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日本作家川村元氣的作品。我花了兩個多小時就讀完了,也就是一口氣搞定的。
一開始看到的就是這幾句話:
如果,你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都一個一個消失了,只剩你自己,你的人生會怎樣?
你能看見自己內心的黑洞嗎?你能看清自己此生為人的價值嗎?你還能像往常一樣迎接明天的來臨嗎?
人的內心就像個黑洞,只知向外無度索取,卻忽視了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東西。
閱讀本書,如同做一次深度冥想,你會漸漸撥開內心黑洞的迷霧,找到此生為人的真正理由。
于是乎,我就抱著好奇心讀了。
我可不會認為我身邊的習以為常的事物會一個個消失,最終只剩下我一個人。
相反,為了跟上時代的腳步,事物只會越來越讓你應接不暇。
但我想著試圖去理解作者所說的內心黑洞是什么?而我的內心黑洞又有什么。
書中依次寫了魔鬼的出現給主人公帶來了每次用一種東西換取自己多生存一天的機會,再寫了電話、電影、時鐘、貓、再到我消失后世界會有什么變化,最后則是主人公和世界的道別。
你有想過這些東西消失,你自己會有什么的反應嗎?會生不如死?還是慢慢習慣。
反正有的東西一開始就不存在。只是后面才有的,為了活下去,慢慢的習慣這些東西的消失所帶來的不便,或許也沒有什么不好,順便解決掉這些東西給人們帶來的壞處。
嗯,簡直是做了件好事嘛!
主任公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想法。那么假如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該怎么辦?
好吧,沒有假如。
也不會有假如。
所以這個問題不用去想。
但我們卻不得不思考我們身邊這些東西為什么會存在。這是我的第一個想法。
有句話說:存在即為合理。
如果當我們因為它的負面影響而去忽略它的正面影響,進而否定它的存在。
那就是一種不合理的認為。這是一種比較更為客觀的思考。
或許我真的從書里找到了一丟丟關于自己內心黑洞的答案。
每樣東西消失時,那種東西給主人公帶來的如潮水般的回憶。對于主人公而言是一種更為深層次的自我解讀,這些個東西原來承載著這么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對他最重要的東西。
可能,在我們看來這些東西平淡無奇,甚至在生活中處處被忽略,但我直覺的感覺到了那就是主人公內心的黑洞,亦或說也是我自己內心的黑洞。
我理解的主人公內心的黑洞是親人之間的磕磕絆絆與戀人之間的糾纏,也是在這些情感中的真實的自己。
“一味追求眼前無數并非真正重要的事物,走到人生的終點附近,才會怨嘆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才是作者想要傳達的呢。
最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當魔鬼決定讓陪伴主人公四年的貓從這個世界消失的時候,主人公的掙扎。
貓會開口講話,這是那個魔鬼給主人公的“福利”。怕主人公孤獨。
對,就是孤獨,當貓要從這個世上消失換取主人公多活一天的時候,對主人公而言重要的東西都沒了,這個世界就剩下他孤零零的一個人,沒有了陪伴,似乎他的生命也到了盡頭,也確實到了盡頭。
主人公最后的選擇是讓自己從這個世界消失,也就是死亡。他接受不了只有他一個人的生活。
人,最怕的是孤獨。
也最怕陪伴自己的人或物一點點的隨時間的拉長而失去。
陪伴與習慣,終究是不能做比較的。
你可以不習慣漸漸沒有手機的日子,卻活不過沒有貓陪伴的明天。
這應該是人內心的黑洞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