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為分析笑來老師專欄的特性和吸引人的魔力,只是自己的觀察所得。
標題
1.標題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概念——重新
“重新”二字看似簡單,實則包含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就是做一件事、開設(shè)一個專欄,要問這樣的問題:什么更好呢?什么最好呢?我個人非常喜歡“重新”,比“更新”這個詞更喜歡,因為它有重新開始的意思。有什么比重新再來更需要魄力和勇氣的。看一看身邊年齡大的人就知道了,他們的眼神中有一種哀怨、無奈,人生就這樣了的情緒,尤其是生了病的老人。他們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了“重新”開始的志向。
2.標題中常常就有要學的新的概念
標題中的概念就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更是吸引人的地方,它們是笑來老師這個人思考的磚瓦,而價值觀則是笑來老師的水泥,“重新”則是一分一秒老師時間的流逝,高樓大廈就這樣一層層的拔地而起,讓人敬而生畏。
3.標題中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且給人以意外
專欄的標題中靜的東西就是明天你都會知道標題的方向,比如周一的標題是問題,周二周三周四是問題答案,周五是重新的問題,周六是反饋,周日是提出問題。動的部分是各個新的概念,問題答案的多樣性。意外則是文章標題有時候一周基本一樣,有時候每天都會不一樣。
4.標題中疑問句居多,標點符號問號和雙引號居多,數(shù)字居多
疑問句好處就是讓你、我、他來思考,不管你是想的深,還是淺都會去思考。而深入思考的方法就是重復,一個疑問句恰恰滿足了這個鍛煉的目的。
問號和疑問句其實是完美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你看看好的提問就知道了,都離不開它們的。
雙引號的在這里的意思是老師重新思考了,重新和閱讀者交流了,這個交流是通過文字的、留言的,這也應(yīng)該是所有收費專欄里人數(shù)最多的,除了羅胖。本質(zhì)的原因是笑來老師基本上都在跟自己的“衣食父母”溝通、交流,互相討論(受羅胖影響而已,老師在這里應(yīng)該是讀者思考的衣食父母)。
老師的數(shù)字是簡單且可積累的,簡單指的01、02……這些數(shù)字,給人熟悉感,沒有那個人不認識、不熟悉吧!而積累則是第一周、第二周……給人成就感和壓迫感。要是你每天在學,每天去踐行,看到它們自然而然會有一種成就感;壓迫感則是你沒有看或者錯過了你看到它們就會無形中補上了。
5.“問答”二字一周出現(xiàn)三天
問答應(yīng)該拆成“問”和“答”來說,讀者提的問題,本身都有了答案,笑來老師提的問題,本身也有了答案。
“答”其實本質(zhì)上來說就是交流。這個交流老師與讀者一對一的,因為每一個答案都是那么與眾不同。互相比較一下,高低自見,境界自見,深度自見,有什么比看到更讓人醒悟的呢。
6.成長記錄
成長記錄本質(zhì)上來說是一種反饋,來自認可笑來價值觀的反饋。老師鼓勵大家去踐行自己做到并且行之有效的事情,比如寫作、編程、英語。同時,也會收集那些跟隨笑來之后有了顯著成長的人現(xiàn)身說法,給人一種他行我也行的沖動。其實我也是在老師的鼓勵下積極來踐行我的價值觀和觀念。
插圖
笑來老師的專欄的時間是一年,算下來大概也就是52周,專欄更新到今天,已經(jīng)有279張插圖了,細思極恐啊!
插圖的作用是吸引人來點擊更新的文章,契合文章的主題,給人以藝術(shù)美感,并且還要保持每張圖片不同性。即使對于同一個主題,也會保持插圖的不一樣,細節(jié)要求真是達到了極點。比如周六的“福利”這個主題每周的插圖都不會一樣,細節(jié)做到了極致。這是什么精神呢?這就是根植于價值觀不斷成長的精神。
結(jié)構(gòu)
一年365天,大約52周,一周一個概念,一個概念需要花費七天,一天至少花費我50分鐘,折合成時間就是18250分鐘。相信我,我未來為這個專欄投入的時間會遠遠大于這個時間,因為我已經(jīng)根本停不下來了。
笑來老師提出了:七年就是一輩子,我延伸一下就是七天就是一概念,這恰恰符合老師專欄更新的結(jié)構(gòu)。具體結(jié)構(gòu)如下:
周日預告要更新的概念或者主題,以提出問題為主;
周一更新關(guān)于這個概念或者主題的文章;
周二周三周四是對于問題答案的溝通,這個最累的當屬笑來老師了,每天需要和各個思考水平的人交流;
周五重新更新文章,這個其實本質(zhì)上是重新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像寫作文一樣,給你800字,給你一個主題,給你溝通以后的素材,你再給我來一篇。寫出來簡單,能夠讓別人滿意,自己滿意很難。
周六是給留言著的福利,這是曾經(jīng)我留言動力,如今是根本停不下來了。
說完了周期性的結(jié)構(gòu),再說一下老師對概念的學習、理解、延伸、應(yīng)用的結(jié)構(gòu)。具體如下:
-為什么需要這個概念?Why(賦予概念以正面和負面意義)
-這個概念是什么?這個概念不是什么?和別的概念有什么異同?What(賦予概念清晰、正確且準確的含義)
-這個概念怎樣使用是正確的?這個概念怎樣使用是錯誤的?使用這個概念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容易出錯的地方是什么?How(思考起來最為費時費力的時間,也是要持續(xù)更新的狀態(tài))
-類比或者排比來解決這些問題(多角度分析能力)
-踐行踐行再踐行(一切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
-費曼技巧的應(yīng)用(自己添加)
講道理
老師是講道理的水平不是一般的高,高到可以讓你有一種拍案叫絕的地步。那么什么是講道理呢?講道理的過程其實是思考的過程,思維的過程。能把道理講清楚說明自己想清楚了,但是這也是僅僅是初級階段而已。想想就知道了,不然不會就下這個諺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可言傳的是因為你自己的表達水平不行。
講道理的高一個層次就是讀者和創(chuàng)作者在能夠產(chǎn)生共鳴,也就是說這個道理能夠讓讀者感同身受,跟他本人經(jīng)歷了一樣。其實這種層次的講道理就是能夠通過簡單的語言讓讀者明白他說的道理,并且能夠回憶起曾經(jīng)的所思所想。從某個方面來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講述的是同一個道理。
到了上面這個層次的人,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面臨不同層次的人,他是沒有辦法的。因為它的語言系統(tǒng)給他帶來了益處反而固定下來了,并且想要時時用他們來解釋。因此,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多層次講道理的人。就像一臺電梯一樣,它可以升到頂層、中層,甚至是負層,只要有電就行了。
而笑來老師則是屬于多層次講道理的人,一句治愈系雞湯——相信我,你并不孤獨,不知道讓多少人熱淚盈眶,倍感溫暖。而那些流淚的人就包括我自己。
文章、段落和句子
一篇文章類比成一座大廈的話,那么段落和句子則是磚頭和水泥。三者的關(guān)系真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
一篇文章有段落構(gòu)成,段落有句子構(gòu)成,句子有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構(gòu)成。
名詞是干什么的?名詞是用來記錄你所能感知的事物——管它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
形容詞是干什么的?你用形容詞來記錄你對你能夠感知的那個事物的感知。
動詞是干什么的?動詞是用來記錄你能感知的那個事物所發(fā)出的動作。
副詞是干什么的?副詞修飾動詞的時候,是用來記錄你對你能夠感知的那個事物所發(fā)出之動作的感知;副詞修飾形容詞的時候,是用來記錄你對你能夠感知的那個事物的感知的感知。
當我們讀進來第一句話(標識為S1)的時候,任務(wù)只有一個,“這句話在什么?(what does S1 mean?表示為M1)其實,有些時候,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wù)。需要兩樣東西支撐:1)語法知識;2)概念體系。但是,很多人竟然以為只需要單詞就夠了。然而,讀進來第二句話(S2)的時候,任務(wù)就多了一個:不僅要搞清楚M2,還要搞清楚M1和M2之間的關(guān)系(標識為R1&2)——這是竟然有很多人從來不坐的事情。
M1和M2之間的關(guān)系,大抵上分為兩種:
1.M1被M2支持。這時,M2往往可能從三個角度之一(或者三個角度組合使用)去解釋M1——what?(舉例、闡述)why?(因果、比較、分類、目的)how?(方式、手段、步驟)
2.M1與M2共同支持另外一個句子。這時,M1與M2之間可能的關(guān)系分別是:并列、遞進、轉(zhuǎn)折。
如果,M1、M2、R1~2都已知,那么即意味著說真正的“閱讀理解”就已經(jīng)全部完成。
同樣的道理,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不僅要能夠概括出第一段的大意(標記為MP1),然后還要概括出第二段的大意(MP2),最后還要一定要弄清楚二段之間的關(guān)系(標記為RP1~2)這就是更多人堅決不做的事情了——而后又是解方程式了……
道理已經(jīng)清楚了,之后就是平時練習的步驟了。
1.掙扎著搞清楚每一句話的確切含義。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手段——查字典,查語法書,甚至去查Google。
2.理解每句話之間、每個段落之間的關(guān)系。處理段落還有另外一個任務(wù)——概括。
3.整理詞匯。要知道,讀完一篇文章之后,自己動手整理詞匯,遠比背單詞書效率高出許多——可惜,大多數(shù)人并不相信。
4.反復閱讀若干遍。
5.復述文章。
6.養(yǎng)成相隔若干天后復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