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閑來讀經,心靜生歡喜,不禁想起了蘇軾的詞:
西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說得多好啊。但這樣簡單愉悅的境界,并不是所有蕓蕓眾生都能體會和享受到的。
我們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主動或者被動讓各種真真假假,反面或者正面的信息沖擊著頭腦。要保持清醒,必須有一顆七竅玲瓏心,簡化再簡化,刪減再刪減。
世界又是如此喧囂,當光怪陸離的生活讓我們目眩神迷時,當名利熙攘的社會讓我們疲憊不堪時,我們需要清歡的況味來滋養身心。
人生在世,汲汲于名利,汲汲于富貴者眾。我們不管白天黑夜,身陷爭斗的游戲:爭一切該爭不該爭的東西,爭一切對自己有用沒用的東西。爭到最后連自己都不明白為何而爭?為何而斗?為何而苦?
不如拋開一切,卸下過多無益的欲望,保持一顆清凈心,專注于當下,享受清靜簡單的生活。清歡之味,不粘稠,不熱烈,卻又有持久的芬芳。
要得太多其實是一種負擔,知足常樂才能保養一顆感恩歡喜的清凈心。世間萬物何其多,我們能享受的也只是一日三餐。世間億萬人中,能彼此知心溫暖的也不過一二,如此足矣。
靜下心來,跟貪嗔癡保持著距離,單純地做自己該做的事,愛自己該愛的人。清歡之味自然而來。你會覺得,清晨的鳥鳴是悅耳的,日間的陽光是燦爛的,夜晚的星空是美麗的,你身邊的人是可愛的……
清歡在于內,在于自己一顆清凈心的一念之間。人間的一切美好,也依次開花。
清朝大畫家盛大士在《溪山臥游錄》中說的:“凡人多熟一份世故,即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一分高雅?!蔽覀優樯?,世故與機智當然必不可少。
但是,高雅之士,知世故而不世故,甚至大智若愚。這樣的人,才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從容淡定,坐懷不亂,看透世事依然熱愛生活,也才有資格和能力享受清歡。
粗茶淡飯是清歡,淡淡墨香是清歡,朗朗書聲是清歡,近山遠黛是清歡,采菊南山下是清歡,詩文會友是清歡,品茗論古今是清歡,獨處發呆也是清歡……
清歡滋養著心靈,比膏梁厚味更令人愉悅和難忘。清歡是智者的高山流水,是有福者的悠然見南山。
千百種人生,千百種活法,千百種滋味。唯清歡最難得,也最明心見智,最讓一個人接近真我,最讓一個人接近自然喜悅的狀態。
人間有味是清歡,和有情人,做快樂事。簡單純樸,感恩,滿足,慧福,自在,圓滿。任花開花謝,緣起緣滅,清涼逍遙。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自是第一流人物。”人間有味是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