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啟動“閱讀全世界”計劃后開始閱讀的第一本,如果非要問我為什么選擇日本作家川村元氣的《如果世上不再有貓》,可能是因為擬定這個計劃的時候,一個叫廣兒的學弟把這本書送給了我。
人世間所有有情意的饋贈,當屬書籍最重。而認真閱讀,應該是對饋贈最大的尊重吧!
我在喜馬拉雅電臺朗讀這本書,花了11天,一共十五小節。聲音并不好聽,設備也不夠專業,但閱讀帶給我的改變慢慢呈現,令我欣然。
如果貓從這個世界消失了,你能看見自己內心的黑洞嗎?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突然得知自己患上癌癥后期的男人遇到了與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魔鬼,魔鬼告訴他:只要讓世界上某樣東西消失,就能延長一天壽命。于是有了書中的七天,有了七天悲喜跌宕的故事。
第一天,主人公最必要的生活工具電話消失了,他把最后一通電話撥給了初戀女友。由此,潛藏在內心的依戀與欲望浮現出來,而人們在消失(確切說是遺忘)電話的世界中放慢了步伐,重新關注起生活。
第二天,主人公最大的興趣愛好——電影從世上消失了,隨之而去的,還有好友“百視達”癡愛電影的半生年華。他選擇播放的最后一部電影,是兩小時的空白銀幕,熒幕背后,是他腦海中一幕幕回放自己一生的縮影。這蒼白無趣、了無生氣的一生,讓他覺得不會有人耐心觀賞,以至于失敗到只能悄悄上映,悄悄下檔。
第三天,魔鬼阿羅哈讓時鐘消失了,同時贈予了主人公的愛貓高麗菜能夠開口說話的能力。主人公一開始覺得時鐘的消失對他而言毫無影響,而借由與貓的時而幽默時而嚴肅的談話,勾勒出人與動物之間的感官差異,時鐘與時間的消失才突然有了深刻的意義。也正因為時日無多,所以對于未來或說是死神逼迫而來的每一次心跳,每一秒時間都顯得尤為珍貴。
第四天,魔鬼決定讓貓從世界消失,這個決定讓主人公承受了前所未有的痛苦。犧牲一只自己飼養的貓來換回一天的生命,似乎并不值得過多考慮,因為人性貪生而自私。可偏偏在魔鬼認為最容易抉擇的事物上,主人公拒絕了,因為高麗菜對主人公而言,是伙伴、是自己與死去媽媽的記憶載體,是支撐他活著的理由。讓電影、電話和時鐘從世界消失已經茍活了三天的他,面對無辜的生命和濃厚的感情,他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
既然有了抉擇,那么死亡就成為了必然。最后一天,主人公為自己安排了后事,他幻想了自己的葬禮,自己與世界的最后一絲聯系,在于參加葬禮的人們是否真的為他的離世感到難過。答案顯得殘酷,主人公發現自己其實并沒有為這個世界留下任何東西,這一生都顯得毫無價值和意義。他頹然回到家中,找到了塵封的郵票盒,那是他和父親之間溫暖又幸福的回憶,借由回憶,主人公明白了父親對自己的愛,并決定與冷戰四年的父親和解。
書中的最后一幕,是主人公穿上自己的郵差制服,抱著高麗菜,踏上腳踏車去給父親送自己的遺書。風吹來,主人公用書信與父親和解,他的內心平靜,又滿是久違的幸福……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兒后悔,因為生死對我而言畢竟過于沉重了;但我又有點兒慶幸,因為的確有很多道理,越早懂得越好。
川春元氣的寫作素材并不新穎,解剖出來不過是珍惜、尊重、熱愛這些詞,但因為加入了魔鬼、貪欲、自私這些故事走線,又能將時間、空間、生命、個體的聯系通過生死游戲來構建得如此巧妙,的確是值得佩服的。
臨死之人若有了活著的機會,那么人性的貪嗔癡妄都會被一一釋放;或是退一步說,窮兇之人若有了斂財的機會,不也十之八九會成為極惡之人嗎?主人公在讓貓消失的選擇上守住了人心的柔軟,而若這個選擇題真實出現在你我面前,恐怕也是一番艱難的斗爭吧?
我想起古時還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古時,到了如今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拾金不昧被發獎金、見義勇為被發獎狀,不正是因為道德的起點被不斷拉低嗎?可正如川村元氣所寫的魔鬼的交易,我們內心依舊守著一片凈土與柔軟,它值得用生命去守護。
人之一生,活著,就活得像個人一些。
還有一些小小的啟發,愿與君共勉:
1、每件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水母也有生存的權利,我們應當修煉自己的包容度。
2、時間是世上最珍貴的東西,貴到買不起,所以要省著用。
3、很想做一件事,那就別猶豫,馬上做。
4、親情偉大,記得回報。
關于小蝸:女漢一枚,尚自由,愛書寫。有言:萬頭攢動火樹銀花之處不必找我。如欲相見,我在各種悲喜交集處,能做的只是長途跋涉的歸真返璞。
此文由小蝸原創出品,如需轉載,必請告知。 聯系小蝸:17628094136(微信)