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然雪嬋
1
昨晚重溫了一部經典電影《The Bucket List》(遺愿清單),講述的是得了癌癥將不久于人世的兩個老伙伴Edward和Carter,為自己列了一份遺愿清單,相約周游世界、找尋生命意義的故事。
影片風格極簡單樸素,沒有過多博人眼球的情節,只是非常寫實的敘述了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卻被杰克?尼科爾森與摩根?弗里曼這對奧斯卡影帝演繹得如此溫暖深刻,唯美動人。
他們一起去跳傘、賽車,穿越絕美的夕陽到達法國,在埃及的金字塔旁邊做禱告,拜訪印度泰姬陵,在非洲大草原上和野馬一起奔跑,來到喜馬拉雅山腳下仰望Carter心中的“神山”。
他們完成了很多以前沒有完成的心愿,而后將完成的心愿一項項從清單上劃去。
影片的結尾,在Carter信上的獨白中,Edward終于有勇氣走進女兒的家中,俯身親吻美麗的小外孫女,隨后劃去“kiss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the world”,完成了他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心愿。
2
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非常焦慮和沮喪。
隨著年紀漸長,生命即將走過1/3,可自己卻一事無成,做著自己并不那么喜歡做的事,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做什么,羨慕身邊所有人,唯獨對自己處處懷疑與不滿,苦于尋找活著的意義。
今年年初時我第一次看了這部影片,大受觸動。
若我突然被告知,自己將不久于人世,那我會有什么感受呢?會有很多遺憾吧。
畢竟我還有那么多事情沒有去嘗試,還有那么多地方沒有去,還有那么多人沒有見,我甚至沒有向父母好好表達過我對他們的愛,就這樣離開人世,如何甘心?
于是我嘗試著列出自己這一年的“Bucket List”,一共五項。
1)考過中級會計師職稱
2)出國旅行一次
3)學會開車
4)詳細讀完30本經典著作
5)自如地站在臺上演講
直到昨天重溫一遍影片。離2016年結束還剩整整2個月。我竟也完成了4項,還有1項待完成。
我將這個簡易的list寫在筆記本里,同時也記在心里。而后我的每一個決定每一次行動都未曾偏離過這份list。
我每周末的兩天都會抽時間去圖書館,看專業書籍或者名家著作,并且細細記好筆記。短短半年時間里,我記完了兩本厚厚的筆記本,讀完了22本世界和中國名著和十幾本其他的書籍,雖然數量不算多,但是對我已經是個不小的挑戰了。
意想不到的是,逐漸地,我的焦慮減輕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靜的堅持。我開始養成思考和總結的習慣,思維也逐漸有了深度。
如今回過頭看,人之所以會焦慮,有時候僅僅只是因為失去了方向。而一旦你有了方向,一切的努力和堅持才有了意義。
我一向膽小,也習慣了將自己擺在一個很低的位置上,以至于會經常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由此而沮喪和懷疑自己。
于是,今年年初我報了一個當眾講話的培訓班,去做自己最害怕做的事——在眾人面前演講。從第一次上臺的腿腳發軟語無倫次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到現在能站在臺上面對眾人從容講話,在俱樂部演講比賽中還拿到了名次。
并且,今年年中時,我大膽地走出去,在一個離中國幾千公里的異域欣賞到了最美的夕陽和地平線,聽當地的居民說奇聞軼事,在那個陌生的地域,我第一次戰勝了自己對異國的恐懼。 而事實上,在一次次嘗試中,我也終于逐漸找到了自己真正熱衷的事情。
如今我才知道,人之所以會沮喪會懷疑自己,有時候僅僅只是因為,你用過往的經歷在心里織了一個網,限定了所有的可能性,而勇敢地跨出去,你會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3
你一定讀過美國著名探險家約翰?戈達德的故事。
15歲時他從未見過世面,但他為自己列了一份List: 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剛果河探險;登上珠峰和乞力馬扎羅山;駕駛大象、駱駝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走過的路;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巨著……
他把每一個目標都編了號,共有127個。他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去執行。
直到他49歲時,完成了這些目標中的106個,一生獲得了一個探險家所能享有的所有榮譽。
正是他的List,讓他做完了一些人也許幾輩子都不可能做完的事。
“遺愿清單”并不真的是遺愿,它只是代表了時間的迫切性。等到年歲漸長,你會發現,沒有什么比那些一去不復返的時光更能讓你覺得珍貴了。
最近網上被一個叫周西的26歲姑娘的一篇演講《滾蛋吧!腫瘤君》刷屏。
在一個風華正茂、甜美可人的年紀,卻被殘忍地告知患上了卵巢癌,從此被剝奪了當媽媽的權利。
這正印證了一句話: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來。
我們總習慣了對自己說:來日方長,等以后做也不遲。我們總以為我們還有很多時間,不急于這一時。而正是這樣的想法,讓很多寶貴的時間從我們的指縫中偷偷溜走,錯失了做各種嘗試、增長閱歷見識的時機。
很喜歡《死了都要愛》里的一句歌詞:把每天,當成是末日來相愛,一分一秒,都美到淚水掉下來。
這不應僅僅是對待愛情的態度,更應該是對待人生的態度。把每一個今天都當成是最后一天,并不是說每一天都是末日,只是這種對待生活的態度,會讓你的時間價值最大化,讓你的每一天都過得飽滿馨香。
而“遺愿清單”正是一個這樣的存在。你可以列出最近半年、一年,乃至未來五年、十年最想做的事,而后不遺余力去實現。它會讓你的每一天乃至每一個小時,都有明確的方向。而一旦有了方向,剩下的,唯堅持而已。
等到一段時間以后,你再回頭看看自己沿著這份List走過的路,你會驚訝地發現,以前那些你最想做的但看起來遙不可及的事情,竟奇跡般地做到了。
之前一直焦慮即將到來的30歲,現在也似乎不那么可怖了。每個年齡都有其獨特的美好,只要你在這個年齡段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那些閱歷和經驗就一定不會辜負你。
畢竟困住一個人的從來不是年齡,而是他所經歷的那些年歲里的自我定位和格局。
4
影片最震撼我的,是主人公那份向死而生的美,和那份對抗死亡的勇氣。
他們的“Bucket List”告訴世人:死亡不應只是一個生命的終結,還應該是萬千生命更為深刻的開端——在有限的時光里,活出自己最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