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助教結束,我又跟著品思團隊開始了E2第31期的助教生活。相對而言,E2助教沒有T1那么辛苦(至少不用熬夜),但是,用Phoebe老師的話說:這可真是一場"驚嚇"學習之旅啊!
20號下午三點半,我們依約來到位于深圳天安科技創業園大廈的上課場地。面對色調、大小均有差異的12張桌子,我們擺了一遍又一遍,既要美觀,又要符合課程的需求;最最重要的,是每個座位都能毫無遮攔地看到老師和PPT。于是,我們輪番試座,保證了每個座位都沒有視線死角。
而此時此刻,David老師正在把墻邊多余的座椅搬到柱子后面,這也是T1教學法“重要的小事”里強調的:
場地盡量移除多余的物品,實在無法移除的,就把它遮擋起來。
已經沒有多余的桌子給我們工作人員了,怎么辦?看到柱子后堆積的六邊形柱體,曜聖老師和David老師極有默契地交換了下眼神,不一會兒,別具特色的辦公桌就出現在我們眼前。一直在前面測試電子設備的Phoebe老師驚呼:這是我們品思開課以來最有藝術特色的辦公桌了!
充分利用環境,靈活應變,有時甚至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T1教學法的課程內容在實踐中一一兌現。
環境的布置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作品展示墻。
根據老師的課程安排,會有三套A4的作品和三套全開的大作品要張貼。這間教室很有設計感,可墻面也被分割得極不規律。我和柚子一遍又一遍地測量墻壁尺寸,連Phoebe老師都過來幫我們出主意。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靈活處理了很多細節,才最終確定每一幅作品的展示區域。
此時我才恍然大悟:每次的課程上,當我們一畫完作品,就有諸如“自我介紹”之類的相應的指引牌出現在某塊墻壁上,原來絕非隨意為之啊!
而組員的分配,Phoebe老師更是煞費苦心。她把每一份寫有學員名字的學案擺放在臺階上,對照著調查問卷里掌握到的每一位學員的情況,一遍又一遍地調整著……
這樣的認真,這樣的精細,真是前所未見,令人驚嘆!
再次回到E2課堂,雖然是坐在后面的行政團隊中,我依然一邊認真地聽課,一邊記著筆記……
上午的課程結束,我和柚子才匆忙結束午餐,就被老師們叫進了教室。
“今天阿菲好像不舒服,你們有關注到她嗎……”Phoebe老師輕聲問我們。
“下課的時候白板上的內容沒有擦……”曜聖老師提醒到。
“你們兩個筆記記得滿滿的,下午是不是要把你們的學案收起來了……”一向幽默的David老師也嚴肅了一張臉。
我突然想起之前曜聖老師文章里的一段話:
助教要開啟的是“觀察”模式,而不是“學習”模式;助教不是“另一個學員”,不能抱著“自己是學員”的心態參與課程,不能只是將心思放在老師的授課內容和投影片上,應該更全面地觀察老師的教學心法、手法和需求……觀察學員反應,觀察團隊動力
下午的課堂,我開始放下筆,冷靜地去觀察老師的需要,學員的反應。
阿菲還是蔫蔫兒的。趁著小組交流討論的空隙和阿菲交流,知道她是近期太累了,才放下心來。
有兩組的氣氛不夠熱烈,組員參與度不太高,我和柚子立即補位,帶動學員大聲回應,提升互動。
下課間隙立即張貼學員作品,準備好老師下節課所需要的一切物品……
此時此刻,才明白曜聖老師所說的:助教要同時開啟多個CPU是什么意思。
晚上的教學會議,我和柚子的觀察反饋得到了老師們的一致認可。
即便如此,第二天的自己仍然不敢放松。
上午,Phoebe老師帶著大家在白板上用重點筆記的方式復習昨天的課程。利用新知復習舊知——這樣的復習方式真是太棒了!在講到“迷你思維導圖”時,專注聽課的我突然想起:白板上只夾了一張大白紙,再畫一張導圖,那不是還要準備一張紙?我趕緊詢問正在后面做視覺記錄的David老師。老師輕輕笑了,安慰我說:“別緊張別緊張,需要的話老師會提前告訴你們的!”
可不是嗎?我多害怕自己做得不好,老師們又一頓“責罰”……
后面的課程,我繼續高強度地運轉著自己的CPU,和老師、學員的配合越來越默契,助教也當得越來越得心應手。
所有的工作結束,已是晚上9點多了,我們圍坐在酒店的小茶座前,開總結會議。
“今天各小組的氣氛帶動得很不錯,兩位助教補位也很好……可是,音樂是怎么回事呢?”
音樂?音樂?音樂配合得非常好啊,節奏也合適,選擇的曲目也很恰當,還有什么問題嗎?我在心里暗暗思忖。
“我說讓大家開始畫導圖的時候,音樂晚了兩秒鐘才出來。”Phoebe老師很認真地說。
兩秒鐘?太嚇人了!我不禁吐了吐舌,低下頭。
“助教要對音樂非常熟悉,要非常準確地把握節奏,要做到老師的話音剛落,音樂聲隨之響起,中間不能有一點斷鏈……”
曾經我以為,做一名講師,只需要會講課就行了。可是在連續做了品思五天的助教,當我站在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觀察和體會講師這份職業的時候,我發現,做一名講師遠不是有學識,善演說就可以了,你還需要更廣闊的視野,因為隨時要開啟多個CPU,關注更多方面;你還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根據學員的不同構成和變化隨時調整內容;你還需要一個強大的行政團隊……
而作為一名助教,我也欣喜地感受到:站在學員的角度,我關注的不再是知識點,而是老師的課程架構了;站在老師的角度,我知道不能只注重自己課程的內容,而要更注重學員的學習狀態和反饋了。其實,這不就是老師該做的么?可笑的是,身為教師十幾年,卻沒有哪個時刻對此有如此深刻的體悟……
當然,還有那些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感受,更多更多……
這一次的學習之旅,雖“驚嚇”,卻無比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