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火時葳 垂絳雨水
芒種殷雷 勞燕分飛
數千年前的此刻我們仰望星空
千年后我們在書本媒體強調下
在一門心思地賽龍舟、包粽子
端午,曾是我們最熟悉的節日
此刻也成了我們最陌生的節日
——題記
端午的前世今生
還得從我們頭頂的星空談起
說來又是一個悠長的故事了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
端午是個紀念的節日
屈原在這天懷石汨羅
伍員于是日裹革投江
還有曹娥以及介子推的賢孝傳說
或出自神話傳奇或取諸民俗記錄
如《續齊諧記》《荊楚歲時記》
皆不足為據
縱觀華夏的傳統節日
根源大多與三者有關
對天象與圖騰的敬畏和崇拜
協調歷法與自然的實際需要
尋求天人關系的和諧和統一
端午在農歷夏至日的前后
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
處于全年天空最中的位置
此時草木茂盛、萬物興勃
卻也蟲害滋生、疾病播染
這是端午節的自然特殊性
古代星象觀測中周天二十八宿
分居于東南西北四個四正方位
東方蒼龍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
四時輪轉協同蒼龍七宿而變化
分為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個星宿
合并起來就是東方蒼龍的形貌
蒼龍七宿的心宿也稱為大火星
當此時節,心宿便會昏見南中
全年唯一一次出現在正南中天
這便是端午時節的天象特殊性
先天八卦以乾坤來定南北
兩兩相重即為六十四重卦
天為乾地為坤,天南地北
因此,正南方位即是乾位
蒼龍七宿行至正南中天時
恰好便位于易經中的乾位
對應干支歷法紀時則為午月午日
午月即五月,對應乾位的第五爻
陽爻稱為九,五為陽爻故稱九五
九五爻位于上卦中位稱之為得中
陽五爻又恰處奇數位稱之為得正
時制卦位既得中又得正稱為中正
正即為端
中義通午
是為端午
從卦辭上來看五爻爻辭為飛龍在天
正合蒼龍七宿此時的正南正中之位
是蒼龍躍居一年中最吉之位的象征
也是自然界萬千物生長的鼎盛時期
人們在這天祭祀蒼龍表達崇敬之情
逐漸形成了綿延數千年的祭龍傳統
同時人們借此機會向蒼龍祈福辟邪
以求能免受疾病和夏季蟲害的滋擾
殷人歷法更是將這天奉為夏至歲首
因此祛病防疫和對天象蒼龍的崇拜
才是端午節形成之初最本真的意味
及至漢代新歷,端午定為五月初五
端午節俗豐富、形式多樣
但當我們了解其根源以后
會發現他們其實同出一源
即是祛病防疫和祭龍祈福
后世雖有不少的增減潤色
但宗旨恒存萬變不離其宗
《荊楚歲時記》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楚辭《九歌·云中君》
浴蘭湯兮沐芳,華彩衣兮若英
都記錄了端午沐浴蘭湯的習俗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所用的“蘭”
并不是我們通常印象中的蘭花
而是指的流行于上巳節的佩蘭
《五雜俎》
蘭湯不可得
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世多以菖蒲艾草代替佩蘭
隨著時代的遷移,節俗流變
佩蘭沐浴之俗已然漸行漸遠
一如端午節祛病防疫的初衷
也隨著節俗的流變逐漸式微
《荊楚歲時記》
采艾以為人
懸于戶上以禳毒氣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草與菖蒲的使用同樣是為衛生防疫
這種布置花草以祛疫的方式由來已久
五月,艾草迎來了最旺盛的生長時期
其藥用功效和芳香氣息此時也最顯著
這也是人們端午爭相采艾的重要原因
菖蒲葉同樣也具有祛疫功效
其揮發性物質具有提神通竅
健骨消滯和殺蟲殺菌的作用
《九歌·東君》
衣青云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傳說東君舉長弓射天狼是為了驅災辟邪
五月蟲害滋生,各種毒蟲會在此時出沒
民間把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視作五毒
刺五毒也是人們祈求安康和驅疫避災的方式
古時人們用紅紙印畫五毒的圖案張貼于室內
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上,意味著五毒已被刺死
從此再也不能橫行,危害人們的日常生活了
《風俗通》
五月五日
以五彩繩結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
青紅白黑黃為五方五行之色
也被古人視為吉祥崇高之色
五這個數與端午之午有莫大的淵源
因此很多端午節俗都喜歡以五定名
以五色繩系在頸項、手臂、手腕和腳腕上
寄托驅疫避邪的寓意,也為節日增色不少
現在孩子們的長命鎖便由五色繩發展而來
也有香囊用五色絲制成
納入各種香草或中藥材
其中又以五月艾草為多
長輩給孩子們佩戴香囊
使其遠離疫病免受蟲咬
《荀子·禮論》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祭祀天地和祖先是華夏民族的生存之基
是對自然的尊崇敬畏對前人的愛思敬誠
端午節向來都有祀神祭祖的傳統
其最早就來源于古老的祭龍之俗
后世才發展為對古代賢孝的祭祀
從祭屈子到競渡、投粽、迎鬼船
都飽含了崇敬、追念和愛戴之意
《競渡棹歌》
看龍舟,看龍舟,兩堤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龍舟競渡最早是由祭龍發展而來后世多有附會
《荊楚歲時記》認為該節俗來自對屈原的祭祀
《事物紀原》引《楚傳》
競渡“起于越王勾踐”
認為競渡之俗源于五月五日越王勾踐操練水軍
在競賽開始前都要舉行請龍、祭神等祭祀儀式
以求驅邪攘災、福佑年豐
拋開眾說紛紜的起源問題
從流傳狀況看,龍舟競渡堪稱端午
最受歡迎、留存最廣泛的節俗之一
中國傳統節日不僅民俗豐富
在飲食開發上也是毫不含糊
而端午的飲食品類經久不衰
甚至流傳海外至今仍是風尚
《梟羹》
射聲彈弋不虛發,獨取鳴梟供膳夫
梟羹是端午節最早出現的飲食之一
古人認為梟(貓頭鷹)是一種惡鳥
長大以后會將其母親吃掉
古代文獻對此也多有記載
《說文解字》
梟,不孝鳥也
故日至捕梟磔之
《草木疏》
梟也,關西謂之流離
大則食其母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序
庖捐惡鳥,俎獻肥龜
食梟最早成為端午節俗在漢代
認為五月初五對父母多有不利
食梟有消除危害保護父母之義
《史記》注引如淳言
漢使東郡送梟
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
類似的記錄還見諸《東周列國志》
潁考叔為勸諫鄭莊公迎回母親姜氏
請鄭莊公吃梟,并解釋說梟為惡鳥
長大以后會將養育自己長大的母親吃掉
如今看來端午吃梟的節俗只是借鳥說事
更多的是為了宣揚傳播儒家的孝義思想
也許因為梟不易捕獲最終沒有流傳下來
《六幺令·天中節》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粽子堪稱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了
最早出現于春秋時祀神祭祖用的祭品
也稱粽籺北方以黍米制作的稱為角黍
周處《風土記》
仲夏端午,方伯協極
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粽子成為端午節俗食品是在晉代
唐代發展出了錐形、菱形的粽子
在形態上與今天的粽子更近一步
及至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
粽子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形狀以便營銷
有堆成亭臺樓閣的有疊為木車牛馬的
更是將果品納入粽中出現了“蜜餞粽”
明清時期,粽子的裹料發展為蘆葦葉
整體看來,與現在的粽子基本一致了
《荊楚歲時記》
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
以菖蒲浸酒可以改善酒的口感
在原有酒香的基礎上增加蒲香
也使酒水入口時變得更加鮮爽
后來也在酒中加入朱砂和雄黃
能起到殺菌消毒和辟邪的作用
端午人們不僅會飲用菖蒲酒
也將其灑在房間的角落門窗
涂抹在孩子們的耳朵和肚臍
也能有躲避毒蟲虺蛇的功效
如今每逢端午就有人強調
端午要說安康不能說快樂
節日的紀念意義日漸濃厚
原因則要從賢孝傳說說起
《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三閭大夫屈原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
他出身楚國貴族,勵志實現美政理想
秦楚武關之約,楚懷王卻被扣為人質
新即位的楚頃襄王對外奉行妥協政策
直言進諫的屈原被放逐于沅、湘之間
而楚都鄢郢也在不久之后被白起攻陷
屈原聞訊,寫下《懷沙》后憤而投江
《九章·懷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
屈子沉江的具體時間已經不可考
通過現有文獻推斷應該是在孟夏
一般認為《懷沙》是屈子絕筆作
該篇首句便敘述了時間是在孟夏
而這一時間恰好與端午十分接近
于是屈子的事跡便被附會和潤色
自此與端午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
祭祀屈子便成了端午的重要習俗
甚至有人因此認為端午不該快樂
《伍子胥廟》
百世子胥調,猶存寂寞中
鞭尸生快怨,扶眼死遺忠
伍子胥的故事廣泛流傳于江浙地區
春秋時期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所殺
因故,伍子胥背楚投吳、助吳伐楚
吳軍士氣高昂,五戰攻破楚都郢城
彼時平王已死,伍子胥便揮兵王陵
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越之戰中越國戰敗,越王勾踐請和
伍子胥向吳王夫差建議徹底消滅越國
夫差不予采納,還對其忠直感到厭惡
收受越國賄賂的伯嚭向夫差構陷子胥
夫差竟然聽信了讒言,賜劍于伍子胥
子胥忠直之士,視死如歸,飲劍自盡
并命舍人在自己死后將他的雙眼挖出
懸于東門,親眼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
夫差聽后大怒,令人取過子胥的尸體
裹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日投入大江
子胥是否真的是五月初五被投入江中
已無從考證,但越軍最終開進了姑蘇
后人悼念子胥的忠直剛烈,哀而祭之
自此端午也成為了紀念伍子胥的節日
《后漢門·曹娥》
心摧目斷哭江濆,窺浪無蹤日又昏
不入重泉尋水底,此生安得見沈魂
曹娥的故事說來還與伍子胥有關
據傳曹娥的父親曹盱是一位巫祝
通曉音樂,負責當地的祭祀工作
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例行祭祀
而曹盱在迎伍神時不幸溺于舜江
這位伍神便是伍子胥,也稱潮神
曹娥年僅十四,聞聽噩耗悲痛欲絕
于是沿江尋覓父親尸首,號哭不絕
或許是想拼盡最后的氣力爭取希望
十七天后曹娥投江尋父,最終溺死
五天后人們發現她的尸體浮出水面
打撈時,她懷里還抱著父親的尸體
后人念其賢孝,將舜江改為曹娥江
快樂還是安康
這是一個問題
以前,我們對“端午快樂”毫無意見
不知從何時開始,端午節只能安康
理由是端午是紀念祭祀屈原的節日
涉及到紀念就得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這里我們首先要搞明白確兩個問題
一、端午節的起源是否是屈原投江
二、端午節的主旨是不是紀念屈原
對于第一個問題前面我們已有論述
端午起源與當時的氣候和天象有關
仲夏的濕熱導致蟲害滋生疾病蔓延
而此時蒼龍七宿又恰好在正南中天
特殊的氣候條件與特殊的天象方位
形成了天人之間的諸多關聯和統一
仰觀天文,以祈求福祉、建立聯系
俯察節候,以設法祛疫、適應生活
這才是端午產生的動機和根本原因
只不過在產生之初端午還不叫端午
至于屈原投江已是千年后的事情了
或許正是因為端午節時間的特殊性
屈子才選擇了在這樣一天懷石投江
或是后人有意“讓”屈子在這天投江
但這里面的真實性已經無從考辨了
起源說清了,主旨也就明朗了許多
后世端午固然有對屈子的紀念意義
但從源頭上看端午的主旨非常明確
一個是祛病防疫,一個是祭龍祈福
前面我們列舉了端午各種節俗飲食
都與上述兩主旨有一定程度的關聯
浴蘭湯通過體外清潔來作衛生防疫
飲蒲酒通過內服飲用的方式來殺菌
掛艾草菖蒲通過自然的揮發來驅蟲
刺五毒通過象征的形式來規避蟲害
粽子最早是一種祭品,與祭龍相關
龍舟競渡也由祭龍的習慣發展而來
紀念屈子與這些節俗沒有直接關聯
更像后人有意使之與端午產生聯系
以表達對屈子的思念宣揚孝義思想
不可否認屈子確實影響了后世端午
紀念屈子也成了端午重要節俗之一
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就是端午的主旨
從節俗內容和主旨看安康沒有問題
無論是出于祛除疫病還是祭龍祈福
都是追求生活和身體上的安適康健
因此端午安康其實很契合端午主旨
但這里的安康與祭祀屈子是兩回事
凡祭祀先賢向來講求的是愛思敬誠
求一個態度,與節日安不安康無關
既然安康沒有問題是否不能快樂呢
前面講端午蒼龍七宿位于正南中天
于易經乾卦九五位,既得中又得正
因此,端午是非常吉祥瑞意的一天
有什么理由藏著掖著,故作沉郁呢
查覽文獻,端午洋溢著快樂的氣氛
敦煌文書張敖《端午相迎書》寫到
喜逢嘉節端午良辰獻續同歡傳自荊楚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端午愉悅的氣氛
晏殊也在《端午詞·內廷》中寫到
雕盤分楚粽,重重團扇畫秦娥
宮闈百福逢嘉旭,萬戶千門喜氣多
宮闈萬戶的喜氣,難道還不夠快樂嗎
《萬歷野獲編》也有關于端午的記載
今京師午節尚有射柳之戲,俱在天壇
至禁中,則有走驃騎,劃龍船二戲
上與宮眷臨視極歡,命詞臣進詩詞對聯
更是一場熱鬧非凡的端午游藝歡會
我們今天說端午快樂又有何不可呢
如今端午已經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同樣的節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
對節日的需求因人而異也因時而異
去糾正別人的快樂肯定自己的安康
違背了人情冷暖也忽略了客觀實際
因此快樂還是安康不是非此即彼的
安康有據,快樂無過
最后我想說
端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