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格言:“行使你的權利,但應該已不傷害別人的權利為界”,這句話不能作為判案的指導思想。同樣一句格言,誰都可以拿它來為自己的利益辯護。
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
思科思科的洞見:不是一方傷害另外一方,而是雙方都在爭奪稀缺的資源,傷害都是相互的。
愛潑斯坦的123歸納法
法律經濟學者、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理查德.愛潑斯坦總結說:關于斯科想法的所有爭論,有一個很好的辦法,那就是123。假設前面提到的所有案例,如果兩個資產的所有者是同一個人,會發生什么情況;如果所有者是兩個人會發生什么情況;如果所有者是三個人會發生什么情況。這樣看問題,豁然開朗。
例如牛跟小麥都同時屬于一個主人,他一定會說“牛絕對不能吃小麥”嗎?不一定。如果牛肉價格賣得足夠高,牛就可以吃小麥。如果鐵路跟農莊是同一個人所有的話,他會采取最便宜的辦法來避免意外,把亞麻放在遠離鐵路的地方。
誰避免意外成本最低,誰的責任就最大
農夫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成本,比鐵路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成本低得多。誰付出的成本更低,誰就應該擔當更大的責任。按照這樣來分攤責任,整個社會為了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總成本就會達到最小。
課堂小結:
所有的傷害都是相互的,不是一方傷害另一方,而是雙方都在爭奪稀缺的資源。在可能產生互相傷害的事件中,誰避免傷害的成本最低,誰就應該承擔最大責任,這樣分攤責任,整個社會為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總成本就達到最小。
課后思考:
科斯認為,誰能夠把資源用的更好,資源就應該落到誰手上,這句話有沒有條件?這種說法是不是有點強盜邏輯?那窮人怎么辦?環保問題怎么辦?
——條件是:他要承擔合理的成本。窮人利用資源的能力低,他們就把資源讓給富人,國家向富人征稅,向窮人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環保問題,要看因對資源利用而產生的收益,與因污染環境所造成的損失之間的比對。不能一有污染損失就叫停。環保也應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