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茶道里常說,一期一會,世當珍惜。人與人有邂逅之情,人與書亦有相遇之緣。林清玄先生的《心有歡喜過生活》便是這么一本讓人“一得永得,永不相忘”的捧讀之物。
? ? ? ? “漫長的一生充滿苦難,不如就當成游樂場,總有值得慶賀的,心所要的不是足夠多,是足夠歡喜”“當你站在靈性的高境界,再看人生的挫折跟困頓,很簡單就化解了”。通過文字撿拾散落在人生角落、生活細碎里的禪機,這本散文集從封面書名到扉頁末字無不浸透出一種暖意自生的清凈溫情。
? ? ? ? 林清玄先生的文字猶如清泉,沁人心脾,“清歡”便是涌入我心中的第一汩泉。“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清歡”的倡導者蘇軾先生心中的“清歡”,亦是林清玄先生眼中的“清歡”。何謂“清歡”,林清玄先生將其譯為“清淡的歡愉”,在他看來,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對平靜疏淡簡樸生活的一種熱愛。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因為它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所以,在他看來生活在現代的人,差不多是沒有清歡的。
? ? ? ? 的確,“清歡”對當下的大多數人而言不啻一種“奢侈品”,我之所以說它是一種奢侈品,不是因為清歡難求,只是世俗之人對它的忽視甚至是不屑,令它面臨一種世間難覓的尷尬。正如林先生所說,世人皆以濁為歡,以清為苦。紙醉金迷的奢華、功名利祿的誘惑又有幾人能看破,或主動或被動,我們都在生活的打磨中疲于奔命、忙于生計,漸漸成為了被時間壓縮,盲心又盲身的“大忙人”。我們的眼中沒有“清歡”,更早已忘卻“清歡”,我們被“房子”“車子”“票子”這些身外之物“綁架”了,陷溺于“房奴”“車奴”“守財奴”的泥塘沼澤,無法自拔,甚至以為生活的目的就是賺錢。或許有部分人有更高尚的理想追求,他們會振臂高呼“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畢竟古往今來,有著經天緯地、曠世扶危豪氣胸襟的成大事者,又怎會有時間將自己困頓在所謂的“清歡”。他們會說,追求所謂的“清歡”,是那些愛故弄玄虛、賣弄情懷的文人愛干的事兒。
? ? ? ? 但私以為,艱辛忙碌、理想抱負等都不是理由。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說:“第一流人物是在清歡里也能體會人間有味的人物,是在污濁滔滔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的人物!”只是不同于林清玄先生的是,我并不認為“清歡”就必須遠離塵世的喧囂,并不認為“清歡”必須以純凈的世界為載體,并不認為“清歡”與人生抱負必須相悖而立。不是只有清香怡人的公園綠地、云煙深處的青山碧潭才有清歡,清歡并不是文人墨客的專利,它甚至不需要很高的境界。清歡不難覓,在我看來它就是平凡生活的一點喜悅,是鼻尖的茶香、雨后的清新、米飯的香甜、煎餅的酥脆、人生的相遇、代際的傳承……它不該是一種人生追求,它只是一種我們該有的人生態度,“清歡”該是無處不在的。佛偈里常有“即心是道場”、“密在汝邊,會心不遠”的說法,所以在我看來,風景不只遠方,你若有心,陽臺的茉莉也會是驚喜。
? ? ? 人們常說,人活一世,痛苦遠多于快樂,如果你感到不舒服就對了,因為舒服是留給死人的。是啊,生活總有柴米油鹽醬醋茶,酸甜苦麻澀咸,但不正是因為嘗遍人生百味,我們才更能體會到點滴歡喜的珍貴,才更懂得珍惜當下。所以,于我而言,人生的幸福就是這一點點“清歡”累積在一起的集合體,我們有時感覺不幸福,并不是真的不幸福,只是我們有了太多的功利追求,沉淪于太多的物欲橫流,我們被外部過重的負荷壓彎了腰,忘了抬頭看看云彩散后,雪霽初晴的天空。
? ? ? ? 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說,一個人不管處在任何環境,都要堅持心靈深處的某些質地。如果可以在生活中多留一些自己給自己,不要千絲萬縷地被別人牽動。
? ? ? ? 不辟清隅,無需境界,在任何時空任何角落,我相信,心若香茗,清歡自來。愿我們都能在覺悟明朗的那一刻看見般若之花的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