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如果世上不再有貓》吸引,只源于逛書城時一次不經意的回眸,因為它的名字,因為貓。
我不喜歡貓,所以我想知道沒有貓了以后會怎么樣?!
我也知道,不喜歡的就是身上所具有的,而又不接受的部分。你越是堅持的就越是阻礙你成長的。
恰好,它的副標題是:你能看到自己內心的黑洞,作為一個對自己太好奇的人來說,怎么會放過探索自己的機會?
所以,我買了它。
貓&女人
說到這里不得不談一些我對貓的認識,這種毛毛的、軟軟的動物,卻讓我這個喜歡毛茸茸、軟萌萌的女生怎么也喜歡不起來。
因為它的反復不定。可能上一秒還和你一起相互依偎,下一秒就可以痛下狠心,咬你一口。
因為它的個性和自戀。有人說:如果你喂飽小狗,保護它,照顧它,它會覺得你是上帝;如果你這樣待一只貓,貓會覺得它才是上帝。
因為它的獨立。貓的世界里不存在“孤獨”,只存在“只有自己的時候”和“除了自己以外,還有他人的時候”。
因為它的靈性。那雙眼睛,直透人心,直抵靈魂深處,讓一切的偽裝無所遁形。
所以,我不喜歡貓,不喜歡她擁有著我夢寐以求的特性,不喜歡我本身擁有卻無法活出的那部分自我。
那部分自我是貓性的。是邁著貓步的優雅,小野貓式的性感、慵懶,貓式的撒嬌、甜美又可愛,以及那孤芳自賞的獨立,極高的自我價值感。這是我心中女人該有的樣子,就像一顆鉆石,多面且閃耀,可以自由的切換角色,活得舒適、自由。
接觸心理學,就是為了接受自己、成為自己,順便釋放內心的小野貓,成長為心中那個女人該有的樣子。
舍 · 得
本書用創世紀的故事為時間結構,開啟了7天的奇妙之旅。
【星期一】一場感冒的檢查原來是腦腫瘤,而且隨時是隨時可能走的那種。這時魔鬼出現了,告訴主人公可以延長生命,交易的內容是:抹去一件東區,延長一天的生命,有舍才有得。
開始,或許我們會為此而竊喜,因為可有可無的東西太多了,而生命是無價的。但,只有經歷過失去,才知道它的意義,一切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存在即合理。
而且失去前還擁有一個最后使用一次的福利。【星期二】和魔鬼交易的第一天,失去的是電話,所以還可以最后給一個人打個電話。【星期三】和魔鬼交易的第二天失去的是電影,還有最后一步可以觀賞的電影。
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擇?
一次選擇,就是一次自我的審視、一次心靈的拷問,我們有多久沒有審視我們的初心了,有多久沒有檢視我們最愛、最珍視的是什么了?真正的勝利,是保護好自己最重要的東西,你最重要的東西還在嗎?
不要每一次都在失去后才去尋找真相,不要每一次都帶著遺憾去探索內心的世界。
規則&自由
【星期四】在電話和電影消失以后,第三天消失的是時鐘。
時鐘代表的不僅僅是那塊手表、那個鬧鈴,而是時間感和規則。人類是唯一有時間概念的,人類建立時間的概念、設置了規則,為的是便利和快捷,同時也讓自己變的不自由。
時鐘消失了,規則不在了,我們便自由了。但真的自由嗎?內心沒有力量的自由,不是真的自由,而是惶恐不安和無助。
作者說:自由伴隨著不安,人類用不自由換取建立規則的安心感。
其實,真正的安心是規則給不了的,就如安全感只有你自己能給自己,不會游泳的人換了游泳池也不會游泳。
在學習心理后,有人說我長大了,有人說我不在天上飄著了,有人說我眉頭不再緊皺了,有人說我柔軟平和了......其實,我知道,是我內心有力量了。因為能感受到愛了,內心才有愛,然后這份愛就猶如一束光會融化心底的冰川,讓我們有力量來面對內心的黑洞、擁抱外面的世界。
最后,心才可以自由,心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
通過把生活模式固定化去對抗深深的不安感。借此我們給自己制造了一種幻象:不可預測性已為我們所馴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狂熱運動》埃里克·霍弗
朝生·暮死
“曾經有人說,時間并不是從過去向未來流動,而是從未來流向現在。至今為止的人生,是過去經過現在,向無限的未來前進。但是,被告知自己的未來有限后,就覺得是未來向我逼近。我走向已經決定的有限未來。
說起來很諷刺,我被宣告來日不多,又被丟進一個沒有時間的世界,第一次用自己的意志注視未來。”
其實每個人的未來都是有限的。
有人說,人的一生吃的飯是一定的,吃的夠了,就死了。
有人說,哺乳動物的心臟都會跳動二十億次,跳夠了,就死了。
其實,不論如何,死亡和生存一樣,都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每一天都是朝生暮死,今天是第一天,也是最后一天。
我們需要用向死而生的勇氣,去生活。
每天早上,我都是新生,一切都是過去式了。雖然會有記憶,但那種狀態只是一種時間旅行的狀態,重點在于:旅行。? ? ? ? ? ? ? ? ? ? ? ?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生存 · 生活 · 生命
【星期五】主人公取消了交易。因為今天需要消失的是----貓,那一刻,主人公發現了人生的真正意義。
如果貓的一生是我們了解自己人生的故事,我們通過貓來了解自己的未來和死亡,那么失去了貓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義,失去了曾經擁有的那部分記憶和生命,也失去了未來、以及對自我生命的掌控。
在他決定放棄生命的那一刻,才真正的掌握和擁有了生命。
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 ? ? ? ? ----泰戈爾
所以,主人公不是為了貓放棄了延長生命,而是為了生而為人所特有的人性,因為“只是活命,根本沒有意義,關鍵在于如何活”。
人類需要的不僅僅是活著這個結果,還有如何活的過程。人生是一場有來無回的體驗,需要滿足多層次的需要,達到"高峰體驗",來成為你自己。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包括饑、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也就是生存。
然后是安全需要,我們會追求安全的機制,讓自己生活的安全、自由。當低層次需求被滿足之后,會轉而尋求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我們有愛和歸屬的感情需要,讓我們和群體保持密切、融洽的關系;有尊重的需要,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這是生活。
最后,是超越性的生命狀態,自我實現的需要,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潛力到最大程度。
?成為你自己?
【星期六】交易不成,魔鬼消失了,那么這個和自己完全相反的魔鬼來自于哪里?
來自,每個人的內心。
魔鬼,也是內心的理想,是那個想要成為卻又無法真的做到,是離自己最近的遙遠存在。
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天使,一個魔鬼,我們用天使面對世人,卻又害怕傷害,所以給自己穿上一層層的鎧甲,讓天使的面孔隱藏甚至扭曲。我們懼怕魔鬼,卻又無比的渴望這種膽大妄為、肆意張狂。所以,我們掙扎、我們抗爭,一切不過是為了成為你自己!
《成為你自己》? ? ? ——尼采
其實,自己就在你的內心,去成為他吧,他渴望已久。
人生近看是悲劇,遠觀就是喜劇。拉長你的人生劇本,拓寬你的生命空間,為自己演繹一出喜劇吧!
【星期天】我愿意,把星期天理解為: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