在繁殖過程當中,把原有基因原樣不動拷貝到下一代里面去;所謂變異,是在遺傳過程當中,一定會有基因發生變異。
在達爾文時代,其實沒有基因這個詞,還不知道基因運作的機制,他說我不知道遺傳的機制是什么,但我堅定相信有遺傳這件事情的存在。
但為什么有了遺傳變異能產生新物種,他還是找不到道理,跟牛頓一樣,這時候達爾文又一次求助哲學。
1837-1838年是達爾文一生當中在知識上最活躍、最亢奮的時期,他貪婪閱讀各種書籍和雜志,不僅有地質學、生物學還有大量哲學和形而上學的,這段時間達爾文急劇地轉向了不可知論。
所謂不可知論,是指認為所有重要的知識人類還未了解,過去所有的洞見都可以被打破。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哲學上的預備, 1838年9月28日達爾文閱讀《人口論》,里面提到人口的繁殖跟競爭的關系,他突然頓悟得到了他的第二個基石假設,四個字,生存競爭。
資源稀缺會導致競爭,每一代繁殖都會有遺傳和變異,適應的基因被選擇下來,不適應的被淘汰下去,久而久之這些變異的累積會產生新物種。然后達爾文的假設演繹法由此形成了。
我們再描述一下,遺傳變異,生存競爭,兩個邏輯奇點形成達爾文的第一性原理:自然選擇。
牛頓和達爾文是近代和當代最重要的兩個科學家和思想家,他們的理論推導過程如此簡潔,他們的思維方式深受歐幾里得和笛卡爾的影響,完全是這種普遍質疑、公理化方式,找到公理后,第一性原理自然而然就出來了。
而這個第一性原理一旦找到以后,整個學科就建立起來了。所以達爾文以后的學科不用他親自去建立,他找到自然選擇之后,后代的科學家開始工作,系統就出來了。
當我們講管理的時候,管理的底層邊界是牛頓的機械論??墒钱斘覀冎v創新的時候,創新最底層的邊界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一定要學習達爾文的進化論,這個生物學思維一定會為創新打開無數大門,這就是第一性原理,這就是哲科思維。
3、林肯
人類簡史有一個觀點,說美國建國以前和之后,整個政治學的大貢獻就是美國政治學的第一性原理,人生而平等。
這是寫在1776的《獨立宣言》里的。在這個理念之前,幾乎全世界所有的政治理念都是人生而不平等,這是之前的邏輯奇點。日本有層級、中國古代有層級、印度有層級、大英帝國有層級,只有到了美國、美洲沒有層級。
美國《獨立宣言》是第一性原理式的一篇文章,《獨立宣言》開篇的第一句話:我們認為這是一個不證自明的真理,人生而平等。如果看的懂西方文本的特征,第一句話就是整個體系的第一性原理,后面所有條文都是在這句話當中產生出來的命題而已,這句話的分量可想而知。
林肯有一個著名的兩分鐘演講,兩分鐘演講里面第一句話依然是人生而平等。人類簡史說,人生而平等這句話在生物學上是不成立的,生物學上沒有任何兩個生物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人生而平等只能是個假設和理念。而這個假設和理念構成了今天美國政治學的邏輯奇點和基石假設,沒有任何人敢否定這句話,這是所有政治正確里面最政治正確的一句話。
研究發現,這句話的邏輯奇點來自于清教思想和古希臘思想。清教和古希臘哲學對美國建國的那一小撮先德們產生了劇烈影響。
林肯最偉大的貢獻有兩個:第一防止國家分裂,南北戰爭;第二解放黑奴。解放黑奴現在看來是很簡單的事,但在當初,議會里全是白人,大部分是反對黑奴獨立的。
在那樣的政治氛圍之內,簽署這個法律并且讓議會通過非常艱難。奧斯卡影片《林肯》里有一個場景,在簽發解放黑奴的法律之前,林肯一個人獨坐在書房,拿起歐式幾何來看。看到歐式幾何的第四公理:所有直角都相等。
這就是第一性原理,這就是歐式幾何的力量。所有人會認為歐式幾何僅僅是一個幾何,而那一小撮人能看到歐式幾何是一個哲學。正是在歐式幾何的影響之下,建立了人生而平等的基本原則,也就是第一性原理的下移鑄就了今天美國政治的根基。
4、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
當代經濟學最重要的一個第一性原理來自于亞當斯密,叫看不見的手。在亞當斯密之前,幾乎所有人的基石假設是為富不仁。無論是中國的文化、西方的文化全都一樣。
《圣經》有句話,富人上天堂,難過駱駝鉆過針眼。普遍認為這個世界的財富被富人搶過去了,所以窮人會越來越窮。
亞當斯密打破了這個邏輯奇點。在他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這本書里提出了看不見的手,他推論說,把你的財富投入到再制造、再流通當中去,你的財富本身就給這個世界創造了價值。
人變得富有,不是因為剝削,而是因為這個餅變大了。是創業家和企業家把這個餅變大了,而不是創業家、企業家把窮人給剝削了。亞當斯密說,每個人只要按照個人的利益去走,在一個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之下,通過分工和市場的作用,國家就會富裕。
經濟增長的模型特別像奇點大爆炸之后的宇宙膨脹。宇宙從137億年前奇點狀況一直膨脹,今天宇宙狀態繼續膨脹。財富總額也是持續膨脹的。
我們再看人類簡史里面的數據,公元1500年的時候,全球人口5億,人均產值550,全球GDP2500億,2010年全球人口70億,全球GDP60萬億,漲了240倍。
四、第一性原理的性質
第一性原理跟平時從經驗里邊用歸納法提煉出來的具象思維模型,到底有什么區別?
歸納法可以得到一些具象模擬,演繹法可以得到一些抽象的思維模型,通過哲科思維的第一性原理是繼續把它給抽象化,到一個系統最底層的那一條叫第一性原理,這三個層級是非常不一樣的。
第一性原理是一個哲學概念。第一性原理有三個哲學上的特征:
第一,第一性原理是第一因。第一因是哲學里面的詞匯,用大白話有點像從頭算,找到那個頭。第一因目的是為演繹法尋找根基。
第二,第一性原理必須符合簡一律。判斷一個系統是不是理性系統只有一個標準,這個理性系統一定要運行在一條基本道理之上。而且這是這個學科是否成熟的一個標志。
第三,第一性原理的最大作用是提供了曲線轉換的動力因。古希臘哲學有兩大問題,第一是實體問題,第二變化問題,實體問題思考的是構成事物的基本元素是什么,變化問題在思考這些基本元素怎樣變化,生成這些我們看到的事物。
基本元素是不變的,變化的是基本元素之間的組合關系,這就是還原論,原子論的說法。
這兩大問題背后還應該有一個第三大問題:第一,事物可以拆解為基本要素,是實體問題;第二:實體要素之間的變化會組合成事物,是變化問題;第三,這些基本要素為什么要變化,推動這些基本要素變化的動力因是什么。
而第一性原理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推動變化的動力因。牛頓的F= ma這個力提供了原子之間分離和組合的動力因。生物學實體是基因,基因是不變的,基因之間的分離和組合,是遺傳和變異。達爾文研究的就是基因為什么要變化那個動力因,也就是自然選擇,生存競爭。
生存競爭、自然選擇的作用力下適應的變異留下來,不適應的被淘汰,然后新的物種產生。
由此可見,第一性原理提供動力因。再看經濟學、創新學。熊彼特把經濟體拆解后有技術、產品、市場等基本要素,所謂創新就是哲學思維中的變化,指的是這些基本要素的新組合。
這些基本要素之所以要重新組合,是因為有一小撮人叫創業家,在投資家金錢的支持之下,把這些要素從原有體系里面拉出來,重新組合。而哪些要素會成為未來的主流經濟結構,依靠自然選擇。再看馬斯克,他的動力因是物理學的還原論思維,拆吧拆吧,拆到第一點,然后重新組合。喬布斯的動力因是變化思維,而且連續性變化。
一個產品剛剛發布之時,他已經開始了下一個產品的研發,等待摧毀上面這個產品。完全是把非連續性運用到日常每一個行動當中去了。
馬化騰也是生物學思維。從QQ到微信,不是布局出來的,是從下而上長出來。馬云跟別人不一樣,他不做執行的事情,甚至不做戰略的事情。他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跳出邊界。
這些例子說明,第一性原理一定不是使命和價值觀,一定不是公司文化,一定不是企業目標那些東西。換一句話,凡是目光所及范圍之內,用眼、耳、鼻、舌、身體驗出來的一定不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所有表象背后不變的東西,才是第一性原理,是一個哲學概念,需要調動哲科思維才能找到的那個東西,叫第一性原理。
五、小結
回顧一下這兩節課的內容。我們眼、耳、鼻、舌、身所活著的現象世界里邊,會產生一個經驗的邊界。由于所在的時空太窄,把所在時空的經驗用歸納法整理出來一定是錯誤的,會把我們束縛在里面。
需要用思維模型去打破。思維模型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簡化,思維模型就像眼睛把光扭曲為顏色一樣,我們的邏輯把世界扭曲為思維模型,這叫思維模型決定論。
絕大多數人到這一步就夠了,一小撮人如果還不滿意,還想往下走,需要新的思維方式來打破思想的邊界,取得更大的成就,這個思維方式叫哲科思維。
只有哲科思維能打破我們的思想邊界。演繹法不能證偽,所以需要給演繹法提供一個根基,即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論是普遍懷疑和奇點下移,由此破除群體效應。
每一個邊界建立在第一性原理之上,第一性原理定義建立在幾個邏輯奇點之上。人類既有的思維模式構成了邊界,一旦打破這個邊界,就會變成以前的十倍好,一切進步都來源于對原有邊界的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