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起,就聽老師說起過這句話,一直也沒太明白,老師解釋了之后才知道是要我們多復習。我們也一直都是這么理解,也算從中學到了一點:即使古圣人也非常重視復習在學習中所起的作用,我們當然不能忽視。于是覺得自己的復習突然理直氣壯起來。
等書讀的多了,才對這句話有了更多的了解。能通過復習舊知識而了解新知識的人,是可以成為老師的。或者也可以理解為能通過舊知識的復習而創造新知識的人,可以成為老師。無論怎么解釋,現在看來都是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舊知識的復習是最容易的一步,當然也是最難堅持的。因為容易就容易被忽視。就拿這個寒假來說,每個九年級學生都有作業,也都明白復習對明年中招的重要性,但是從多個渠道反映的信息來看,很多孩子把作業僅僅當做作業完成,包括家長也很少能理解其真實含義。在信息中經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為了能早點“解脫”,幾天就刷完了一科作業,然后繼續下一科,以這樣的方式解決寒假作業。想想放假前為了減輕他們歷史作業的負擔,同時又能起到復習的效果,我曾在每個班都將寒假作業進行了瘦身,甚至對部分學生提出讓其只是每天只做選擇題,再對對答案看看,材料題可以只看答案怎么寫就行。從目前反饋的情況來看,估計這樣做的結果對一些學生來說,歷史就成了最快完成的作業了。
知新的要求就高了。從已有知識中得到新知識,這是屬于創造的范疇了,最差也是舉一反三了,確實有不小的難度。畢竟目前看,創新仍是我們十分缺乏的一種能力。所以能這樣做的人自然可以成為老師,甚至成為專家學者也無可厚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做到舉一反三的都是好學生。近年的中招考試,就歷史學科而言,題目竭盡所能的變化。所有老師都知道萬變不離其宗,但是所有的老師幾乎都主張讓學生多見題,其目的不還是為了讓學生找到以自己掌握的內容應對一切形式考察的方法。而這一點也是最難教會的。
為師是最后的結果,其實很多人都沒在乎這最后一句,忽視了圣人的用心。圣人的本意可能是提升了老師的標準,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堪任老師,至少也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才能應對如今的學生,應對如今的學情。還是用歷史課說事,我們上學的時候就是背,所以誰都能抓來臨時轉行歷史老師,也教的有聲有色。現在我在上課時總感覺應對學生的奇思妙想還有些不足,也深刻體會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慨。有時候明明有很好的時政素材,但是由于技術不好,難以用得順手,效果也沒有想得好。所以圣人還是很有預見性的。用現在的說法就是需要綜合性人才,學習也必將是通向這樣一條道路。
遇到今天這個主題,又剛好看了幾個班級群里對寒假作業的反饋情況,結合自己對這句掌握已久的名言的理解,表露一點自己的想法。從自身學習經歷來看,堅持最容易的事情最難,所以對于學生我只能盡可能去鼓勵他們溫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