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說話誰不會啊?好像挺簡單的,沒有什么難的,在沒接觸《好好說話》這本書之前估計很多人也是這么認為。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見解,先別急,等你把我的這篇文章看完了,再下結論。
? ? ? 不會好好說話,有兩個原因:第一、不會思考,拎不清說話時的場景;第二、說話是下意識行為,沒有把說話當做剛需。那么,到底要怎樣分析狀況,才能確定正確的說話策略呢?
? ? ? ? 常見的五中說話場景:演講、溝通、說服、談判、辯論。搞清楚當下說話場景是屬于這五種狀況中的哪一個是開口前需要思考的。比如有人說話之前拎不清境況,搞不清說話的目的和情景。要溝通了他在單方面演講,要演講了他又在說服,要說服的時候又在談判,更有甚者把工作場景的話術帶回家,和老婆孩子說話都一本正經很嚴肅,這樣溝通就變得很困難了。這種場景的錯位,就導致這場講話從開始就注定失敗。那如何能快速的拎清情況呢?這就要理解說話是一種“權力的游戲”這個概念。話總是說給別人聽的,說話的人和聽眾總能構成某種關系。在這些關系里面,也總會出現誰主動誰被動的局面。我們說任何話的時候必然生出權利的關系。你需要影響誰,誰就掌握這場語言游戲的主動權。比如一個銷售員與顧客對話,最終決定掏不掏錢的是顧客,權力就在顧客的手里。在開始對對話之前,要迅速拎清楚這種權利關系,使用合適的話術。
? ? ? ? 演講是權力形成的開始,偏重于表現,重在對聽眾的吸引、聚焦和引導,開始和臺下的聽眾建立起親和性、可信度和權威感,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先獲得聽眾的認可,再傳達真正重要的信息;溝通是權力的流動,偏重于理解,拉平二者的關系,讓對方打開心門,讓雙方都能講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我們要避免刨根問底,在容易起沖突的地方需要不斷調整方向,避免沖撞,更要避免一方凌駕于另一方之上,暗示出地位的差別;說服偏重于改變,權力在對方的一個場景,對方掌握主動,這時候就要尊重并利用對方的自主性,卸下對方的心理防備,訴諸對方自身的心理需求,讓對方感覺到是自己的選擇,是自己的觀念升級了;談判是權力在雙方的,偏重于協調,我們需要把各自目的、訴求、利弊擺到桌面上來談,通過討價還價的利益交換,確定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操作方案;辯論是一種權力在他方的場景,當雙方就某些細節爭執不下,彼此都盯著對方,但心里都在想著得到旁觀者的認同,對手不重要,他只是我們要向第三方證明自己正確的工具。歸根到底好好說話都是好好思考。說到這里你可能可能會產生質疑,哪有這種純粹的說話場景,我們處在復雜的環境當中,不是在理想預設環境當中。的確是這樣的,好好說話是系統性的,是全息的,以上這五種場景只是把說話的語境進行了拆分,只有掌握了這五種基本的場景說話技巧才可能融匯貫通。
? ? ? ? 今天我主要來分享一下溝通這個場景。溝通是一種幫助你打破自身局限,在交流中實現自我,并且進一步幫助他人自我實現的技能。有些人說話很容易傷人,但自己卻不知道,多數情況下都是言外之意傷了對方。比如想要表達關心,聽起來總感覺是在指手畫腳,我自己經常會對孩子說:你怎么不吃飯呢?如果不吃飯今天啥也不許吃。孩子很反感的說:不行。或者產生抗拒心理。溝通要建立在平等,我顯示出比他高的地位,權力關系無法流動,對話進行不下去了,孩子聽了也很不舒服。再比如有人在微信上問:在嗎?有空嗎?實際上他只是表現出禮貌,卻不知有綁架的嫌疑,如果你說有空。他可能就會有麻煩事找你,推脫不掉,就很為難,讓你沒有選擇的余地。那怎么樣讓人不反感呢?就是把焦點放到人的身上,溝通是人和人思想流通的過程,重要的是兩個人的距離,彼此心理的感受,平等的溝通我們沒有權力去評判對方,但有表達自己感受的權力。安慰別人的時候,說出自己理解對方的感受,始終關注人的身上,不要說具體的事情。需要別人幫忙,就直接在微信里說明情況,把要不要幫忙、賣不賣你這個人情的權力交給對方,比用技巧綁架對方更好。提前包裝好自己話里的棱角,預防言外之意傷到對方。不管對方是不是玻璃心都需要注意。
? ? ? ? 溝通就是要讓權力關系流動起來,創造讓對方暢所欲言的環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