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之致諸弟(2)【953】2024-7-21
評點:讀書之要在格物致知
這是曾氏與諸弟談為學之道的一封極重要的信。曾氏在這封信里有一種高屋建瓴ling(房屋上仰蓋的瓦形成的瓦溝),陳義頗高(陳說的道理。 陳述大義。 所表現(xiàn)出的凜然大義),說教成分也教多。當今世風日趨浮躁,人皆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日之間便發(fā)大財、居高位、享盛名,不愿意去做長時期的累積功夫,尤其不愿意去從事道德心靈方面的修煉,認為那些都是虛的假的。其實,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世風也不見得比今天淳厚得很多,這可以從當時人寫的書里看得出。但是,就在那個時候,也有一些人,他們既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修身務(wù)本,儲才養(yǎng)望,在天時未到之前,努力準備著,一旦機會降臨便能很快把握住,捷足先登。曾國藩、左宗棠、羅澤南等人都是這批人的突出代表。縱觀曾氏的一生,其成功之基實奠于早期這種扎實的格致(窮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識)修誠(崇尚何踐行誠意)的訓練。
今日之年輕人,若無心做大事則罷,若有心做一番實實在在的事業(yè),則千萬不要視修身為迂腐空疏,應(yīng)從曾氏成功的人生過程中,看到此種功夫的實際作用。
下面,我們來具體評說這封信。
曾氏對他的幾個弟弟曾用兩句詩作過評價:“辰君平正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背骄秊槌綍r出生的四弟,午君為午時出生的六弟,老沅為九弟沅甫。
盡管從字面上看都是佳評,但透過表面,可以看出曾氏對這三個弟弟的評價是有高低區(qū)別的,而且以后各人的發(fā)展,也的確驗證了他的評價。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弟莫如兄。其實,許多為父的并不能知其子,為兄的也并不能知其弟,因為這還要牽涉到為父為兄的眼光如何。曾氏向被譽為“衡人精當”,從對三個弟弟的評價上也可看出此說是有根據(jù)的。
平正的另一面即平庸無用。曾氏在一封給父母信中說“四弟天分平?!?,恰恰說的就是這一面。四弟國潢一輩子在家守著田產(chǎn)房屋,從未見他有過顯眼的事跡,可知此人在曾家眾兄弟中實屬才干平平。此時年已二十二歲仍為白丁的曾四爺,卻不安心在家塾過一邊教書一邊攻讀的日子,想外出找一個學館,理由是外館清凈,家塾易為雜事耽擱。曾四爺本身就不是一個能清凈的人,已屆晚年了,做大哥的還在家信中告誡這個弟弟少管閑事,不要吹嗩吶趕熱鬧等等,可見“外館清凈”云云,不外乎一為自己功名未中找借口,二則乘此外出看看花花世界。故曾氏斷然制止他的這個躁動:不必擇地擇時,若是真正的立志苦讀,再吵鬧的地方也可讀書,否則,即便是神仙之境也不能讀好書。曾氏這番話,其實對任何一個正處求學時期的讀書郎都適用。古時有鑿壁偷光、掛角讀書的窮苦學者,今有十五六歲便腰纏萬貫不讀書而去泡妞的“小皇帝”。可見讀不讀書,不取決于外部環(huán)境,而在于內(nèi)心立志與不立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